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真生活 978755461555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6.35 3.3折 49 全新

库存7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著,文通天下 出品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15553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8983780

上书时间2024-10-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天真生活》是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收录季式51篇高品质篇目,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与其完满 不如自在,胸有丘壑 眼存山河,历遍山河 热爱生活,岁月绵长 时光难再,无雨也无晴 看清也看轻等五大主题。

选篇既包括《谈孝》《容忍》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亦包括新增的《喜鹊窝》《一只小猴》等季式散文中少见的篇目,还包括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全国高考试题的文章《成功》《神奇的丝瓜》等经典篇目。

季羡林的一生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着天真生活。天真不是幼稚,不是愚笨。天真是一种成熟的超越,是了悟人间万相后面对世事的一种智慧抉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不违背自我。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豁达地观视世界,游戏人间。天真需要一份坚守,也需要一份勇气。更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真正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清醒  深刻   悲悯  豁达    善良



作者简介

季羡林: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羡林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七种文字,特别是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无论是写文还是交友,皆以真为原则。他用漫长岁月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天真生活,于纷繁的嚣尘中回归“丰富的单纯”,深霭世事而不世故,宠辱不惊亦不忧不惧,坚守自我,专注当下,葆有内心的悲悯与善良,活出了生命的纯净。



目录

壹  与其完满 不如自在


成功


容忍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三思而行


我害怕“天才”


漫谈撒谎


满招损 谦受益


牵就与适应


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难得糊涂


 


贰  胸有丘壑 眼存山河


谈孝


论压力


论恐惧


论朋友


谈礼貌


漫谈消费


漫谈出国


论包装


衣着的款式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叁  历遍山河 热爱生活


在北京的准备工作


初抵柏林


道路终于找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学习吐火罗文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别哥廷根


 


肆  岁月绵长  时光难再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哭冯至先生


痛悼克家


悼念沈从文先生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伍  无雨也无晴  看清也看轻


邻人


时间


爽朗的笑声


我的美人观


神奇的丝瓜


一只小猴


喜鹊窝


园花寂寞红


人间自有真情在



内容摘要

《天真生活》是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收录季式51篇高品质篇目,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与其完满 不如自在,胸有丘壑 眼存山河,历遍山河 热爱生活,岁月绵长 时光难再,无雨也无晴 看清也看轻等五大主题。


选篇既包括《谈孝》《容忍》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亦包括新增的《喜鹊窝》《一只小猴》等季式散文中少见的篇目,还包括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全国高考试题的文章《成功》《神奇的丝瓜》等经典篇目。


季羡林的一生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着天真生活。天真不是幼稚,不是愚笨。天真是一种成熟的超越,是了悟人间万相后面对世事的一种智慧抉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不违背自我。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豁达地观视世界,游戏人间。天真需要一份坚守,也需要一份勇气。更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真正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清醒  深刻   悲悯  豁达    善良



主编推荐

季羡林: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羡林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七种文字,特别是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无论是写文还是交友,皆以真为原则。他用漫长岁月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天真生活,于纷繁的嚣尘中回归“丰富的单纯”,深霭世事而不世故,宠辱不惊亦不忧不惧,坚守自我,专注当下,葆有内心的悲悯与善良,活出了生命的纯净。



精彩内容

谈 孝 

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争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1999年5月14日

 

 

 

难得糊涂 

 

清代郑板桥提出来的亦书写出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在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直到今天,二百多年过去了,但在人们的文章里,讲话里,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语中,这四个字还经常出现,人们都耳熟能详。

我也是难得糊涂党的成员。

不过,在近几个月中,在经过了一场大病之后,我的脑筋有点开了窍。我逐渐发现,糊涂有真假之分,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么叫真糊涂,而什么又叫假糊涂呢?

我的结论是: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此事古已有之,历代如此。《楚辞》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谓醉,就是我说的糊涂。

可世界上还偏有郑板桥这样的人,虽然人数极少极少,但毕竟是有的。他们为天地留了点正气。他已经考中了进士。据清代的一本笔记上说,由于他的书法不是台阁体,没能点上翰林,只能外放当一名知县,七品官耳。他在山东潍县做了一任县太爷,又偏有良心,同情小民疾苦,有在潍县衙斋里所作的诗为证。结果是上官逼,同僚挤,他忍受不了,只好丢掉乌纱帽,到扬州当八怪去了。他一生诗书画中都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的《史记》。他倒霉就倒在世人皆醉而他独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涂而他独必须装糊涂,假糊涂。

