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坛经详解 97870201771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坛经详解 978702017711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66 7.2折 48 全新

库存9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77110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627307

上书时间2024-10-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它与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千百年来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自从踏入中土的那天起,就不断中国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这八大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这八大宗派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者当数禅宗。禅宗由惠能创立,惠能的思想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坛经》一书,此书是中国人写的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坛经》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惠能生平自述,二是惠能讲般若禅,三是惠能与弟子之间的问答。以此为依据,下面对惠能的生平行述、《坛经》的思想体系作一概述,对本书的编写体例也作一交待。

惠能(638—713),又作慧能,祖籍范阳(河北涿州),俗姓卢,生于新州(广东新兴县)。其父早亡,与老母李氏相依为命,靠卖柴勉强度日。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生求法念头。安顿好老母,惠能长途跋涉至湖北黄梅,参礼五祖弘忍。五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发现惠能不同凡响,就让他留下来随众干活。惠能被委派劈柴与踏碓舂米的任务,这活一干就是八个多月。

一日,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神秀上座(约606—706)于当日夜间,作出一偈,书于南廓壁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两日后,惠能也作一偈,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比较两则偈颂,弘忍知道神秀未能见性,只有惠能彻悟了禅法真谛,于是秘密把衣钵传给惠能,命他连夜离开黄梅。惠能回到岭南,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惠能至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在那里讲《涅槃经》。一阵风吹来,寺院中的幡不停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而惊四座!惠能亮明身份后,依印宗出家,受具足戒,至此惠能正式获得僧人身份。第二年,惠能移住韶阳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成为后来禅宗的宗经。

......



导语摘要

《坛经》是六祖惠能讲说、弟子法海集录的禅宗经典。张勇教授撰写的《坛经详解》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惠能的生平,《坛经》的自性论、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以及《坛经》的版本情况。正文共十卷,每卷设置题解、注释、译文、讲解四个板块。“题解”概括各卷的主要内容,“注释”解释正文中的生僻难解字词,“译文”将正文内容译成白话,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讲解”对正文内容进行串讲,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附录收录了宗宝、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坛经》撰写的题跋,有助于了解前人对《坛经》的认识。张勇教授对《坛经》的解读比较贴合原意,讲解比较深入,有利于读者掌握《坛经》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利于大众阅读《坛经》的入门指导书。 



作者简介

张勇,字豫兮,号华雨檀。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理事,《学语文》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项,出版《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中华书局2020年)等著作10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录

目录


前言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护法第九


付嘱第十


 


附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跋宗宝


六祖能禅师碑铭王维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刘禹锡



内容摘要

《坛经》是六祖惠能讲说、弟子法海集录的禅宗经典。张勇教授撰写的《坛经详解》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惠能的生平,《坛经》的自性论、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以及《坛经》的版本情况。正文共十卷,每卷设置题解、注释、译文、讲解四个板块。“题解”概括各卷的主要内容,“注释”解释正文中的生僻难解字词,“译文”将正文内容译成白话,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讲解”对正文内容进行串讲,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附录收录了宗宝、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坛经》撰写的题跋,有助于了解前人对《坛经》的认识。张勇教授对《坛经》的解读比较贴合原意,讲解比较深入,有利于读者掌握《坛经》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利于大众阅读《坛经》的入门指导书。 



主编推荐

张勇,字豫兮,号华雨檀。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理事,《学语文》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项,出版《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中华书局2020年)等著作10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精彩内容

【题解】

宗宝本《坛经》分为十品。品,为梵语varga之意译,音译作跋渠,相当于篇、章。品之数目,称为品数;每品的题目,称为品题。按此惯例,《坛经》的第一部分称为“行由品第一”或“自序品第一”。行由,修行的缘由与经历。在本品中,惠能自述其家世、求法经历、得法过程以及开坛讲法的缘由。

 

【原文】

时〔1〕,大师至宝林〔2〕。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3〕,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4〕,为众开缘说法〔5〕。师升座次〔6〕,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7〕,僧尼道俗一千余人〔8〕,同时作礼,愿闻法要〔9〕。

大师告众曰:

善知识〔10〕,菩提自性〔11〕,本来清净〔12〕,但用此心〔13〕,直了成佛〔14〕。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1〕时:佛经在叙述某一不能确指的时间时,往往笼统地说“时”或“一时”。依据法海的序,六祖应韦刺史之请开缘讲法的时间是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春。

〔2〕大师:本是对佛、菩萨的尊称,由佛的尊号“天人师”简化而来,后泛指德学足以为人师表的人,此处指惠能。宝林:即宝林寺,位于广东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的曹溪山,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宋开宝年间(968—975)改称南华寺。

〔3〕韦刺史:指韶州刺史韦璩。刺史,汉置,其始为监察官,后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唐时为执掌州府长官。官僚:同在一起做官的部属。

〔4〕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县。

〔5〕开缘:广开法缘。

〔6〕座次:即坐处。

〔7〕儒宗学士: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8〕道俗:出家众与在家众的并称。

〔9〕法要:佛法要义。

〔10〕善知识:指教化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惠能以“善知识”称呼在场听众,是出于对他们的尊重。

〔11〕菩提:又译为“觉”,指能觉悟佛法的智慧。自性:指诸法本自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包括一切现象的本体与一切心相的性体,它为佛教中观学所否认。惠能在这里所说的“菩提自性”,与“本心”“本性”“佛性”相当,是指人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12〕本来:无始以来。清净:离恶行之过失、断烦恼之污染。

〔13〕此心:指本心、自性。

〔14〕直了成佛:于当下了悟自性而成佛。佛,“佛陀”的简称,Buddha的音译,义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正觉”,所知所觉真实不虚,无外道那样的邪见、妄执。因此,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

 

【译文】

当时,六祖大师来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璩与其僚属礼请六祖出山,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众人广开法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升座后,韦刺史及其部属三十余人,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三十余人,以及出家僧尼与在家俗众一千余人,一起敬礼,希望聆听佛法要义。

六祖大师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说:

各位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众生只要回归这清净的菩提心,便可于言下顿悟成佛。善知识,且听我叙述求法、得法的经历。

 

【讲解】

惠能登坛说法,劈头就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处,“心”即是他所说的“菩提自性”,即本心、佛性。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惠能顿悟法门的总纲,也是整部《坛经》的灵魂所在。

惠能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由于众生一念不觉、缘虑幻境、妄生分别,而遮蔽自性的光辉,不见自性的本来面目。众生一旦回归自性,依顺本心,即可证得如来智慧,从而转迷为智,见性成佛。因此,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此一“心”,心若迷即是众生,心若悟即是佛。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