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三位后奥斯维辛思想家的遗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三位后奥斯维辛思想家的遗产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5.85 5.0折 5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文瑾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ISBN9787542668158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1160956

上书时间2024-07-1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列维纳斯“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另在《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目录
 绪论  黑暗时代的启明
    第一节  三位“后奥斯维辛”哲学家的遗产
    第二节  道德迷思与现代性危机
    第三节  本书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  阿伦特与恶之难题
  第一章  洞见与盲目: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第一节  60年代西方知识界的一场“内战”
    第二节  烽烟再起
    第三节  重磅炸弹
    第四节  新问题的开始:恶的维度何在?
  第二章  阿伦特与恶的现代性悖论
    第一节  根本恶的“过度”:无所不能的人性与多余的人性
    第二节  恶之平庸的“过度”:道德盲视与自欺
    第三节  “世界异化”与现代性的“失度”
  第三章  阿伦特的政治思想与希腊悲剧智慧
    第一节  阿伦特治希腊学的方法
    第二节  圆形剧场与政治空间
    第三节  表演活动的非制作性
    第四节  行动戏剧与政治艺术
    第五节  现代性的悲剧面孔
  第四章  纳粹运动中的现代悲剧:阿伦特解读艾希曼
    第一节  根本恶中的平庸:艾希曼的野心与庸常
    第二节  极权社会中的矛盾分裂人格:群众与“市侩”的暧昧面孔
  第五章  从根本恶到恶之平庸:阿伦特对神义论的拒绝和替补
    第一节  变中的不变:恶的现象与后果
    第二节  对神学传统的持续拒绝
    第三节  以恶之平庸化解恶魔神话
    第四节  不变中的变:恶的动机与责任的世俗化
    第五节  替补神义论的现代方案
  第六章  未竞的世俗性:阿伦特关于恶的准神学叙事
    第一节  “根本恶”的神学色彩:虚无主义的“创世”冲动
    第二节  沃格林的批评:理论脱轨的研究
    第三节  阿伦特否定政治神学的准神学立场
    第四节  个体责任背后的圣经叙事
    第五节  阿伦特与圣经传统的对话与张力
第二部分  帕托什卡的“斗争”
  第七章  哲学作为异见:帕托什卡的斗争
    第一节  “恶的平庸”与“日的统治”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技术专制与虚无主义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三种运动
    第四节  牺牲和斗争:抵抗的现象学
    第五节  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三部分  列维纳斯对恶的超越
  第八章  “ilya”乃亟待救赎的悲剧: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的批判
    第一节  渊源: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的批判
    第二节  孤独:“ilya”的黑夜经验
    第三节  恐惧:“ilya”的生命情态
    第四节  存在是种责罚,抑或对救赎的吁请?
  第九章  恶缘何平庸?列维纳斯论恶与神义论诱惑
    第一节  存在的坚硬
    第二节  理性的暴力与神义论诱惑
    第三节  拒绝面对他人的痛苦,与主体自我中心的戏剧
    第四节  恶不可理解:对神义论诱惑的拒绝
    第五节  从心智囚笼到责任的醒悟:对鲍曼的启迪
    第六节  别样的现代性
  第十章  从苦恼到朝向他者:列维纳斯关于恶的现象学
    第一节  苦恼:恶作为“过度”的精神现象
    第二节  恶触动灵魂与大写之“你(Toi)”的关系
    第三节  恶是朝向他者的契机:面容与超越
    第四节  约伯的醒悟
  第十一章  列维纳斯与别样的上帝
    第一节  踪迹与见证
    第二节  方法论的反思:现象学与超越
    第三节  对存在神学的批评以及对汉语神学的启发
结语  责任的秘密
  第一节  阿伦特:责任作为悲剧的智慧
  第二节  帕托什卡:责任与皈依
  第三节  列维纳斯:从根本恶到无限责任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三位“后奥斯维辛”哲学家的遗产

随着20世纪崎岖坎坷的历史车轮声日行日远,21世纪的人们进人了对一个令人忧喜参半的全球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展望,似乎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似乎有可能将20世纪的遗留问题如芯片一样更换不计。可是,尽管创造了诸多新概念新术语,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却始终缺少适当的话语来谈论恶的问题。人们时而出于历史进步的启蒙信念而相信,恶是有可能随社会与人性改良而得到治愈的阶段性丑恶现象;时而通过列举卷帙浩繁的数字、资料与图表,大张旗鼓地庆祝二战后的“长期和平”“武装冲突越来越有节制”与“权利革命”,证明“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已经随文化与物质环境,诸如技术、政府、商业或认知等的变化,而占据上风,压倒暴力倾向。①然而,回顾20世纪,恶不但规模浩大,也同时具有一种人们毫不陌生的庸常性。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福利和便利之时,也成为了恶滋长繁茂的催化剂。现代社会的恶不但从未绝缘于当代科层制与技术化的生存方式,甚至借助这种方式推广扩张。人们经由自己的生活经验保留了关于恶的词汇与感受,然而,若要求助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或道德哲学,“善”和“恶”就成了主观性的语焉不详的词汇,需要经由显得更为客观严谨科学的数字与图表来讨论,为“对错”“好坏”,以及“公正与不公”等词汇取代。这种生活经验与学术话语的反差在令人困惑之时,亦显出恶在现代社会的特殊面相,这一方面体现为恶的隐匿——恶隐藏于理性和科学的外表之下,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恶之能量经由理性和科学化处理后的倍增效应。这并不是说现代理性是恶的根源,而是说,恶既拥有了现代理性的面貌,也拥有其巨大的能量。在此意义上,阿伦特、帕托什卡和列维纳斯留下的思想遗产,对今天仍深具启发性。

阿伦特(Hannah Arendt 1906-1975)、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6-1995)和帕托什卡(Jan Patocka 1907-1977)属于三位“后奥斯维辛”哲学家,这不仅就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而言,更主要是指他们的思想所处理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对即将逝去的灾难世纪的反思,以及对后现代潮流徘徊于或激进道德化,或消极非道德化倾向的不满,这三位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写作的哲学家,由于他们对现代性及其道德问题的反思,而开始(或再次)受到思想界的重视。

奥斯维辛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现代性危机的象征。正如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的,焚尸炉的烟囱意味着,通过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就连人类的死亡都不再是个体性的:“留给个人最后的、最可怜的财产也被剥夺了。在集中营中,死掉的不再是个人而是样品”。①“奥斯维辛”显示人类的理性陷入荒谬境地,道德和判断力似乎已被一个新出现的恶的深渊颠覆。这个恶的深渊通过将意识形态与恐怖手段相结合,把个体生命化约为一个历史进程中的部件,从而剥夺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和独特性。技术统治以合理甚至神圣的名义来让生活变得荒芜:理性失去了“认识你自己”的节制,沦为计算,背后隐藏着人类无度的强力意志和贪欲;生活以功利为目的,不再能……




精彩内容
现当代西方思想史研究著作。通过对列维纳、阿伦特、帕托什卡的思想的研究,对西方现代性作深刻的批判,由此试图表明现代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现代个性与社会道德的崩溃,现代理性对生活意义的殖民是导致虚无主义和道德崩溃的直接原因,唯有基于道德责任感来反思现代自我,才可能克服虚无主义造成的现代性危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