我的结论是: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现在说到我自己。

我初进三○一医院的时候,始终认为自己患的不过是癣疥之疾。隔壁房间里主治大夫正与北大校长商议发出病危通告,我这里却仍然嬉皮笑脸,大说其笑话。在医院里的四十六天,我始终没有危急感。现在想起来,真正后怕。原因就在,我是真糊涂,极不难得,极为愉快。

我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一个十字架。

 

2002年12月2日在三〇一医院于大夫护士
嘈杂声中写成,亦一快事也

 

 

 

 

爽朗的笑声 

据说,只有人是会笑的。我活在这个大地上几十年中,曾经笑过无数次,也曾看到别人笑过无数次。我从来没有琢磨过人会不会笑的问题,就好像太阳从东方出来,人们天天必须吃饭这样一些极其自然的、明明白白的、尽人皆知的、用不着去探讨的现象一样,无须再动脑筋去关心了。

然而,人是能够失掉笑的。

就连人能够失掉笑这个事实我以前也没有探讨过,不是用不着去探讨,而是没有想到去探讨,没有发现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我从来还没有遇到过失掉了笑的人,没有想到过会有失掉了笑的人,好像没有遇到过鬼或者阴司地狱,没有想到过有鬼或者有阴司地狱那样。

人又怎能失掉笑呢?

我认识一位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干部。虽然他资格老,然而从来不摆老资格,不摆架子。我一向对老干部怀着说不出的、极其深厚的、出自内心的感情与敬佩。他们好像是我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前进。因此,我就很愿意接近他,愿意对他谈谈自己的思想。当然并不限于这些。我们有时简直是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无所不谈。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闲谈时他的笑声更使我永生难忘。这不是会心的微笑,而是出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悠扬而清脆,温和而热情;它好像有极大的感染力,一听到它,顿觉满室生春,连一桌一椅都仿佛充满了生气,一花一草都仿佛洋溢出活力。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笑声冲破了高楼大厦,冲出了窗户和门,到处飘流回荡,响彻了整个燕园。

想当初当我听到这笑声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怎样难能可贵,怎样不可缺少,就同日光空气一样,抬眼就可以看到,张嘴就可以吸入。又像春天的和风,秋日的细雨,只要有春天,有秋天,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得到。中国古诗说:“司空见惯浑闲事。”我一下子变成了古时候的司空了。

然而好景不长,天空里突然堆起了乌云,跟着来的是一场暴风骤雨。这一场暴风骤雨真是来得迅猛异常。不但我们自己没有经受过,而且也没有听说别人曾经经受过。我们都仿佛当头挨了一棒,直打得天旋地转,昏头昏脑。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成百个问号,成千个疑团;然而问天天不语,问地地不应。我们只有沉默寡言,成为不折不扣的行尸走肉了。

在这期间,我也曾几次遇到过他,都是在路上。我看到他从远处走了过来,垂目低头,步履蹒跚。以前我看惯了的他那种矫健的步伐,轻捷的行姿,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我有时候下意识地迎上前去,好像是要做点什么;但是快到跟前的时候,多也不过彼此相顾一下,立刻又低下了头,别转开脸,我们已经到了彼此不敢讲话,不能讲话的地步了。至于在这样的时刻他是怎样想的,我说不清楚。我心里只觉得一阵凄凉,眼泪立刻夺眶而出了。

有一次,我在校医院门前遇到了他。这一回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一个年老的妇女扶着他。他的身体似乎更不行了,路好像都走不全,腿好像都迈不开,脚好像都抬不起,颤巍巍地好不容易地向前挪动,费了好大劲才挪进了医院的大门,看样子是患了病。我一时冲动,很想鼓足了勇气走上前去探问一声。然而我不敢。那暴风骤雨的情景猛不丁地展现在我眼前,我那一点儿剩勇好像是微弱的爝火,经雨一打,立刻就熄灭了。我不敢保证,如果再有一次那样的暴风骤雨,是否我还能经受得住。我硬是压下了我那向前去探问的冲动,只是站在远处注视着他。我是多么关心他的身体啊!然而我无能为力,我只能站在一旁看。幸好他并没有注意到我,否则也会引起他内心的激动,这样的激动对他的身体肯定是没有好处的。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看他走进了校医院的玻璃门,他的身影在里面直晃动,在挂号处停留了一会儿,又被搀扶到走廊里去,身影于是完全消逝,大概是到哪一个屋子门口去等候大夫呼唤了。

当时我虽然注视了他很久很久,但是在开头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异的情况,对他的身体的关心占住了我整个的注意力。等到他的身影消逝以后,我猛然发现,他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他成了一个不会笑的人,他已经把笑失掉,当然更不用说那爽朗的笑声了。我心里猛烈地一震,我自己的这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发现使我吃惊。我从前只知道笑是人的本能;现在我又知道,人是连本能也会失掉的。我活了六十多年才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理,然而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理啊!

