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不畏:陆克文自传 9787555288534
  • 新书--不畏:陆克文自传 9787555288534
  • 新书--不畏:陆克文自传 9787555288534
  • 新书--不畏:陆克文自传 978755528853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书--不畏:陆克文自传 978755528853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1.8 7.2折 58 全新

库存5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克文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88534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25207

上书时间2024-10-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文版序:给中国青年的一封信

这本书是一封励志信,写给那些未来可能投身公共服务事业却又对自己的信仰、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有所疑虑的人。
这本书希望提供一套认识自我、知行合一的思维框架与行动指南:从审视你的价值到探索你的爱好,再到寻找和实现你的人生使命。
这本书也讲述一个农民的孩子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澳大利亚国家总理的故事——这里面有颠沛,有背叛,有无助;也有笃定,有真爱;还有无畏精神。
你们可能知道,因为听了妈妈的话,我自幼学习中文,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后来成为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商业咨询顾问、州政府秘书长、国会议员、外交部部长、国家总理......再到现在,成为一位“老干部”和国际公民,一路走来,中国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条主线。
我次到中国的时候,是1984年。那个时候北京交通很好,不堵车,因为没什么车,多数是自行车(那时还没有共享单车),有一些马车(你们见过吗?), 还有一些红旗轿车。街上的人们,不是穿蓝色的衣服,就是穿绿色的衣服。
那时候的北京,天一直很蓝。我次访问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是陪当时的澳大利亚大使和彭真先生见面。彭真先生那个时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很认真地和我们“老外”解释,司法独立很重要。
后来,我还去上海做了一段时间的代理总领事。那时上海的建筑还是外滩边的那些老房子。记得我次与汪道涵市长见面,是在上海大厦一起吃饭。汪市长说上海的改革开放已经落后于全国,他告诉我们,邓小平很想看到上海的发展,他还请我们“国际友人”对上海的发展多多帮忙。5年后我再回到上海的时候,市长在当时市政府——老汇丰银行大厦——请我们吃饭。在宴会上,上海市政府宣布成立浦东经济开发区。当时我们看向窗外,黄浦江对岸什么都没有。我当时想,他肯定在做梦!今天再看浦东,只不过30年,这个“中国梦”已经实现了。
近几年我到中国,看到北京举办奥运会,看到上海举办世博会,看到杭州举办20国集团峰会;在成都看到绿色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广州看到创新的生态设计小镇,在深圳看到的科技中心,也在武汉、西安、昆明、福州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我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贸易额世界,中国对外投资世界第二,中国外汇储备世界,中国出口总额世界,人民币也开始成为国际货币。我看到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看到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主流的看法;中国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对于联合国和国际多边机构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实在来讲,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对地区和世界治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的技术革命很有可能重塑社会经济契约,新的地缘政治很有可能重塑国际秩序格局。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代人的时间,而一个崛起的中国正处在这一切的中心。
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亟需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年轻一代,来帮助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亟需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年轻一代,一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们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所以我要写这封信给你们。
后,谢谢你们有兴趣了解我的故事。一如既往,我很乐意与你们交流。你们可以通过我的微博联系我。

你们一直的诤友 
老陆



导语摘要

重磅推荐:

           

从毫无背景的农场放牛娃到澳大利亚的总理,需要走多远的路?

11岁时父亲去世,失去租种的农场,无家可归,留下了人生中*深刻的苦难印象;21岁时靠打工赚钱出国留学,因此失恋,后遭遇经济危机,收入无以为继而终止留学;29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的外交部,选择重新开始;34岁,踌躇满志,准备竞选地方议员,却因心疾病需要做手术而放弃;38岁,参加州竞选失利,想返回外交部却受到政治排挤,被迫“主动离职”;46岁,与党内领导产生巨大分歧,被怀疑“不忠”而边缘化;52岁,位居权力*,却被副手背后算计,一夜之间被票选下台,含泪请辞;55岁,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工党,虽未能力挽狂澜,虽败犹荣。

九次低谷九次*,陆克文比多数人失败的次数都多,但每次坠落后,他总能再次升起。无论多少挫折和困难,陆克文始终拥有不畏的勇气。关于政治、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做人,陆克文深度阐述其每一个关键点的抉择、每一步迈进的方向,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畏》不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天分,而是一个决定!



作者简介

【澳】 陆克文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退休老干部。



目录

章 我母亲的儿子 
第二章 我的两所学校
第三章 追求目标
第四章 追寻中土之国 
第五章 乘慢车到中国 
第六章 老北京生活、工作和娱乐 
第七章 步入政界 
第八章 工党结束长达32年的在野生涯
第九章 艰难岁月
第十章 当电话铃声停止时 
第十一章 成为议员 
第十二章 成为地方代表 
第十三章 成为全球公民 
第十四章 工党的外交政策发言人
第十五章 深入战区 
第十六章 工党何去何从:西蒙·克林的起落 
第十七章 工党的疯狂:马克·莱瑟姆的起落 
第十八章 比兹利的回归:第五次挑战领袖之位 
第十九章 背包里的接力棒:成为领袖 
第二十章 没有小目标 
第二十一章 “Kevin 07”竞选
第二十二章 成为澳大利亚总理



内容摘要

重磅推荐:


  

 


从毫无背景的农场放牛娃到澳大利亚的总理,需要走多远的路?


