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海蠡测 9787520712132
  • 禅海蠡测 9787520712132
  • 禅海蠡测 978752071213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禅海蠡测 978752071213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46 7.0折 45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2132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9346463

上书时间2024-10-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先介绍了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的历朝演变,接着介绍了禅宗的宗旨,传授和修行的法门,如公案语录、机锋转语、宗师授受、参话头等,大概用了十节的内容;之后便展开禅宗与净土、与密宗在渊源、参修方面的异同。进而,将禅宗与中国本土的丹道、后起的理学,以及西方的哲学做了历史方面和思考内容的对比。



商品简介

本书先介绍了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的历朝演变,接着介绍了禅宗的宗旨,传授和修行的法门,如公案语录、机锋转语、宗师授受、参话头等,大概用了十节的内容;之后便展开禅宗与净土、与密宗在渊源、参修方面的异同。进而,将禅宗与中国本土的丹道、后起的理学,以及西方的哲学做了历史方面和思考内容的对比。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出版说明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禅宗与禅定


禅宗与净土


禅宗与密宗


禅宗与丹道


禅宗与理学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佛法与西洋哲学


修定与参禅法要


 



禅海蠡测剩语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先介绍了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的历朝演变,接着介绍了禅宗的宗旨,传授和修行的法门,如公案语录、机锋转语、宗师授受、参话头等,大概用了十节的内容;之后便展开禅宗与净土、与密宗在渊源、参修方面的异同。进而,将禅宗与中国本土的丹道、后起的理学,以及西方的哲学做了历史方面和思考内容的对比。



主编推荐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精彩内容

与中国文化因缘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二大主流,如黄河长江,灌溉全 国,久已根深柢固。佛法在后汉、两晋、南北朝间,陆续输入。 初期翻译教典经文,名词语句,多援引老庄或儒书。外来法师如 鸠摩罗什,翻译名言,必与此土思想文字,比类发明。什师门下 高弟,如僧肇、僧璿辈,名僧道安师弟,以及慧远诸公,皆学问 渊博,贯串古今。影响所及,梵语佛法,形成中国化者,势所必 至。禅宗本为教外别传,不立语言文字,直指见性之学,一变再 变,而成中国特有之宗风,亦理之所必然者。

两晋以还,谈玄风气,相率成习,士大夫间,厌惮世乱,率 逃虚无。如刘遗民曰:“晋室无磐石之固,物情有垒卵之危,我 复何为?”此足为当时知识阶级间颓废思想之代表。而玄谈冥 渺,旨无所归,佛法东来,适救其弊。大乘救世思想,挈儒家而 同途,涅槃寂净之说,掖道家而并驾,故得上下响风,趋之如 鹜。修习禅观之学,于以大兴。然习禅观以证真如性海,事非不 能,第滞情化境,易落小果。迨达摩东至,契理契机,于言诠以 外,传授心法,简捷提示,深合中国民族文化特性。南朝至唐宋 间,僧俗习禅宗者,遍于全国。禅师辈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 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之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比比皆 是。因当时师僧,素质至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 及,举凡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皆以具有出世神韵,富有 禅意为高。历代名人,直接参禅,指不胜屈,出此入彼,于儒家 开理学门庭,于道家启丹道各派。佛法在中国之有禅宗,非但为 佛教之光,亦为东方文明大放异彩矣。

 

对佛教之功绩

佛教入中国,自两晋至五代间,学说传布,虽有日兴月盛之 趋,而左儒右道,其在学术及宗教竞争上,常受挫折。佛教史上 所称之 “三武一宗之难”(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及后周世宗等四次排佛)皆赖禅宗师僧得以保存规范。盖禅者 简易,遭逢斯世,只须一瓶一钵,遁迹空山,即足避祸。迨事后 出世,名望倍增,此为其对佛教功绩之一。佛教在印度,因习惯 已成,出家比丘,可以乞食自修;中国国情既异,长此以往,势 难继续。百丈禅师师徒有鉴及此,乃兴丛林制度,集中僧团,自 力谋生,共修佛法,订立清规,以资公守。且以身作则,“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我无 德,争合劳于人?即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 ‘一日 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四方”。及宋代程伊川见僧出堂威 仪,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而在当时,佛教之徒,认 为非佛之制,谤百丈为破戒比丘。及今观之,其所立制,管理严 于军事部勒,计划胜于社会组织,不图百丈禅师,早创于千载以 上,终赖此制得以保存佛教于不堕,此为其对佛教功绩之二。佛 法重在行证,依诸教理,须经三大阿僧祇劫,遥遥岁月,伫望兴 悲!何期有此教外方便,使 “不历僧祇获法身”。娑婆众生,得 此心法要门,皆可见性而立地成佛,其直截了当如此,其功勋德 业,诚欲赞而无辞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