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市区土地配置机制及转型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都市区土地配置机制及转型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6.44 6.8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诚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5094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204026

上书时间2024-06-2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雷诚,博士,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作为主要研究者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三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一项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已有的研究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奖、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苏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多项。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人文地理》等专业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指导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获奖十余次,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优秀结题。受聘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城镇化与空间战略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同济大学长三角城镇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以及“国际城市规划》《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等杂志审稿专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视角及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2章  理论框架:  结构与能动的统一
  2.1  理论工具:结构化理论
  2.2  解释性概念框架
第3章  大都市区土地配置问题解析
  3.1  国际大都市区发展趋势
  3.2  国内大都市区发展概况
  3.3  大都市区化中的土地配置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产权制度演进与政策行为研究
  4.1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4.2  土地产权的权利配给
  4.3  土地产权的地方化演绎
  4.4  土地产权制度的“结构”与地方政策的“能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市场流转制度与运作行为研究
  5.1  我国土地市场制度框架
  5.2  土地市场的权利构成
  5.3  土地市场的主体运作行为
  5.4  土地市场制度的“结构”及利益主体的“能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地使用管制制度与博弈行为研究
  6.1  土地使用管制制度框架
  6.2  作为空间资源配置机制的城乡规划
  6.3  土地使用管制下的空间博弈行为
  6.4  土地使用管制制度的“结构”及主体空间“能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都市区土地配置转型路径探讨
  7.1  大都市区土地配置转型的方向
  7.2  探索第三条道路一大都市区土地配置问题的对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大城市区为核心的高度城镇化新型地域空间“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s)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阶段(王兴平,2002;章光日,2003;陈有川,2003;谢守红,2004;韦亚平、赵民,2006;雷诚、范凌云,201I;等)。相较于国外大都市区发展,我国大都市区发展表现出极为突出的双轨发展特点,以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自上而下式的城市空问拓展向外侵入乡村地区,并伴随着外围的乡镇村自下而上式的建设空间蔓延生长。双轨城镇化在都市区土地空间上重叠并置,共同快速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引发城乡空间和土地资源竞争,这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土地配置问题,更引发深层次的城乡社会发展矛盾。

    首先,大都市区土地开发利用中折射出的“权属问题。土地资源消耗的速度不断加快,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大学城层出不穷,导致大量耕地被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权属存在着国有与集体之分,还夹杂着宅基地、村属发展用地、农保地等.实际权益和利益主体关系极为复杂。基于两种不同土地权属的争夺引发不同土地使用问题。其次,大都市区土地市场流转引发的利益问题。大都市区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的二元土地市场并存,土地市场交易复杂,而且形成若干地方利益团体,引发了诸多社会性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出现较严重的集体农地非农化流转现象,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区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50%以上。,由此形成基于土地竞合的复杂主体能动作用关系。最后,大都市区土地使用管制与空间规划面临极大困境。在这种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复杂土地约束条件下,包括地方政府——市政府与区级政府,甚至乡镇、村级管理主体之间,用地企业与土地使用占有者之间,对于土地利益的博弈竞争已经成为主导地方土地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引发了日益突出的空间增长决策矛盾。多种土地配置博弈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导致城乡规划与管理的失效,使得试图通过传统空间规划和管理来化解上述矛盾的努力往往难以奏效。

    这些土地配置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贯穿于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和空间管控等方面,它们共同统一在“城市郊区化外扩本地业化城镇化”双轨发展进程之下,这构成了大都市区化的基本内容(雷诚、范凌云,2011)。土地配置问题既涉及制度政策等宏观性内容,也涉及主体行为等微观层次作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已成为影响大都

.....




精彩内容
     如何引导我国大都市区高效健康的发展,探索在有限的城乡土地资源基础上构建“以都市区核心区为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是我国国土资源和空间规划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在分析珠三角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上,引入结构化理论,创新性地紧密围绕土地制度三个层次——作为基础的土地产权制度、作为资产和要素交换的土地市场制度、作为空间资源配置的土地使用管制制度,分别归纳了对应于结构的相应能动行为特点——“地方能动行为、市场运作行为、空间博弈行为”;由此,辅以详细的案例调研资料,从“结构与能动”角度描述了珠三角大都市区土地配置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大都市区发展的基本路径。本书深刻解析了大都市区土地配置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权力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重构和行为秩序的规范为支撑,提出了我国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发展的“第三条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