11岁时父亲去世,失去租种的农场,无家可归,留下了人生中*深刻的苦难印象;21岁时靠打工赚钱出国留学,因此失恋,后遭遇经济危机,收入无以为继而终止留学;29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的外交部,选择重新开始;34岁,踌躇满志,准备竞选地方议员,却因心疾病需要做手术而放弃;38岁,参加州竞选失利,想返回外交部却受到政治排挤,被迫“主动离职”;46岁,与党内领导产生巨大分歧,被怀疑“不忠”而边缘化;52岁,位居权力*,却被副手背后算计,一夜之间被票选下台,含泪请辞;55岁,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工党,虽未能力挽狂澜,虽败犹荣。


九次低谷九次*,陆克文比多数人失败的次数都多,但每次坠落后,他总能再次升起。无论多少挫折和困难,陆克文始终拥有不畏的勇气。关于政治、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做人,陆克文深度阐述其每一个关键点的抉择、每一步迈进的方向,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畏》不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天分,而是一个决定!



主编推荐

【澳】 陆克文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退休老干部。



精彩内容

记不清我次思考政治是什么时候了,至于这些初的政治思想是不是被青少年时代高尚的情怀影响,有没有被现实或幻想的个人不公正遭遇左右,甚至是否有可能只是出于一个笨拙的青少年渴望被关注,我就更加记不清了。我想大多数人都可能被这些因素影响到,至少我自己确实是这样的。政治就是崇高的目标和低级的虚荣心的混合物,有时卓越非凡,有时丑陋不堪,它就这样贯穿我的一生,也可以说,这样贯穿大部分的人类历史。
我在一个和政治完全绝缘的家庭中长大。我的意思是说,我家基本不讨论政治,即使有,也非常少。想想我的后半生,这颇有讽刺意味。
我父亲名叫伯特(Bert),这是一个坚定而朴素的名字,让人想起他出生的那个朴实无华的年代。在他出生前不到一个星期,次世界大战—— 这个号称“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的各参与国刚刚签署了休战协定。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西南部的麦田质地坚硬,地面干裂,他在这 里长大,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时代。在童年留下的几张发黄照片中,伯特和他的弟弟戈登(Gordon)、莱恩(Len)以及罗伊(Roy)几乎都是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是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丛林里的无忧无虑的少年,天天玩板球和足球,偶尔在农场帮帮忙。但是照片呈现的却是他们如何艰苦工作以维持生计,如何竭尽所能地生存下来。
伯特家一共有9个孩子,他的父亲和祖父也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再向前追溯五代,就是早被流放到新南威尔士州的祖辈了。我们的祖先托马斯·路德(Thomas Rudd)1790年作为犯人跟随第二舰队在这里登陆。据说他偷了一双鞋子。刑满之后,凭着总督按惯例分配的农田,他完全可以在殖民地开始新生活。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在1795年返回了伦敦。1799年,因为偷了一袋糖,他再次被告上法庭。地方法警向法官说:“路德是熟人了,阁下。”据我所知,在此前的80年里,超过16万名罪犯被发配到新南威尔士州,只有托马斯·路德被发配过两次,没有一些“天分”的话是做不到如此的。
1807年获得自由之后,托马斯占据了一些土地,帮助政府开发了悉尼西南约50千米的坎贝尔镇(Campbelltown)。到19世纪20年代,托马斯·路德已经变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绅士。他写给《悉尼公报》(The Sydney Gazette)的信件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信件中,托马斯恳请总督为必要的市政工程增加投入,以保障坎贝尔镇的未来发展。
在我的家族历史上,托马斯·路德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是一个特例,而不是常见现象。我的祖父乔治(George)在铁路上工作,与许多当时的“铁路家庭”一同住在轨道旁的帐篷里。而我的父亲伯特就在其中一个帐篷里出生。
后来,伯特被送到尤兰昆蒂(Uranquinty)的一个学校学习阅读和写作。尤兰昆蒂位于沃加沃加(Wagga Wagga)以南15千米之外,100年前还是一片荒凉之地,镇上只有一间酒吧和一家综合商店,周围则是一成不变的麦田。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伯特没有上高中。到了12岁的时候,他开始去外边帮人捆稻草,贴补家用。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的父亲在铁路上上班,所得的收入非常微薄,扣掉酒钱剩余寥寥无几,根本养不起一个11口之家。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母莫德(Maude)是一位郁郁寡欢的女士。半个世纪后的现在,我明白了原因。
所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我的父亲认为入伍是他摆脱现状的机会。他和他的兄弟都报名入伍。就像代澳新军团(Anzacs)的士兵们一样,他们期待这是一次大冒险,可以帮他们摆脱20世纪30年代苦苦挣扎的农村,甚至开创一种崭新的生活。他们也深深地被捍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理想驱使。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想,毫不矫揉造作。我爱父亲的战争故事。我不知道其中哪些是杜撰,哪些是必要的修饰,哪些是真实的,但这并不重要。我曾与父亲一起度过的美好的时光就是听他讲故事。住在距离城镇几千米的农场里,任何一场风暴都会让树木砸到电线,使农舍陷入黑暗。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父亲就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他会坐在厨房地板上滔滔不绝,而我则坐在他的怀里。在煤油灯闪烁的灯光下,他会先讲一个故事,再唱一首战争歌曲,有时还会念一首打油诗。对于我来说,这些与父亲在一起共度的时光非常温暖,弥足珍贵,因为在之后的童年里,我几乎没有再见过他。作为孩子,我们希望这样的夜晚永远不要结束。
伯特参加了巴勒斯坦(Palestine)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在他讲给我的故事中,我记得清楚的是叙利亚战役(Syrian Campaign),当时他在战场上撞见了敌人——一名德国步兵。但根据这场战役的历史记载,那名敌人一定是维希法国人(Vichy  French),因为当时巴勒斯坦没有德国军队。但是这个故事很棒,至少就像伯特所说的那样,“德国人”看着伯特,伯特也看着他,然后他们各自有礼貌地点点头,消失在夜色中,似乎不约而同地默认这个晚上他们没有看到彼此。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勇气、担当和成长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勇气和担当不是什么天分,就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次次选择,*终决定这些选择的是你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马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