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理性批判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韩水法 译 著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978710002699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实践理性批判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韩水法 译 著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978710002699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18 7.6折 28 全新

库存12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康德 著 韩水法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6994

出版时间199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9252345

上书时间2024-11-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个批判为什么不题名为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题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虽然它与思辨理性批判的对应关系看起来需要前一个名称,对此这部著作做出了充分的说明。这个批判应当单单阐明纯粹实践理性是存在的,并且出于这个意图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它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一如发生在思辨理性那里的情况)。因为如果它作为纯粹理性是现实地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事实证明了它的实在性和它的概念的实在性,而反驳它有可能具有实在性的一切诡辩便是徒然的了。
凭借这种能力,先验自由从现在起也就确立了起来,而且这里所谓自由是取其意义而言的,思辨理性在应用因果性概念时需要这种意义上的自由,为着当它要在因果联结的系列中思维无条件者时,将它自己从它不可避免地陷于其中的二律背反中挽救出来;但是思辨理性只能将自由概念以或然的,即并非不可思维的方式树立起来,而不能确保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且思辨理性如此办理,只是以免将那些它至少必须承认可以思维的东西,假定为不可能,从而危及了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之中。



导语摘要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有史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构成其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道德形而上学导论》(1785)等。



目录

序言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部 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卷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
章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
节 定义
注释
第二节 定理一
第三节 定理二
系定理
注释一
注释二
第四节 定理三
注释
第五节 任务-
任务二
第六节 任务二
注释
第七节 纯粹实践理性基本法则
注释
系定理
注释
第八节 定理四
注释一
注释二
一 纯粹实践理性基本原理演绎
二 纯粹理性在实践应用中的一种拓展权利,这种拓展对于思辨应用中的理性本身乃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对象的概念
有关善恶概念的自由范畴表
纯粹实践判断力范型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批判性阐释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
章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概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决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法
一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二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扬弃
三 纯粹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的结合中实践理性所占的优先地位
四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之一——灵魂的不朽
五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之二——神的存在
六 概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
七 如何才可能思想:不用扩展思辨认识,同时就可以在实践观点下扩充纯粹理性?
八 出于纯粹理性需要的信念
九 人类认识能力与其实践本分的巧妙配合
第二部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结论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主编推荐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有史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构成其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以及《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道德形而上学导论》(1785)等。



精彩内容

上边所列各种原则一概是经验的,显然不足以成为普遍的德41性原则。但是下边的各种原则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为作为事物性质的完满性,以及被表象为实体之中的至上完满性,即上帝,这两者都只有通过理性概念才能思想)。然而,个概念,亦即完满性,既可以从理论意义上来领会,而这时它所指的无非是每一种事物在其样式方面的完整性(先验的),或者一种事物单纯作为一般事物的完整性(形而上学的);这里不能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实践意义上的完满性概念,乃是一种事物趋于形形色色的目的的适宜性或充分性。这种完满性,作为人类的性质,从而作为内在的性质,无非就是天赋,而增强或补充这种天赋的东西就是技巧。实体之中的至上完满性,即上帝,从而作为外在的完满性(从实践意图来观察),乃是这个存在者达到所有一般目的的充分性。这样,如果现在目的必须预先被给予我们,那么完满性(我们自身方面的内在完满性或上帝那里的外在完满性)概念唯有在与这些目的相关联时才能够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但是一个目的,作为一个在实践规则决定意志之前出现并且包含这种决定的可能性根据的客体,从而作为被当作意志决定根据的意志质料,始终是经验的。因而能够用于伊壁鸠鲁派的幸福学说原则,但是决不能用于道德学说和职责的理性原则(就如天赋和对于天赋的培养之所以能够成为意志的动机,只是因为它们有助于生活的利益,或者就如上帝的意志,如果人们把与它契合一致,而不是把先行的、独立于上帝理念的实践原则当作意志的客体,只有通过我们期望于它的幸福才能成为意志的动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