我自己怎样呢?他在这里又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成了我的一面镜子。拿这面镜子一照:我同他原来是一模一样,我脸上也是一点笑容都没有,我也成了一个不会笑的人,我也把笑失掉了。如果自己不拿这面镜子来照一照,这情况我是不会知道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告诉我,没有一个人敢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人,当时是没有几个人肯同我说话的。如果有大胆的人敢同我说上几句话,我反而感到不自然,感到受宠若惊。不时飞来的轻蔑的一瞥,意外遇到的大声的申斥,我倒安之若素,倒觉得很自然。我当时就像白天的猫头鹰,只要能避开人,我一定避开;只要有小路,我决不走大路;只要有房后的野径,我连小路也不走。只要有熟人迎面走来,我远远地就垂下了头。我只恨地上没有洞;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钻了进去,好一辈子也不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能笑得起来吗?让他把笑保留住不失掉能办得到吗?我也只能同那一位老干部一样变成了一个不会笑的人了。

通过那几年的切身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人如果失掉了笑,那就意味着,他同时也已经失掉了希望,失掉了生趣,失掉了一切。他活在世界上,在别人眼中,在他自己眼中,实际上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苟延残喘而已。什么清风,什么明月,什么春花,什么秋实,在别人眼中,当然都是非常可爱的;然而在他眼中,却什么快感也引不起来。他在这世界上如浮云,如幻影;世界对他也如浮云,如幻影。他自己就像一个幽灵,踽踽独行于遮天盖地的辽阔的寂寞中。他成了一个路人,一个“过客”,在默默地等候大限的来临。

真理毕竟要胜利,乌云决不会永在。经过了一番风雨,燕园里又出现了阳光,全中国也出现了阳光。记得是在一个座谈会上,我同这一位革命老前辈又见面了。他头发又白了很多,脸上皱纹也增添了不少,走路显得异常困难,说话声音很低。才几年的工夫,他好像老了二十年。我的心情很沉重,但是同时又很愉快。我发现他脸上又有了笑容,他又把笑找回来了。在谈到兴会淋漓的时候,他大笑起来,虽然声音较低,但毕竟是爽朗的笑声。这样的笑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了。乍听之下,有如钧天妙乐,滋润着我的心灵,温暖着我的耳朵,怡悦着我的眼睛,激动着我的四肢。我觉得,这爽朗的笑声,就像骀荡的春风一样,又仿佛吹遍了整个燕园,响彻了整个燕园。我仿佛还听到它响彻了高山、密林、通都、大邑、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响彻了整个祖国大地,而且看样子还要永远响下去。

我现在不但在这位革命老前辈的脸上看到了已经失掉而又找回来的笑,而且在很多人的脸上都看到了笑容,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妇女、儿童,无一例外。把笑失掉,是不容易的;把笑重新找回来,就更困难。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任何的事情。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的艰巨。一个很多人失掉了笑而只有一小撮人能笑的民族,决不能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能笑、会笑、敢笑、重新找回了笑的民族,才能创建宏伟的事业,才能在短期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阔步前进,建成社会主义,终达到人类大同之域。

发现只有人是会笑的,是科学家;发现人也是能失掉笑的,是曾经沧海的人。两者都是伟大的发现。曾经沧海的人发现了这个真理,决不会垂头丧气,而是加倍地精神抖擞。我认识的那一位革命老前辈,在这里又成了我的一面镜子。我们都要感激那个沧海,它在另一方面教育了我们。我从小就喜欢读苏东坡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改一下后两句:“但愿人长笑,千里共婵娟。”我愿意永远永远听到那爽朗的笑声。

 

1979年1月31日



媒体评论

给我*启发的作家是季羡林。让我觉得写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成语或者很艰难的字,只需把感情、自己*真的性情写出来。

                                                                                ——林青霞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而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白岩松

 

 

恩师*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

——钱文忠

 

 

贾平凹回忆说,《废都》遭遇风波的关头,很多朋友因为《废都》被禁不敢与他再接近,但当年有两个人力挺《废都》,分别是季羡林和马原。……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一些并不专门以写散文为职业的人写出的散文特别好……季羡林先生散文写得好。

——贾平凹

上世纪末,金庸访问北京大学,当被问及喜欢什么书时,他回答:“《牛棚杂忆》。”又问:“你*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谁?”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季羡林。”

&md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