•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978710807737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09 5.6折 66 全新

库存36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370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29740686

上书时间2024-10-2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

侯丽,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研究兴趣主要在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共和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历史、城市政治等。


张欢,1994年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目前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相关工作。



目录

序 


前言 


本书框架


第一章 发现大庆 


寻找石油


石油、探矿和政权


战争、工业和资源


国家工业计划的弱点


建立国家机器


“一五”计划


战略转移


大庆:伟大庆典


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二章 先生产,后生活 


大庆战区


全民动员


从北京来


到前线去


另类景观


临时安家 共同建造


抗击饥馑 联合妇女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战时共产主义:国家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三章 尖峰突破 


建设的政治经济学


实现“均衡发展”


“冒进”


厉行节约


没有城市的规划


炼油厂选址


北京来客


反对集中


大庆的设计革命


“多、快、好、省”


 


第四章 大庆:中国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学大庆


炮轰“独立计划王国”


“小计委”


三线建设


油田工农村


红卫星村


创业庄


图强村


大庆模式的城市与建筑


建筑学中的“干打垒”精神


城市乡村化


去城市化的工业化


 


第五章 住在城乡异托邦


工厂是生产机器


铁人


铁姑娘


家属


年轻知识分子


工厂是工读学校


工厂也是战场


红卫兵


造反派


革命委员会


第六章 挑战大庆模式


工业战线上的鲜艳红旗


石油人崛起


“四三方案”和流动的“黑金”


试水


不断扩大的工业集群


逐渐恢复的城市支出


矿区的扩张


“洋跃进”


简朴的大会棚


再建十个大庆!


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沉没的石油平台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译本后记


译后记



内容摘要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主编推荐

侯丽,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研究兴趣主要在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共和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历史、城市政治等。

张欢,1994年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目前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相关工作。



精彩内容

钻探在松辽平原继续进行着。1960年的新年,南部的探井带来了更多好消息。1月7日,余秋里前往上海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你那里有没有好消息啊?”余秋里进入房间的时候,毛主席问。

    余秋里很有信心:“从目前勘探情况看,松辽有大油田。”

    毛主席惊讶地反问:“有大油田?”

    余回答:“是的,我刚从黑龙江回来。留有余地地说,有可能找到大油田;大胆地说,大油田已经找到了!我们正在加紧勘探,半年左右就有眉目了。”

    “好哇,能在半年内找到也好啊!”主席回应。[1]

    1960年,石油短缺影响了工业生产,威胁着国家安全。中国一半以上的原油都是进口,大多来自苏联。中苏交恶之后,从苏联进口的原油无法得到保障,而且由于巨额的外汇支付,国家面临财政危机。许多交通工具不得不采用其他替代性燃料,比如木炭、酒精或者煤炭。军用燃料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所以需要大量燃料供应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越来越难以维持。燃料的严重短缺甚至影响到了飞行员的训练和空军的日常任务。[2]

    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在松辽盆地南部划定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发现了超过一亿吨的原油储量,相当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储量。并且,原油可能不仅在南部,而是在更大的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也就是所谓的松辽背斜。就目前的进度,全面规划还需花费一年时间。由于国家能源危机,在领导人的坚持下,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力量,大力开展全国性会战,尽快完成全面勘探,力争年内实现油田投产。

大庆战区

      松辽平原是石油开采的理想地点。这里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土地异常肥沃,适合粮食生产。平原地处中国工业化程度Z高的东北地区——曾经称之为满洲。这片平原通过密集的铁路网络,有效连接起中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的苏联援建项目。在20世纪50年代末,此地依旧人烟稀少,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极不寻常。

    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地区曾是中国汉族人、满族人和蒙古人、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几个世纪以来冲突的战场。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东北的开发,他认为这里是满人Z初的故土,希望将其作为文化和经济遗产加以保护。因此,对于满人而言,东北是一片辽阔的狩猎场,几百年来几乎无人定居。柳条边墙竖起,不仅将其从大陆中孤立出来,同时也将其与蒙古隔绝。然而,由于中国北方快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以及受旱灾和饥荒等频繁灾害的影响,多年来东北出现了周期性的非法移民潮。从18世纪中期开始,北京及其周边的旗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和贫穷,他们被要求回到东北耕种田地。汉人被旗人带去移民,成为当地的佃农。

