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判/朱大可守望书系 978750605524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审判/朱大可守望书系 978750605524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7.27 4.8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大可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5246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23193652

上书时间2024-12-0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作者简介


  朱大可,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作为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为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涉足领域包括文化哲学、中国文化、上古神话及当代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思想和语体均独树一帜,在文化研究和批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目录

孤独的背影



大师们与我们的时代日益遥远。当世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那些熟悉的名字时,除了致敬与赞美,还会发现以前被忽略的事物,突然变得分明起来。记忆会将昔日的精英拉近,让我们重新面对那些智者、勇者、孤独者、叛逆者和坚守者。



加缪:荒谬而勇敢的西西弗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外的喧嚣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的叛徒与先知


施蛰存:蛰伏中的独立与高洁


张爱玲:优雅小资的造魅与去魅


郑念:向高贵而坚硬的灵魂致敬



迷离的光影



艺术是文化的彩笔,勾勒出这个社会的精微面貌。“大片”纷至沓来,摄影爱好者风起云涌,美术市场令人垂涎。在“繁荣”乱象的背后,精神的份量又有几何?那些迷人的图像与色彩,究竟想向我们展示什么?



《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十三钗”:情色爱国主义的高音


《色?戒》:身体叙事的失败者


记忆之白、红、灰——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强光的暴行——解读蒋志“光系列”叙事


向日葵与太阳的对白


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码



变乱的词语



人们对汉字的戏仿,以及对汉字的创造,企图喊出集体的精神苦闷。而这呐喊的嚣张与无力,在历经了文化的断裂后,表现得愈加醒目。这也暗合了那些关于文化的著名隐喻,让我们对其精准性目瞪口呆。



转型中国的三大文化隐喻


丢失的汉字密码


断裂的汉字精神


大话革命和小资复兴


秽语爆炸和文化英雄


汉字新创和词语变乱


人本主义和书法对抗



坍塌的废墟



文学的圣殿早已坍塌。我们置身于这个庞大的废墟中,却懵然无知。各种美妙的幻象迷惑眼耳,瓦解我们的判断和良知。反思就是澄明的风,会把神圣庄严的“偶像经典”,吹得杳然无形。



文化退化与文学断代


1978-2008,中国文学蜡像馆巡礼


诗歌麻将的N种玩法


意见社会的文学丑角


文学的衰微和蝶化


忏悔与救赎——中国文坛的道德清洗运动


忧郁的批评——关于文学批判的精神分析


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


破碎的面具


……



内容摘要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主编推荐

  朱大可,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作为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为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涉足领域包括文化哲学、中国文化、上古神话及当代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思想和语体均独树一帜,在文化研究和批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精彩内容

  加缪美学的亚细亚式误读 加缪的生命美学被原始的二值逻辑所笼罩,流露出古老神学教义的单纯气质。在加缪的陈述中,人与他置身其中的世界、 反与正、光明与黑暗、皈依与反叛、希望与绝望、秩序与动乱、理性与激情、憎恨与热爱,等等,所有这些对立的元素互相对位 和反错,纠缠在同一个陈述句里,形成奇异的圣经式的张力。“这茫茫黑夜就是我的光明”,“他就是灵魂的走头无路的过客”, “死亡是终的放纵”,“以悲怆的声音引出的希望”,“这无泪的充实,这充满我身的没有快乐的和平”……这些彼此冲突的语 词被镶嵌在同一个语句里,展开近距离的肉搏,迫使其产生饱满扩张的语效。这是内在对抗的教义,但它却根植于语词的深 部,犹如从岩石裂缝深处升起并紧密纠缠的藤蔓。

  加缪是擅长利用话语表层语词冲突的大师。他的革命性修辞制造了出乎意料的“二元式反讽”,但这种反讽并未损害其表 述的决断性,相反,令他的哲学叙事展现出某种罕见的力度。不仅如此,在这种对立物的彼此缠绕中,他自身的精神分裂得到了 医治。与萨特截然不同的是,加缪更具神学家气质,他像一个反面的先知,喊出了关于人生和世界的荒谬真理。

  尽管加缪的灵魂阻止了与荒谬世界的破裂,但他的肉体却未能幸免于难。他被飞驰的汽车撞死,这显然是外部世界一次严 酷的谋杀,它实施了跟这个孤寂灵魂的后决裂。车祸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仪式。是的,人与其置身其中的世界的疏离不可避 免。加缪号召我们带着这种疏离去生活,但他本人却无法超越大破裂的命运。存在的荒谬性就在于,世界还是以激烈的方 式,撕毁了与哲学家共存的契约。

