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下一个暴富点:投资大师费雪为你揭开300年投资史赚钱秘密(继《超级强势股》后的又一本投资胜经) 978721808379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6 6.8折 6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费雪;中资海派 出品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83797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3217057

上书时间2024-10-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巴菲特师弟教你以史为镜
  炼就发现牛市的火眼金睛

  从2002年牛市开始上涨到2007年到达*峰,全球股市疯涨161%,原因何在?这一时期的V形反转趋势中股市出现了怎样的暴富点?
  股市反弹与经济复苏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为何2010年美股的上涨并没有伴随经济复苏?时至今日,日益复苏的中国经济是否预示着A股市场的反弹趋势正在逐步形成?
  巴菲特为何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准确地抛出中石油股票,他*A股入股比亚迪大赚13亿美元的秘诀又是什么?
  看似独立的个例之间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隐藏在股市起伏与经济荣衰中的密码,究竟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
  全球知名投资大师肯?费雪漫步300年投资史,将松散而*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对政治、经济等因素一一分解,加以行为金融学的群体心理分析,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对于每次的经济涨跌周期、熊市和牛市中的关键节点,也渐渐得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图景。被短视、记忆和悲观情绪蒙蔽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历史成为强大的工具并帮助我们在投资中获利?



作者简介

  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
  成长股价值投资领路人


  肯·费雪是费雪投资公司的创办人兼总裁,该公司目前管理450亿美元的资产。他的父亲是被尊为“成长股价值投资之父”的菲利普?费雪。肯·费雪因主持《福布斯》杂志“投资组合策略”专栏闻名业界,他长期研判市场走势并为该杂志执笔长达27年,由其独创的“市销率”(Price-to-Sales,PS) 已成为衡量股票业绩的重要指标。
  自1996 年以来,费雪在《福布斯》上推荐的股票11 次跑赢大盘,一次持平。截至2010 年年底,他挑选的股票实现了10.5%的年均收益率,远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5.2% 的年均收益率。费雪在“2011 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排名736位,2010 年费雪被评为“近30 年*影响力人士之一”。绝大多数美、英、德主要金融与商业刊物均曾访问或报导过费雪。



目录

第1章 大衰退必将伴以大复苏 


巴菲特与约翰爵士的投资共识 


新一轮牛市:触底后反弹93.3% 


复苏时期的衰退错觉 


二次探底究竟会不会发生?


第2章 蛊惑人心的平均收益率 


是真牛市还是假反弹? 


下一个“V”形反弹何时出现?


为什么买国库券不一定会稳赚? 


难道投资者也有恐高症? 


不同寻常的牛市第3年 


怎样选股才能轻松跑赢大盘?


第3章 市场波动的背后玄机 


股市波动缘何而来 


投机洋葱的逻辑 


股票和债券,哪个更具波动性? 


经济波动是公害还是常态? 


不可预知的“黑天鹅” 


第4章 熊市和牛市,哪个更持久? 


长期熊市论者看空的依据 


这果真是两个长期熊市? 


长期停滞并不等于熊市 


历史真的能预见未来? 


为什么股市中涨始终多于跌? 


第5章 政府债务掀动股市波澜 


赤字越高,股市表现越好? 


巨额赤字是投资的好时机? 


高负债拉动经济繁荣? 


怎样的债务水平才是合理的? 


欧债危机,路在何方? 


第6章 远离热门股 


如何利用市销率找到“强势股”? 


情有独钟的爱就像长期预测,都不靠谱 


追赶潮流只是貌似安全:安全型资产的陷阱 


不动产投资真的具有防通胀和避险功能 


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哪些股票能领跑未来市场? 


第7章 政治因素与股市波动 


不要戴有色眼睛去投资 


国家领导人与风险厌恶 


如何将大众的偏见变成你的获利点? 


别忽视了政治带来的投资机会 


“驴象之争”如何影响股市? 