    19世纪中叶,在将阿穆尔河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3.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之后,清政府向移民开放了这篇肥沃的土地,希望以此遏制俄国在远东日益增长的领土野心。然而几年后,中国又面临另一个咄咄逼人的区域强国——日本帝国。日本在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获得了朝鲜半岛。1890年3月,未来的沙皇亲自启动了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将俄国在亚洲的新领土与欧洲的大本营连通。1896年,清廷同意将阿穆尔河以南的土地租给俄国,以便修建一条通往太平洋新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西伯利亚赤塔的便捷线路,同时发展中俄关系,以抵抗日本在东北的侵略。由于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李鸿章的坚持,这条铁路被命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租约包括铁路沿线通道和重要火车站附近的居住区。东北的铁路建设连带发展了很多铁路城市,比如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同时将俄罗斯的影响延伸到了更远的南方。1898年,在俄国舰队的威胁下,清王朝和俄国签订另一条约,将大连(亚瑟港)及其周边的辽东半岛租给俄国,作为其在太平洋沿岸唯一的不冻港。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都想获得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这场战争耗尽了日本的军事资源,点燃了俄国的内部革命,同时改变了东北亚地区乃至亚洲的区域权力结构。1905年,经历了19个月的激烈战争,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其所有在中东铁路以南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包括辽东半岛的租约——即后来的关东租界——以及俄国建设的中东铁路南段,包括邻近的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以北的控制权在中国、日本、俄国(后来是苏联)之间变动频繁。对港口设施、交通网络和重工业的殖民投资完全改变了这个原本不发达的地区。中国和日本的铁路及轮船公司竞相赞助,通过打折或者免费吸引移民来到东北。据估计,20世纪早期,每年有50至100万中国人涌入东北,是中国历史上Z大的移民潮之一。[3]与此同时,为了逃离布尔什维克政权,越来越多的白俄家庭进入满洲北部,朝鲜人及日本人移民到满洲南部和东部。到1930年,东北人口从18世纪中叶的300至500万增长至3000万,超过一半的人口定居在东北南部。

       铁路附属地成为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场所。“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仅是一家殖民铁路公司,同时在租界和非租界区内拥有并经营大量财产。“满铁”创办了大量新兴产业,建立他们自己的研究部门,开展广泛的经济和科学研究。[4]1932年,日本声称东北独立,建立了伪满洲国,立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统治者,并将伪满洲国作为一个现代“独立”的民族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1933年,关东军完全控制了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和热河在内的东北地区。为了支持日本泛太平洋扩张的野心和战争,伪满洲国实施了一系列实验性的国家机器控制下的工业化计划,并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广泛的工业基础设施。[5]

       尽管遭受了战争和政权更迭的破坏,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却在无形中帮助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建起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1947年,东北拥有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重工业,生产全国87.7%的生铁,93%的钢,78.2%的电力,以及66%的水泥。1949年,中国铁路总里程的42%位于东北。[6]Z早由“满铁”建造的鞍山钢铁厂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一直是国家Z重要的工业企业。“一五计划”期间,该地区继续获得Z大份额的国家投资。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工业项目建设期间,44%的投资直接用于东北,建造了54座新工厂。1960年,除了东海岸的上海,东北是中国工业Z发达的地区。就像邓小平评价发现大庆的好消息那样:“这是Z理想的。”[7]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语:

侯丽以“油二代”特有的人文关怀,写就了这部有温度的城市规划史。在她笔下,大庆这座定格在共和国史上的丰碑,化作了无数建设者血肉之躯的生命故事,让刻板抽象的宏大叙事,重新获得生动的具象质感,细腻而深刻,使人信服,动人心弦。这部著作为城市规划史的人文写作树立了一个典范。

——张济顺(前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大庆经验,不仅是能源开采的故事,更是潜藏在二十世纪历史中的社会理想、群众智慧与日常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提示我们,中国迈入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他的人民以创造性的劳动发明新的集体生活的历史。本书打捞起的知识与情感,复原了一代石油人的罗曼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注解。

——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