  作家马原在解读加缪的《局外人》时宣称,他发现了加缪的秘密,那就是他对其自身的冷漠。加缪死于车祸,他如果就是 《局外人》里的那个男主角,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事件。马原声称,海明威和这个世界硬碰硬,而加缪则放弃了一切 抵抗。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误读,马原掌握的所谓加缪的“不抵抗哲学”,恰恰就是加缪所要竭力抵抗的事物。这种 彻底的价值倒置,再度向我们展露了“文化交流”的荒谬性。

  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在接受英国记者威尔金森专访时指出:“局外人不是加缪,但在《局外人》中却有加缪的某些特 征,有那种被放逐的印记……他从知识分子圈子里被放逐。那是一种彻底的放逐。仅仅是因为他的感性先于理性的思考方 式。”毫无疑问,《局外人》是加缪孤寂性的隐喻式叙写,它跟加缪对自身的冷漠毫无关系。

  然而,跟马原的误读相比,西西弗在中国的语义转换,无疑是更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加缪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确 认西西弗因背叛诸神而接受推石上山的永久性惩罚。加缪宣称,西西弗是“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加缪的 存在主义解读,旨在借助这个古老的符号,揭发“荒谬”状态的诸多意义,并号召我们接受这个伟大的宿命。

  奇怪的是,在向中国历史传输过程中,西西弗却没有把中国人引向加缪式的哲思,而是发生了诡异的自我美学变脸,悄然转 型为勤劳善良的牛郎董永。这场语义变乱起源于南中国海的风暴。南宋、元和明永乐年问,沿循海上丝绸之路,大批波斯人、 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北欧人在中国东南沿岸登陆,向当地船夫、商人和普通居民倾销本族文化,但似乎只有少数希腊神话被纳入 了中国神谱,成为一种经久不息的信仰。

  在闽南和台湾的七星庙里,至今仍然供奉着作为儿童守护神的“七星娘娘”(又称七星妈、七星夫人、七娘妈和七娘夫人)。

  这其实就是西方天文学的“七姐妹星团”(一组属于金牛座的蓝色恒星,在中国天文学体系里称“昴星团”),在希腊神话中叫做 “普勒阿得斯七姐妹”,她们是擎天大力神阿特拉斯的女儿,其中第七个女儿叫作墨罗佩,她的六位姐姐都嫁给了天神,只有她 嫁给了一个有争议的凡人国王,那就是西西弗。据说她为此深感羞耻,用纱巾蒙上自己的脸庞,所以亮度弱,肉眼很难看清 她在星空上的美丽容颜。

  以害羞而名垂青史的墨罗佩,正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的原型。她嫁给凡人的事迹,跟织女嫁给牛郎的事迹 相似,结果在传入中国时被世人弄混,墨罗佩成了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继而被移花接木,替代“仙女”下凡,当上农夫董永的外 籍妻子。

  这场古怪的神话移植运动,保留了原型神话的总体叙事结构——西西弗和董永都是不倦的劳动者:并且都以凡人的身份获 得天神之女的爱情,终都在天神的干预下失去了爱妻,由此成为悲剧性婚姻的范例。但西西弗神话的美学语义,却遭到了中 国民众的严重篡改。西西弗是痛苦无奈的劳役者,而董永是快乐勤劳的劳动者;西西弗是背叛者和遭人嘲笑的对象,而董永是 世人颂扬的道德楷模;西西弗与妻子永久分离,而董永却赢得了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权利。中国文化据此显示了强大的喜剧 改造能力。

  这是截然不同的生存母题,并且注定要从中诞生两种面目全非的美学:从西西弗中诞生伟大的存在主义,而从董永中长出了 中国乡村社会的福乐信念。这种改造旨在消解存在的荒谬性,并寻求人与境遇的有限和解。“西西弗-董永案”超越了文化误读 和异延的寻常范围。越过董永所受到的礼赞(他是勤劳和善良的男性象征符码),我们看见了亚细亚乡村伦理消解反抗的强大 力量,它足以在我们蔑视的事物面前摧毁我们。它是中国人民坚实的道德教科书。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个 彼此呼应的事件:民众获救了,而知识分子则在死去。

  P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