把赌注压在企业家身上更靠谱 


第8章 全球化带来的投资机遇 


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投资浪潮 


美国打了个喷嚏,世界就要颤抖 


重新评估税率与利率对股市影响 


紧盯全球异的股票市场 


历史是好的投资向导 


后记  没有堪萨斯这个地方 


致谢 



内容摘要

  巴菲特师弟教你以史为镜
  炼就发现牛市的火眼金睛


  从2002年牛市开始上涨到2007年到达*峰,全球股市疯涨161%,原因何在?这一时期的V形反转趋势中股市出现了怎样的暴富点?
  股市反弹与经济复苏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为何2010年美股的上涨并没有伴随经济复苏?时至今日,日益复苏的中国经济是否预示着A股市场的反弹趋势正在逐步形成?
  巴菲特为何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准确地抛出中石油股票,他*A股入股比亚迪大赚13亿美元的秘诀又是什么?
  看似独立的个例之间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隐藏在股市起伏与经济荣衰中的密码,究竟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
  全球知名投资大师肯?费雪漫步300年投资史,将松散而*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对政治、经济等因素一一分解,加以行为金融学的群体心理分析,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对于每次的经济涨跌周期、熊市和牛市中的关键节点,也渐渐得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图景。被短视、记忆和悲观情绪蒙蔽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历史成为强大的工具并帮助我们在投资中获利?



主编推荐

  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
  成长股价值投资领路人

  肯·费雪是费雪投资公司的创办人兼总裁,该公司目前管理450亿美元的资产。他的父亲是被尊为“成长股价值投资之父”的菲利普?费雪。肯·费雪因主持《福布斯》杂志“投资组合策略”专栏闻名业界,他长期研判市场走势并为该杂志执笔长达27年,由其独创的“市销率”(Price-to-Sales,PS) 已成为衡量股票业绩的重要指标。
  自1996 年以来,费雪在《福布斯》上推荐的股票11 次跑赢大盘,一次持平。截至2010 年年底,他挑选的股票实现了10.5%的年均收益率,远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5.2% 的年均收益率。费雪在“2011 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排名736位,2010 年费雪被评为“近30 年*影响力人士之一”。绝大多数美、英、德主要金融与商业刊物均曾访问或报导过费雪。



精彩内容

  第 1 章

  大衰退必将伴以大复苏

  巴菲特和约翰爵士等投资大师,为何会选择在市场绝望的时候“像饿狼一样贪婪”地买入?虽然21 世纪个10年被称为“失去的10年”,但全球经济在此期间实现增长翻番。我们对经济形势的评估为何是错的?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低迷、房地产泡沫、欧债危机……对于愁云笼罩的投资者而言,这次危机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泥潭?本次危机将会如何收场?下一轮大牛市是否已经提前来临?

  1

  无论是衰退还是复苏,都是正常的,与衰退期相比,经济复苏时期的持续时间往往更长,程度也更猛烈。

  巴菲特与约翰爵士的投资共识

  “‘这次会不一样’是昂贵的一句话”。这是投资圣人约翰?邓普顿爵士(Sir John Templeton,1912 ~2008年)送给我们的教诲,他是永远的圣人,他带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他在天堂永远保佑我们。当然,他说的只是投资。但或许也在说灵魂,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说约翰爵士是一个传奇人物,似乎对传奇这个词有点不公平。他是共同基金行业的先驱者,创建并一手打造出世界上规模的基金公司。他也是全球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率先开启为全球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先河。约翰爵士的血管里似乎流着冰水,因为他永远都能镇定自若,他永远坚守自己的信条:不要随波逐流。他比巴菲特更早知道,在别人胆战心惊时,你应该像饿狼一样贪婪,反之亦然。他从不相信占卜术,不管它们看上去有多么诱人,他坚定不移地依赖基本面,坚信自己所说的“便宜货”。

  我有幸多次见到约翰爵士,每次都对他关注有加,不仅因为我们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虽然相差近半个世纪,还因为他平易近人。此外,我还发现,在任何场合下约翰爵士都谦逊低调、彬彬有礼,浑身散发着高贵的气息。他几乎可以成为任何人学习的典范,以前是,现在是,而且永远都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

