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9787100197243
  •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9787100197243
  •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978710019724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978710019724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6.8 7.6折 12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锡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97243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304819

上书时间2024-11-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刘锡诚先生是中国知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曾长期主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整理工作。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收集了作者50多年来研究中国神话的相关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中国神话起源、特点和形式等方面,并从学术史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程,升华概括了中国神话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贡献和意义。在附录中,作者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神话研究研究成果,编制了中国神话学百年研究要目,为该学科今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书是当前我国关于中国神话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锡诚(1935—),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主编。1997年退休。



目录

上 编


003   论原始诗歌与神话


042   原始神话及其类型


092   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


104   山海经神话研究的拓展


——读马昌仪《全像山海经图比较》


108   陆沉传说试论


127   陆沉传说再探


142   葫芦与人类起源神话


158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172   伏羲神话的现代流变


——《淮阳神话传说故事》序


176   九尾狐的文化内涵


181   “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


188   神话与象征——以哈尼族为例


202   东巴神话的象征思维


——白庚胜《东巴神话象征之比较研究》序


 


下 编


209   20世纪中国神话学概观


220   民俗学神话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6年10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座


270   神话学百年与中华民族精神


320   神话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987年10月23日在中国神话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


326   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先驱


——纪念蒋观云逝世90周年


332   梁启超是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


337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369   茅盾与中国神话学


390   闻一多的民歌与神话研究


404   吴泽霖的洪水神话观


——贵阳大夏大学的苗族神话研究


413   神话学的新视野


——读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


417   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


423   拉法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


440   普列汉诺夫的神话观初探


454   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


 


附 录


459   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要目


 



内容摘要

刘锡诚先生是中国知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曾长期主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整理工作。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收集了作者50多年来研究中国神话的相关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中国神话起源、特点和形式等方面,并从学术史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程,升华概括了中国神话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贡献和意义。在附录中,作者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神话研究研究成果,编制了中国神话学百年研究要目,为该学科今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书是当前我国关于中国神话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主编推荐

刘锡诚(1935—),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主编。1997年退休。



精彩内容

论原始诗歌与神话

以口传的方式创作的诗歌和神话是初民早的艺术之一。当原始初民的“自我意识”业已萌生,清晰的语言业已成熟并在心理要求的激发下成为人们交往的必要手段时,简单的诗歌便随之产生了;当原始初民凭借他所投射于世界而形成的种种原始意象去经验世界时,神话便随之产生了。在书写的文字还没有诞生之前,原始诗歌和神话是靠原始先民的记忆并以口传的方式“创作”和流传的,所以不可能有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的写本传到现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被认为是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的作品,部分是后世的文人根据先民部族群体的口头传承而写定的,部分是旅行家、传教士或研究家在现存原始民族中间搜集记录下来的,即使如此,其总数量也是并不很多的。这就给我们研究诗歌和神话传说的起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诗歌的起源与原始诗歌的特点

一般认为,诗歌起源于民族学上所说的“野蛮初期阶段”。原始诗歌在它产生的初期,是非常简单、粗糙的,但它却是原始先民的愿望、心灵和情感的外化。《尚书·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所说的 “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非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所激发起来的那些快感或情感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野蛮初期阶段上产生的诗歌,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人类感情,无疑是很简单、很浅薄甚至是很粗野的。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起源或原始诗歌的见解,与西方学术界一样,是多元的。

一种观点侧重于强调诗歌是劳动的产物。如汉代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劳动在原始诗歌的发生上起着重大作用,其情景正像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所描绘的那样:一群原始先民抬着沉重的

大木头,将它搬运到另外的地方去,他们前呼邪许,后亦应之,这号子(原始歌)声协调着他们的动作。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1856—1918)关于劳动在诗歌起源中的作用的论述,在我国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乐意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 在原始部落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 研究劳动、音乐和诗歌的相互关系,使毕歇尔得出这个结论:‘在其发展的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个论断在一定的范围内无疑是正确的,它的得出,并非出于想象和推论,而是从事实出发的,我们即使从现存原始民族所流传的一些劳动歌也可以看得出来;但一旦原始诗歌超出了与劳动有关的范围,这个结论就未免显得片面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