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蜀绣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5.69 6.3折 88 全新

库存7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80706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5965454

上书时间2024-06-2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非遗需要学术阐述

序言

第一章 衣画而裳绣

第一节 刺绣的缘起

第二节 蜀绣之名

第三节 川东蜀绣

第二章 画绣之工

第一节 手作的意义

第二节 技艺相通

第三节 工欲善其事

第四节 循序渐进

第五节 特色技艺

第三章 巧手绣艺

第一节 题材多样种类丰富

第二节 绣工匀整变化有致

第三节 掺色柔和惟妙惟肖

第四节 浓淡相宜古朴典雅

第五节 刻画精微传神写照

第四章 传承之道

第一节 社会角色

第二节 传承方式

第三节 传承谱系

第四节 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章 生命历程

第一节 第四代传承人

第二节 第五代传承人

第六章 蜀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蜀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重庆蜀绣传承人研究

第三节 蜀绣市场与新产品开发的研究

蜀绣相关记事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刺绣的缘起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古代原始人类很早就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是将颜色涂在身上,有“彰身”之谓;再进一步刺在身上和脸上进行装饰,又称“文身”。而纺织的发明,使远古的先民学会了用衣物来遮蔽身体。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苗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能够说明蚕苗得到利用的是1927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一前3000年),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的时间大约相仿。而关于丝织品起源最有影响力的证据是1958年在北濒太湖的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丝线、丝带等丝织物品,经科学分析和测定为公元前2700多年,以家蚕捻合的长丝为经纬交织而成的平纹织物,其表面细致光洁,丝缕清晰,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除丝织品之外,考古出土的还有麻、纱、葛等植物纤维织品。1973年,在苏州唯亭镇陵南村阳澄湖南岸草鞋山遗址中,就出土了已炭化的葛布,以及陶制纺轮、骨制梭形器、木制绞纱棒等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显示了江南地区的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掌握了纺织的专业技术,故《小尔雅》就有“麻纩葛日布”的记载。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纺织工具也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由于生活条件的局限,最初人们只能对自然材料施以简单的加工,来满足吃、穿、住、行的基本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萌芽,人们对造物的认识逐步深人,于是诉诸视觉的审美便有了心理上的要求。刺绣最初源于远古时期的缝纫,原始的针线与兽皮之间的联动孕育了早期的刺绣,并启示了在衣服上绣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据史书记载,刺绣,又名“针绣”,它的源头首先是针,其次才是绣纹。最早的针是由缝制兽皮衣的需要而发端的。《说文》释云:“针,缝也,以针铁(缝)衣也。箴也,仅可联缀衣”。针的功能是原始先民将兽皮缝缀成裘衣。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距今1.8万年)出土的骨针可以佐证。在渔猎时代,骨针也是编织渔网的工具,受此启迪出现了纺织业。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山形、菱形等花纹,可证明用骨针穿线发明了经纬编织的葛布。而刺绣的出现必然是基于织染的发明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从北京琉璃河商代遗址出土的铜戈上残留的绣迹看,是用铜针绣的实证。可见,从穿针引线到缝制衣服,乃至刺绣花纹,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大进步。概言之,早期丝织品的产生和完善,同时也推动着染、绣工艺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有表现力。殷商甲骨文中“蚕”字、“桑”字以及与蚕桑有关的文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在发现的甲骨文中,从“丝”和“系”的字就有100多个。与此同时,采用矿物颜料染色的石染与采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草染也相当成熟,为丝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在古代典籍中留下了许多的文字记载。商周时,在丝绸生产方面,官府已设立手工业的管理部门,并设有“典司”官,专门负责丝织品和刺绣的生产。《左传・成公二年》也记载有:“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红,皆百人。”说明官府设置的执针(刺绣)作坊已有较大规模,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在《管子。海王篇》里记有:“一女必有一针一钵。”针是指缝衣的短针,“铁”,长针也,指刺绣用的长针,用金和术组合为钵,钵通怵,有妇女刺绣心灵手巧的“心术”之意,指能刺绣出绝妙美丽的绣品。在《周礼・考工记》中,又将刺绣列在画绩之内,认为“画缋(绘)之事...五采备,谓之绣”。画绣皆用色,且“绣亦须画乃刺之”,从中可知刺绣的最初形态,是绣画并用。由于衣因绣而尊,便有等级之分,丝帛必须“加五采之巧,施针镂之饰”方显珍贵。古代正史上的……



精彩内容

《蜀绣》介绍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蜀绣为(重庆)于200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本书从刺绣的缘起、蜀绣工艺的制作工具、制作材料、制作流程、针法、特点、蜀绣的传承及传承人的口述史等方面展现蜀绣这一传统工艺。本书是《重庆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对重庆蜀绣历史、工艺、风格、传承与研究等多个维度的承续与社会变迁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和阐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