  约翰爵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除了创立“邓普顿宗教奖”(Templeton Prize inReligion)之外,他还热心投身慈善,建立了很多慈善基金。他勤俭节约,宁愿驾驶破旧的二手车,也不坐专职司机驾驶的豪华座驾;乘飞机时,他只坐经济舱。他虽然被授予爵士,但依旧谦逊平和。他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桥牌手,在耶鲁大学里,他是常胜将军。和我一样,他也认为美国政府既不是我们的好管家,更不是我们的好仆人,因此,他选择定居巴哈马。此外,他对投资实体经济也十分在行,他创建的企业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而且报酬颇丰。在约翰爵士的言传身教下,很多人深得他的衣钵,无数跟随他的投资者都赚得盆满钵满。正是他的成功,才启发我创建一家大型投资公司。

  他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心灵思想家。如果你曾阅读过他那本早已绝版的《中庸之道》(The HumbleApproach),就会感悟到他通灵一般的思维。不管你信仰如何,这本书都会震撼你的心灵。约翰爵士是深邃、睿智的思想家。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约翰爵士的贡献就是他那句精辟的训诫。假如你觉得这次会不一样,那么你大错特错,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想法会让你付出惨重代价。

  这并不是说历史总会毫无偏差地重现,当然也绝不会毫厘不差地翻版,这并不是约翰爵士的本意。衰退终归还是衰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投资者都会度过这些危机。信贷危机并不陌生,熊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牛市同样会来去依旧,地缘政治冲突、战争甚至恐怖袭击自古以来就存在,自然灾害更是如家常便饭!认为今天的自然灾害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的想法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

  了解以往投资者对类似事件的反应,我们就能以史为鉴,更好地展望未来。虽然我们不能根据过去妄断未来,但它可以为我们点亮一盏灯。我们生活在某个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历史上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前人不曾生活过的时代,因此,约翰爵士格外懂得研究历史的价值。如果不以史为鉴,我们就缺少了认识当下的背景和展望未来的基准。在一个绝大多数市场实操者认为历史仅限于他们职业跨度的世界里,约翰爵士显然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

  此外,约翰爵士还深知一个优秀投资家应该铭记在心的事情:人类的进化过程异常缓慢,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便旧貌换新颜。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进化缓慢的动物,尽管环境可以变化,但我们依旧会对世界做出相同的本能性反应。

  我们之所以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会牢记过去。我对此的认识是:我们就像是没有记忆、嗷嗷做吼的大猩猩。没有历史认识、数据收集或者分析能力,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约翰爵士在这三个方面造诣颇深,而且他还知道,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以为,每一次袭来的危机都比上一次更可怕,更令人痛苦,我们刚刚经历的信贷危机让以前的危机都相形见绌。这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得到的一份礼物,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就永远不会在绝望中自暴自弃。

  正因为如此,约翰爵士“这次会不一样”的教诲才能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不管过去经济多么繁荣,也不管危机到来时有多可怕,我们总有过类似体会。假如你能记住这些经历,并能从中吸取教训,你就会知道危机到来时应该怎样做。你就会知道,这一次并不比上一次更糟糕,也不比上一次更好。

  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到底有多大的活力,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我们不得而知,人们总是忘记过去,但约翰爵士永远也不会。再有用的话说多了也会变成废话,但我们还是不得不重复:长期熊市隐藏在每个角落,详见第4章。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如果资本市场确实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活力四射,那么全球公开上市交易股票的价值到底会是多少呢?会是现在的54万亿美元吗?今天的全球经济总量为63 万亿美元,2000 年的时候还只有31 万亿美元。尽管全球经济产出翻番,但21 世纪的个10年还是经常被人们称为“失去的10 年”,1990年全球产出只有19 万亿美元。到了2020 年,2050 年,2083 年或是3754年,这个数字又会是多少呢?我可不知道,即使约翰爵士还活着,他也不会知道。但我记得他在过去几十年里曾无数次地说过,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高,而且基本会保持我们曾经实现的增长率,或许稍高一点,也有可能稍低一点。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他,尤其是他在熊市或是经济衰退时说这些话的时候,就更没有人相信了,但事实却证明,他总是对的。

