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论效用性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代文论效用性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6.7 6.3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盖生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077206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602427

上书时间2024-07-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盖生,1956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世纪之交曾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学习、研究。前期,供职于吉林省的白城师范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教职;后期,作为人才引进,为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曾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等。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及省级社科项目6项。《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获200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10年《中国20世纪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中国现代文论效用性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目录

导论文学理论效用性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论:为什么写?

第一节“小说界革命”:文学价值论建构的预演

第二节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论的学理意义

第三节延安时期及左翼作家文学价值观举例

第四节潘梓年的文学价值观

第五节学理型学者为文学价值寻找基点

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体裁论:按照什么样子写?

第一节关于新诗理论的价值

第二节小说理论建构的学理价值

第三节现代散文理论的初步建构

第四节戏剧及电影理论价值撮要

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论:怎样写?

第一节文学创作谈:指导与学理的价值组合

第二节朱光潜文学创作理论的价值检视

第三节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中的文学创作思想

第四节孙犁“尚实”“尚用”的文学创作观

第五节徐懋庸《街头文谈》中的理论元素

第六节茅盾文学创作思想上的几个亮点

第七节叶圣陶“艺术家的精神”:对文学创作价值取向的整合

第八节赵恂九开创性话语及其学理局限

第九节李广田《创作论》的效用价值

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鉴赏论:怎样读?

第一节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同情”说对文学鉴赏的启示

第二节任白涛关于文学鉴赏的论述

第三节夏丏尊关于文艺鉴赏层次分类的建树与局限

第四节朱自清的文学鉴赏之“鉴”:为文学批评做准备

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论:怎样写更好?

第一节鲁迅为文学批评立规矩

第二节成仿吾“同情”式批评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制衡与影响

第四节傅雷审美批评的现代意义

第五节胡风的准马克思主义批评

第六节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

第七节叶圣陶的鉴赏性批评

第八节李长之社会精神分析学的激情批评

第九节梁实秋文学批评方法效用的有限性观点的理论贡献

第十节杨晦的“公转律”与“自转律”批评

第十一节文学原理中的文学批评

第六章中西视域融合下的中国现代文论的效用性考察

余论 回抚的意义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论:为什么写?

回眸历史,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其实是文学价值论最为凸显而且前置的时代。所谓凸显,指的是它处于社会思想文化的中心。所谓前置,指的是它不是在常态下,诸如社会生活诱发了某种倾向的文学创作,而此种文学创作的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或形成的某种文风足以引起理论家的注意和思考,进而升华为某种理论言说,然后这种理论言说再对文学创作发生某些影响;而是理论家基于种种原因,先对文学有了某种期待或设想,然后发表言论,鼓动文学创作实施,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前置。价值前置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社会转型引起的对文学需求的变化,使文学的言说成为一种社会鼓动:与其说是一种学理的探索,不如说是借文学变革推动社会改革。具体而言,在20世纪初,中国刚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迈进,但是如何迈进,或者说,现代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国人并没有具体的感性经验可作参照。因此,学习西方通过文学创作,在想象中创造现代社会,转而影响社会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在于,创作什么,如何创作新的文学,无论是作家还是一般读者都不是很清楚。于是,某些敏感的文学理论家,或是从西方文学创作中受到启发,或是直接把从西方文学理论中汲取的有助于推进改变中国现状的思想推荐给国人。这些关于新文学探索的言说,即新的文学理论,必然与当时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启蒙复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文学革命就是社会革命本身。虽然这样的文学价值理论即便是在学理上还很幼稚乃至浅薄,但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必然地处于社会思想文化的中心位置,包括对文学现实的指涉、影响乃至指导,其价值都是前置的。这就是我们要将文学价值论——“为什么写,作为研究中国现代文论效用性开始的一个理由。

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价值论的草创时期,由于一切都刚刚开始,所以此时的文学价值论,其实不都是像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样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往往表现为常识常理的话题和言说。譬如,最先体现文学价值诉求的并不是什么启蒙主义思想,而是似乎看起来无足轻重的文体问题。就是说,文体论这本来应该是常识常理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成为改变文学命运、扭转文学走向的大问题。在当时,提倡写白话诗、白话小说、白话散文、文明戏即话剧等新文体本身,无不体现着强烈的价值期待和焦虑。

第一节小说界革命:文学价值论建构的预演

20世纪初,在这种价值焦虑的历史语境中,文体革命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随着鸦片战争等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败,中国学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其中自然也包括对文学的社会功用的反思。于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受西方影响的学者,在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发达时,发现其小说具有极为巨大的社会预言和文化启蒙的价值。尽管这里有相当的夸张性误读的成分,但总体说来,认为小说文体作为一种社会镜像,有着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充裕、自由的叙述时间,还是基本符合文体实际的。

梁启超在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①这就是以更新文体为价值取向的典型观念。事实上,由于近代化,以及发达的出版业,更由于梁启超等学界领袖的鼓动、号召,据阿英《晚清小说史》提供的统计资料,1901~1911年,包括写作和翻译的小说,十年间共出版一千种以上;而据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应该在几千种以上

……




精彩内容

本书以中国现代文论为对象,以研究文学理论的效用性为突出特征,目的是试图改变多年来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各不相扰的境况。认为,文学理论不应仅仅抽象地辨析诸如文学与社会、与人生、与哲学等关系,以及文学是如何产生的,文学是怎样发展之类的宏大叙事,而且还要把文学实践的如与“写”及“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研究好,并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来追求,从而提高文学理论之于文学创作及阅读实际有效的指导能力。当然,并不是强调文学理论的效用性就不讲学理,更不是为了强调学术的逻辑及理论的自洽,把文学仅仅作为思辨和阐发的对象,而是要在强调文学理论效用性语境下追求学理,目的是为提高理论对文学实践的实际影响力和有效性。所以,本书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中国现代文论进行示范性研究,为扭转当下学理过剩而效用稀薄的研究状况做一点努力。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