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6.95 4.7折 ¥ 36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崧舟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0971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24029443
上书时间2024-11-26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精华集萃。全书分为六辑,包括*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 全面阐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
王崧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2004年,王崧舟首创“诗意语文”,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1100多节,讲座650多场,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平安校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介绍。
王崧舟的名师工作室,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带徒百余人,培养了20多名省、市级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序 / 001
辑语文,用来印心
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这份感动和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我渴望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湿润和颤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好课的三重境界 / 003
一切读写,只为重新发现自己 / 006
教育理想的守望 / 009
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 / 014
幸福的真相 / 026
做自己的明灯 / 029
第二辑诗意问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 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是诗意语文的境界,也是我的语文教育之梦。
诗意·语文·梦想 / 037
诗意即本色 / 039
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 045
细读指向文本诗意 / 048
诗意的“水”,语文的“池” / 061
牧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 066
营造课堂气场 / 069
价值反思:诗意在超越中获得新生 / 075
第三辑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在美中我们安顿灵魂 / 081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 087
谁知道真正的学情 / 092
让儿童与诗同行 / 095
儿童是成人之师 / 099
用活动作文重新定义儿童 / 102
童年性情与审美表达 / 108
明心:回归儿童的智慧 / 120
第四辑追求语用学习的意蕴
如果,运用语言文字只是为了掌握字词句段篇,却不能丰盈一个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如果,运用语言文字只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书,而不是更真诚、更自由地去表达和创造自己的思想之美、体验之美、心灵之美,那么,运用语言文字对孩子而言又有何用?
发现语文 / 131
文本秘妙:语用学习的密码 / 138
从“语感”到“境感” / 148
导向文字表达的语用 / 154
迈向积极语用 / 160
阅读的高贵 / 166
叩问语用学习的深层意蕴 / 172
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 / 178
文字背后是人心 / 182
第五辑从灵魂返乡到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读经典 / 187
古诗教学的实践智慧 / 193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200
精神重建:文言启蒙课程构想 / 204
文言启蒙教学之“四读法” / 213
用声音复活经典 / 220
第六辑精神结邻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有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模仿,学习那些各个领域里的“高僧”,但终,千万不要让榜样和偶像把自己淹没了,因为说到底,你才是那个“高僧”。
用心如明月 / 231
灿烂林莘 / 237
才华如歌 / 242
绍国的“憨” / 246
问道语文 / 253
气质·语文 / 256
念念不忘是初心 / 259
后记 / 262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精华集萃。全书分为六辑,包括*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 全面阐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
王崧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2004年,王崧舟首创“诗意语文”,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1100多节,讲座650多场,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平安校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介绍。
王崧舟的名师工作室,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带徒百余人,培养了20多名省、市级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序
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追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放逐甚至幽闭了生命的光芒?
想想看,面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苦苦期盼,我们可曾心酸?置身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的送别场景,我们可曾泪光婆娑?回望着“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的民族耻辱,我们可曾痛心?可曾切齿?灵魂可曾滴血?
我听过的课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真性情”的课。但是,更多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正在泛滥着以客观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从事所谓的“零度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师似乎只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讲着“别人的故事”。
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进入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这篇文章是邱少云的生前战友李元兴写的。尽管时光已经飞度了半个多世纪,但文字爆发出来的人性的颤栗至今读来依然让我刻骨铭心。惨烈悲壮的潜伏场景,人称的描述视角,内心情感的真实流泻,相信在一种自然而然的阅读中,我们的泪水当会和作者一样迷糊了自己的眼睛。
然而,面对这样一段感人的文字,我们还是不无遗憾地看到了这样的课堂场景:
老师平静地向学生们交待着:“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作者的哪些心情,读懂一处是一处。”
学生们平静地在文字中挑拣着那些描写作者心情文字的鸡零狗碎,随后就是惯例性的全班交流:
个孩子说:“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我’当时非常紧张的心情。他说‘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说明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紧张。”“噢,紧张。”老师就板书“紧张”二字。
语文的生命意蕴
序第二个孩子说:“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我’当时很担心的心情。他说‘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噢,你体会到了担心。”老师就板书“担心”二字。
第三个孩子说:“我体会到了痛苦的心情。因为这段话后这样说‘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想,刀在绞‘我’的心,它肯定非常痛。”“哎,是的,痛苦。”老师就板书“痛苦”二字。
看看没举手的人了,老师就启发学生:“同学们啊,你们把剩下的那几句话再读读看,你们还体会到了‘我’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啊?”学生们就读“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读完就有学生议论开了:
一个说:“我体会到了!我体会到了作者不忍的心情。”“不忍?不对!后面他不是忍住了吗?”老师的否定让这个孩子的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
一个说:“那就是忍住了。”“忍住了?那前面他不是说不忍吗?要动动脑筋啊!”又一个孩子在老师的否定声中难过得低下了头。
一个说:“我体会到了盼望的心情。”“盼望?盼望的心情好像不是很确切。”老师迟疑了一下,终于放弃了板书“盼望”的冲动。
时间不允许这么继续扯淡了,老师心里说,她着急呀!“不讨论了,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同学们,这种心情叫作矛盾的心情。”说完,板书。于是,黑板上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和符号:
紧张 → 担心 → 矛盾 → 痛苦
面对经历了上述痛苦后才分娩出来的这个板书,老师的底气可就足了:“同学们请看,‘我’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呢?先是紧张,然后呢?是担心,接着呢?是矛盾,后呢?是痛苦。是啊,你们看,‘我’的心情变化写得多么有条理呀!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是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要有条不紊地把事情把心理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懂了吗?”学生齐声高喊:“懂啦!”
麻木的“有条理”!冷漠的“写清楚”!铁石心肠般的“懂了吗”和“懂啦”!
我始终主张,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
而情感是什么呢?情感是风,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团火,情感是一片云,情感是剪不断理还乱,情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感不是玩具,怎么经得起你这样地拆卸和折腾?是不是老师无数次的备课阅读稀释了那一份原初的感动,抑或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成熟和理性蒸发了这种本真的灵魂之泪呢?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鲁迅说:“创作原本根植于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而我断言: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用这样理性的方式来教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
面对这段流泪的文字,我欣慰于自己的感动和泪水。正如彭程在《流泪的阅读》中所说的那样:“它让我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的确证,使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并没有死去。”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这份感动和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我渴望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湿润和颤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西哲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那么,“人的灵魂的教育”具体到语文而言,正如潘新和先生主张:“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这主张,正是我十多年来对于诗意语文的终极思考。
这主张,正是我将近几年陆续写成的相关文章集结成书的内在逻辑,也是我将书名定为《语文的生命意蕴》的理由。
的确,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这当然需要。但是,如果将知识和技能当成目的,将人置于边缘,无视“人即目的”这一终极的价值关怀,那么,语文终的结果只会导致人的异化,即便学生练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文才,他们依然还是会觉得生活无趣、生命无感、生存无根。那么,这样的语文又有什么意义?
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深沉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泰戈尔有诗云:上帝通过创造发现他自己。
我则坚信: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
是为序。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北京
¥ 22.01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广州
¥ 17.40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广州
¥ 14.57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南京
¥ 20.53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武汉
¥ 20.53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南京
¥ 20.53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北京
¥ 22.01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北京
¥ 22.01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北京
¥ 22.01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全新北京
¥ 22.0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