  顺便提醒一下,人们之所以对这个社会感到厌恶,我相信是因为新闻业的衰亡引发的。曾几何时,新闻业恪守职业道德。要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你必须受过教育,接受过培训,学好五要素的必修课: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何以及如何。首先用一小段篇幅阐明所有相关信息:在塔尔萨的郊区,一个男子咬了一条狗,因为这只狗偷吃了他的肉眼牛排,接着是你的故事细节。但编辑可以彻底改造你的故事,难道他们就不需要了解第七段里关于这只狗品种的描述吗?它是一只长着三条腿、没有尾巴的京巴犬,这一段干脆删掉;也不需要知道第五段关于这个人的生日宴会的细节吗?依旧是全盘删除。

  以往的报刊杂志刊头上会有一大串特约撰稿人的名字,有些是新人,但更多是鬓角斑白的老家伙,他们是这个行业里越、同时也是资格老的成员,他们老谋深算。如果有年轻人说:“我的老天!这个技术股泡沫是有史以来的!没有活路了!”鬓角斑白的老家伙们就会说:“你什么也不知道。1980年的能源股泡沫不是一样糟糕、甚至比这还可怕吗?”他们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不止一次。

  今天,传统的新闻业正在衰亡,你可以指责互联网,也可以抱怨有线电视,还可以把责任归结到你喜欢的任何事物上。但到底谁来承担过错已经不再重要,传统媒体已经奄奄一息!你可以随便翻开一份报刊或杂志,刊头已荡然无存。或许还会有几个特约撰稿人,但5年前的那些撰稿人已不复存在,他们开除了那些鬓角斑白的老家伙,转而聘用更廉价的撰稿人,很多人都是为了温饱才不得不涉足这个领域,有些人甚至是在无偿劳动。在线博客网站拥有无数无偿撰稿人,他们发布的很多东西无聊之极。很多媒体甚至直接把网上的一些文章稍加编辑便自行发表。

  但现在,多数新闻撰稿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世面,在2007 ~2009年期间发生的事情他们或许还从未体验过。他们在上一次大萧条的时候或许还在大学里,上一次大熊市的时候或许还在读高中。而在更早一次的大萧条或是大熊市发生时,他们或许还未出生,他们完全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的确要走到尽头,他们无从想象我们将会陷入怎样的深渊,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灾难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些危机。尽管这个行业里依旧还活跃着为数不多的老牌记者,但是凤毛麟角,总体而言,即便是近发生的事件,我们似乎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即便媒体告诉我们人类的记忆力有多么的糟糕,但依旧无济于事。

  面对名存实亡的新闻业,我们会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心惊胆战地反问自己:“我们到底忘记了哪些事情?眼前的事情是否曾经发生过?我们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或者是类似的事情?”除了那些不知深浅的年轻人之外,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担忧。

  在一个痼疾难愈的世界里,相信这次会不一样显然是对这个世界的误读。它极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投资失误。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们完全是凭自己的世界观下注,他们可以用自己的钱,但更多的还是在用别人的钱。但遗憾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任何人也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在资金管理行业里立足,不管打理自己的钱财还是为他人理财,你都必须在长期内做到赢多输少。而这又意味着你还会犯很多错误,而且经常会犯很低级的错误。但假如你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世界,做到赢多输少就会容易得多。

  世界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确认识世界并牢记这一次并不会真正不同于上一次,会让我们减少很多在2009 年和2010年曾犯下的错误,让我们能逃脱下一次大恐慌,在超级牛市或者稳赚不赔的热潮侵袭时能做到不为所动。

  好在识别这次会不一样的思维定式并不困难。它常常伪装成这样:

  ◆ 新常态(newnormal)或者新时代,有时也被人们冠以新经济之名。但仅仅因为人们认为这一次会不同,并不能说明这一切都很糟糕,有时,他们会非常乐观,有时又会表现出无缘无故的悲观。

