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窥视工作室 日本篇 978751422485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82.5 7.0折 11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 保罗·巴贝拉, (日)长谷川英惠 丁维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24856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27852000

上书时间2024-10-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保罗·巴贝拉

    《窥视工作室》卷问世至今已经五年了,回头看看,因为2009年创建的这个博客让我认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所有线索也都慢慢交织了起来。在亚历山德拉.安德沃特(Alexandra Onderwate)的协作下,我们召集了一支由知名创意人和新锐创意人共同组成的国际班底,包括 Opening Ceremony,玛塔莉·克拉赛,KesselsKramer和Acne。此后,“参观工作室”流派一直活跃,我也不断在网站上添加越来越多的创意工作室—上次清点时总计216家。然而,到了2015年中我意识到,早就应该开始思考这本书的后续工作了。  

    《窥视工作室》第二卷献给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源于2014年我在日本的一次旅行。这次旅行距我上次访日已经相隔五年,也是我次来到东京以外的地点。因为工作原因我去了广岛,我的室内设计师客户与当地家具匠人有合作。这次经历激起了我的休假念头,我打算在日本多停留一段时间,以将自己沉浸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中,因为以往每次结束旅程后,我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都会愈加迷恋。  

    去日本旅行就像是去未来世界或外星球旅行,这里不同于其亚洲邻国,却又同时让人感觉到意外的熟悉。我经常告诉别人我如何比较日本和西欧:日本人对皇权的感觉像是英国君主制,对美食的热情堪比意大利人,态度的傲娇不输法国人,设计感悟可与斯堪的纳维亚人比肩,而工程实力唯有德国人可与之匹配。所有这些层次加在一起,就是我对日本好的描述。在小范围的朋友圈里,我反复表达着对日本的这份热情和好奇,而无独有偶的是,日本创意人和设计师早就拢获了国际受众,并且在时装设计、建筑和艺术领域不断刷新认知。因此这很自然就成了本书的焦点。

    《窥视工作室:日本篇》不止是一本书,它是我通过自己的镜头对日本设计和创意的幕后探索,涵盖了五花八门的建筑师、艺术家、创意机构和设计师。选择过程是很自然的—通过介绍(特别是来自我的合作者长谷川英惠),或是艺术开幕式的邂逅,甚至发传真到安藤忠雄的办公室。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礼貌的婉拒。我感谢所有对我敞开大门的人,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拍摄他们的工作室,接纳我的请求、用自然光呈现的工作室的“本真”。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室拍摄后,我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不妥协的职业道德。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受:整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都在不断追求的完美主义。这个理想渗透到每个日本人心中,从马路清洁工到创意大师莫不如是。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日本的仰慕,因为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不是后天能学到的。

    我开始认真探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造就了日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我觉得问题比答案还要多。但我从交流中学到,事情有时比你设想的更简单,而不甚了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解释或者贴标签,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这是日本创造精彩的部分,在这本书中捕捉到了这次探索与欣赏之旅的些许神髓。



导语摘要

    本书源自保罗 巴贝拉广受欢迎的个人博客:http://www.wheretheycreate.com/ ,聚焦日本这个独具魅力的国家,其文化似乎永远在强调传统,同时又不断拓宽科技与创意的边界。本书以巴贝拉的摄影作品为切入点,记录了32间日本创意工作室的故事,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和花艺师等等,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一窥当代*伟大的日本创意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而工作环境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作品。



作者简介

    保罗·巴贝拉(Paul Barbera ):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994年毕业于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现居纽约。他的摄影作品主题涵盖广泛,从文化人类学到奢侈生活方式都有涉及,风格纪实且具有洞察力。巴贝拉只在自然光下进行拍摄,摒弃技术安排,站在窥视者的角度,捕捉拍摄对象复杂的情感。


    巴贝拉的工作网遍及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作品被包括《时尚生活》《家居廊》等出版商出版,曾登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和《福布斯》,客户包括万豪酒店和星巴克等。


    长谷川英惠 (Kanae Hasegawa):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记者。 对人类——特别是艺术家和其他创作者——通过视觉艺术或物品表达自己欲望的兴趣促使她致力研究艺术和设计的历史。长谷川曾为Frame出版社撰写了多册书籍,是众多设计类出版物的定期撰稿



