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之治”实践模式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之治”实践模式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5.44 6.3折 5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建波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62616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3922636

上书时间2024-07-0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建波,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工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国家治理问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文稿》《学习时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代表作有《社会思想动态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视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二讲》等。



目录

1 导论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演化生成

2.2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论的内在机理

2.3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概说

2.5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消亡论阐释

2.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3 “巴黎公社”政治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3.1 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起因

3.2 阶级的专政和全民的意志

3.3 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觉醒与失败消亡

4 加强党的领导与国家体制变迁

4.1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治理构想

4.2 无产阶级人民主权的政体形式

4.3 “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4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理念

4.5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5 中国之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模式的新境界

5.1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进阶

5.2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5.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6.1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2 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伟大实践

6.3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与生动实践

6.4 在推进“中国之治”伟大实践中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

6.5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之治”不断迈向新境界的重要保障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与改革创新

7.1 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转型与健全完善

7.2 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7.3 构建社会公平与效率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8 构建面向“中国之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8.1 “中国之治”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8.2 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领构建“中国之治”崭新格局

8.3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8.4 推动“中国之治”迈向“强国之治”

8.5 “中国之治”实践模式的内涵重构与价值弘扬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导论

国家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究竟何为国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众说纷纭。“在讨论国家理论问题上,没有什么能比界定这个众所周知的、既捉摸不透又千变万化的概念更艰巨的事情。”①列宁曾指出:“未必找到第二个问题,会像国家问题那样,被资产阶级的科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有意无意弄得这样混乱不堪。”②而造成这种混乱的总线索,是国家的性质问题,即国家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③黑格尔用抬高国家的普遍性来压制“自由意志”。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有着形象而正确的评价:“黑格尔对国家精神、伦理精神、国家意识崇拜得五体投地。”④威廉.冯。洪堡认为,国家本身不是目的,国家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人的自由。在他看来,人在国家处于中心的位置。爱好自由的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国家,使自己似乎受到种种限制,完全是为了保全自己并由此得到比在自然状态下更为满意的生活。林尚立认为:“国家脱离社会而形成的相对独立性,或相对自主性,将表现为实质上的相对自主性和形式上的相对自主性的辩证统一,即国家作为统治机器,脱离并独立于社会大众利益所形成的实质上的相对自主性,和国家表面上独立于社会各阶纸之外所形成的形式上的相对自主性的辩证统一。”①龙佳解认为:“国家的松对独立性是指国家作为一种产生于社会而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具有自己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特殊机制,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关系、对社会各阶级关系和国家自身在制度和组织方面的独立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国家对社会各阶级关系上的独立性。”②陈舟望将国家自主性理解为“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超越于社会特殊利益集团,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而自主行事的性质”③哈贝马斯提出“后民族结构”,主张建立超越民族一一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以此应对民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局限性。④

“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毋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人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段,不致在无畏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⑤笔者在考证“国家治理”这一概念及范畴时,发现以往存在概念中的“冲突”,比如侧重“治理”与“统治”“管理”之间关系对立的一面,而忽视它们统一的一面。虽然国家建构具有“刚性、控制性、程序理性”,然而治理则具有鲜明的“弹性、互动性和反理性”特征。⑥因此,正如列宁所说:“国家就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⑦“现代国家建构是不断地调整国家机器,以更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更精准实现国家目标,提升存续和发展的能力。”⑧《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马克思认为国家并非对理性……



精彩内容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和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构与“中国之治”伟大实践有机结合,多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境界,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和推进“中国之治”实践进程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丰富和发展及创新,更好回应“中国之治”面临的现实问题,建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来的理论形态与实践范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