  ◆ 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任何一次复苏都不是无就业的,除非没有复苏。但却没有人记得这些。

  ◆ 对二次探底(doubledip)的担忧,经常被人们挂在嘴上但却难得一见。尽管人们也会经常提及其他事物,但“二次探底”却是你有可能遭遇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番探究。

  新一轮牛市:触底后反弹93.3%

  从2009年初开始,新常态这个术语开始被媒体大肆宣扬。新常态是这次会不一样的另一种说法,具体含义是指,近期经济衰退中出现或是预见的负面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由此导致经济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市场收益率低下甚至是两次探底的出现。

  新常态存在诸多弊病,有些是现实存在的,但也有一些则被人们无限放大:至今尚在低谷中挣扎的楼市,居高不下的美国联邦债务,无限膨胀的居民消费债务。很多人坚信,是贪婪的银行家把我们的金融体系推到了悬崖边缘,让它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境地。经济之所以无力复苏,是因为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给两手空空的消费者!

  今天,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或许会停下来想想,如果他在担心每个人过度负债和过度消费的同时,又担心银行不提供信贷,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如果你担心人们过度负债,那么银行不放贷就是好事,你不可能在抱怨人们把自己变成穷光蛋的同时,又抱怨他们消费不足,这同样不符合逻辑。但千万不要担心,因为每一次经济衰退和熊市几乎都会带来这样的非理性疯狂。

  面对这场论战,政客们当然不甘寂寞,他们声称这种新常态就是他们的护身符,增税、减税、公费医疗等无不是新常态所支持的政策。而市场权威人士和媒体从业者则对新常态横加指责,似乎他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这真是天方夜谭!

  但新常态这个概念绝非什么新鲜事物,实际上,我们在每个经济周期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以下是媒体发表的几个重要事件——

  ◆ 2009 年9 月:“新常态的中心语当然是新”。显然,这是对一轮新常态化进程的基本定位。

  ◆ 2003 年12 月13 日:“行业步入新常态,增长放缓但却可持续”。

  ◆ 2003 年4 月30 日:《快公司》(Fastcompany)发表专栏文章“欢迎进入新常态时代”,并称新常态是“一个有点笨拙、有点怪异的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一场经济大萧条刚刚在一年半之前慢慢褪去,一场大牛市正在空前的大熊市中酝酿成型。

  ◆ 1987 年11 月2日:《时代》发表封面文章名曰“经历了华尔街大灾难,这个世界正在变得不同以往”。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常态,只不过是这次会不一样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因为它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世界曾经从1987年经济大萧条及随后的熊市中走出来,并以崭新面貌结束了长达10 年

  之久的噩梦。

  ◆ 1978 年1 月7日:“新常态就在眼前”。同样的新常态概念,只不过是出现在不同的国家而已,这则新闻出自一份加拿大报纸。

  ◆1959年6月15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这个国家回到1930年‘大萧条’的新常态。”你当然可以期待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它的确没有发生。1959年的GDP 年均增长率为7.2%,1960 年为2.5%,1961 年为2.1%,1963年为4.4%,这当然是常态,振奋人心的经济增长数据。尽管有一点波动,但是正常的常态,而非什么新的常态。

  ◆ 1939 年10 月20 日:“必须把当前形势视为常态,而且是一种新的常态。”如果说新常态就意味着GDP的年均增长率在1939 年到1943 年期间达到8.1%、8.8%、17.1%、18.5%以及16.4%,那这段时间是名符其实的新常态时期。

  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次所谓的新常态时期后,都会出现如此高速甚至是令人惊叹的GDP增长率。它只是在衰退即将结束以及随后复苏的若干年内会出现,因为在这个时期所有人都近乎于绝望,因此眼前呈现的景象为光明。这不是什么新概念,甚至没有任何预见性可言。

  2009 年的“新常态”新在何处?

  近一轮的新常态时期同样没有展现出任何不同之处。这一周期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