目录
《窥视工作室.日本篇》无目录

内容摘要

    本书源自保罗 巴贝拉广受欢迎的个人博客:http://www.wheretheycreate.com/ ,聚焦日本这个独具魅力的国家,其文化似乎永远在强调传统,同时又不断拓宽科技与创意的边界。本书以巴贝拉的摄影作品为切入点,记录了32间日本创意工作室的故事,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和花艺师等等,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一窥当代*伟大的日本创意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而工作环境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作品。



主编推荐

    保罗·巴贝拉(Paul Barbera ):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994年毕业于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现居纽约。他的摄影作品主题涵盖广泛,从文化人类学到奢侈生活方式都有涉及,风格纪实且具有洞察力。巴贝拉只在自然光下进行拍摄,摒弃技术安排,站在窥视者的角度,捕捉拍摄对象复杂的情感。

    巴贝拉的工作网遍及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作品被包括《时尚生活》《家居廊》等出版商出版,曾登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和《福布斯》,客户包括万豪酒店和星巴克等。

    长谷川英惠 (Kanae Hasegawa):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记者。 对人类——特别是艺术家和其他创作者——通过视觉艺术或物品表达自己欲望的兴趣促使她致力研究艺术和设计的历史。长谷川曾为Frame出版社撰写了多册书籍,是众多设计类出版物的定期撰稿



精彩内容

    《窥视工作室》卷问世至今已经五年了,回头看看,因为2009年创建的这个博客让我认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所有线索也都慢慢交织了起来。在亚历山德拉.安德沃特(Alexandra Onderwate)的协作下,我们召集了一支由知名创意人和新锐创意人共同组成的国际班底,包括 Opening Ceremony,玛塔莉•克拉赛,KesselsKramer和Acne。此后,“参观工作室”流派一直活跃,我也不断在网站上添加越来越多的创意工作室—上次清点时总计216家。然而,到了2015年中我意识到,早就应该开始思考这本书的后续工作了。

    《窥视工作室》第二卷献给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源于2014年我在日本的一次旅行。这次旅行距我上次访日已经相隔五年,也是我次来到东京以外的地点。因为工作原因我去了广岛,我的室内设计师客户与当地家具匠人有合作。这次经历激起了我的休假念头,我打算在日本多停留一段时间,以将自己沉浸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中,因为以往每次结束旅程后,我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都会愈加迷恋。  去日本旅行就像是去未来世界或外星球旅行,这里不同于其亚洲邻国,却又同时让人感觉到意外的熟悉。我经常告诉别人我如何比较日本和西欧:日本人对皇权的感觉像是英国君主制,对美食的热情堪比意大利人,态度的傲娇不输法国人,设计感悟可与斯堪的纳维亚人比肩,而工程实力唯有德国人可与之匹配。所有这些层次加在一起,就是我对日本好的描述。在小范围的朋友圈里,我反复表达着对日本的这份热情和好奇,而无独有偶的是,日本创意人和设计师早就拢获了国际受众,并且在时装设计、建筑和艺术领域不断刷新认知。因此这很自然就成了本书的焦点。  
    《窥视工作室:日本篇》不止是一本书,它是我通过自己的镜头对日本设计和创意的幕后探索,涵盖了五花八门的建筑师、艺术家、创意机构和设计师。选择过程是很自然的—通过介绍(特别是来自我的合作者长谷川英惠),或是艺术开幕式的邂逅,甚至发传真到安藤忠雄的办公室。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礼貌的婉拒。我感谢所有对我敞开大门的人,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拍摄他们的工作室,接纳我的请求、用自然光呈现的工作室的“本真”。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室拍摄后,我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不妥协的职业道德。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受:整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都在不断追求的完美主义。这个理想渗透到每个日本人心中,从马路清洁工到创意大师莫不如是。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日本的仰慕,因为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不是后天能学到的。  我开始认真探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造就了日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我觉得问题比答案还要多。但我从交流中学到,事情有时比你设想的更简单,而不甚了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解释或者贴标签,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这是日本创造精彩的部分,在这本书中捕捉到了这次探索与欣赏之旅的些许深髓。 


媒体评论

    “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设计师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纽约时报》

 

    “巴贝拉的视野和技巧是天然的。不同于其他劣一等的摄影师,他从不摆拍。”——《福布斯》

 

    “一窥创意界人事工作和娱乐时的样貌,展现日本设计文化的璀璨现状。”——《时尚生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