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饭碗:长篇报告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饭碗:长篇报告文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6.7 6.3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启文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70929320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1597146

上书时间2024-06-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启文,湖南临湘人,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海祭》《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等30余部,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优秀传记文学奖等。




目录

序章/001

第一章一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命运/025

那十八个血红的手指印/027

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038

从温饱走向小康/046

第二章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05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059

北大荒也是战场/074

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091

另一种铁马金戈/100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114

第三章藏粮于技/123

追逐太阳的人/125

麦田里的守望者/162

奇异的谷物/196

大豆强国的追梦人/219

第四章藏粮于地/247

借问中原种粮人/249

玉米飘香的黄土地/263

湖广熟,天下足/274

稻花香里说丰年/289

第五章大国粮仓/307

天下大命/309

共和国的守粮人/328

中国粮食的安全岛链/340

后记/351

参考文献/355




内容摘要
第一章二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命运

那十八个血红的手指印

若要追溯中国的粮食之路,有一个村庄是绕不过去的——小岗村。

小岗村,非常小。用小岗村老乡的话说,这是一个比针鼻子还小的地方。

当我们还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个小岗村时,这是一个仅有二十户人家、一百多人的自然村落,实际上是一个生产队。但小岗村的背景很大。今天,我们早已习惯把小岗村看作中国农村改革的叙事起点和时代坐标。这是一个象征性的结论,更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若要看清小岗村,至少应该把她与江淮平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江淮平原位于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水网交织,河流水系密如蛛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而这里又介于南北气候分界线,既能种水稻又能种小麦,大多数农作物都能在这里生长,为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而小岗村的确切位置,现在一般的地图都已清楚地标注,地处安徽省凤阳县东部,淮河中游的东南,隶属小溪河镇。她地处淮河中游,是江淮平原上无数血缘聚落的自然村庄之一。也只有从这样的历史与地理的大背景去看,你才能看清楚她的来龙去脉,看到她在世界上的位置。

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这是当地流传的谚语。

小岗的历史,其实就是淮河两岸的历史。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小岗村都是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这里距京沪铁路五公里,距省道307线只有七公里,距明光市和临淮关这两个淮河航运码头二十多公里,离蚌埠这个皖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也不远。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绝非我们想当然的那种穷乡僻壤。然而,这样的交通便利,千百年来给小岗村带来的唯一实惠,就是为小岗人外出讨米逃荒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小岗村一直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小岗村,小岗村也一直是一个必须以乞讨的方式来解决饥饿问题的小岗村。

若要追根究底,小岗村沦为这样一个小岗村,也有历史上的客观原因。在南宋黄河夺淮入海之前,从淮河两岸到江淮平原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南宋初年。1128年,为了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掘开黄河堤防,致使黄河向南改道,夺占淮河河道入海。第二次是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西侵郑州,以决荡的洪水阻隔日军,蒋介石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再次向南改道,又一次夺淮入海。这两次黄河改道都不是天灾,皆是惨绝人寰的人祸,大片的黄泛区不仅造成了无数被洪水淹没的冤魂和流离失所的灾民,更给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留下了无穷的后患。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这里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倘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这里还能混碗饭吃,一到灾年,就只有逃荒这条路。凤阳花鼓,天下闻名,实际上就是讨米要饭的勾当。那些逃荒要饭的风阳人一边打着花鼓,把农人种地种粮却养不活自己的屈辱用花鼓梆梆梆敲响,一边把那些难以启齿的乞讨像唱歌一样唱出来,哭一般地唱: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




主编推荐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中国粮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饭碗》的出版不仅让读者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唤醒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且让读者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和奋进力量。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这一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不屈的民族脊梁!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国成功解决了14亿人吃饭问题。

精彩内容
《中国饭碗》依据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用五个篇章,讲述了小岗村率先实施“大包干”,十万官兵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北大仓”;再写“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农业科技人员在田野里掀起了一次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种田大户们通过科学种田,推广机械化种植,实现了连年丰产丰收;科学储粮,为中国的粮食筑起了安全岛链。全书以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性的笔调,以生动、自然的口吻呈现“大国粮人”与“大国粮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十四亿中国人粮食安全问题的责任和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激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和初心,对鼓舞人们在新时期继续昂扬奋进、拼搏进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媒体评论
    筑牢守好天下粮仓,是另一种金戈铁马     ——评陈启文的《中国饭碗》     谭旭东张立蓉     仓廪实,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关注中国粮食问题的不仅是中国,世界也一直盯着中国饭碗。中华民族也历来被视为“农耕民族”,追溯中国粮食必从五谷开始,上古的神农、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之先河。东汉政论家王符提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对于任何一个时代而言,人民都是国家的基石,粮食则是人类的命根子,而粮食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定盘星”,这是永恒的真理。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启文创作的《中国饭碗》是一部很好及时的报告文学作品。     2022年3月6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中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背景下,陈启文在出版社的支持下,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通过进行田野调查和人物采访,关注中国人为筑牢守好大国粮仓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刻关切了中国人现在和未来的吃饭问题。作家除了怀有很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以扎实的事实为基础,用平实的文字勾勒出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几十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整体面貌。展读《中国饭碗》,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中国交出的农业发展的答卷让人自豪也促人警醒。特别是在当前中国面对着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频仍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饭碗》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容聚焦中心,各方辐辏     《中国饭碗》立足于民生,扎根于时代,将中国由古至今的粮食问题凝结为一篇序章和五个主要章节。序章部分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历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延伸至今日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就;第一章“一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以小岗村的村民三次按下红手印为线索,讲述了这个贫困村是如何一步步由越过温饱线到踏进富裕门的,在此过程中驻村干部与村民间再也产生了无法切断的羁绊。小岗村的命运变迁是时代的缩影,也折射了国家的命运;“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讲述了北大荒的开垦史,对无数的拓荒勇士来说,北大荒更像是一个战场,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传说,使得漠北大荒在70年间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出了绿色的农业奇迹;“藏粮于技”以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育种为线索,介绍了袁隆平、李振生、刘秉华、吴绍骙、孙寰等一大批兢兢业业的育种人不断探索、尝试的科研经历;“藏粮于地”介绍了从中原到西北,从湖广到江西的种粮大户,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并且这种热爱还会一直传承下去;“大国粮仓”注目于共和国的种粮人和守粮人,强调粮食是一种武器,展露出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中国饭碗》中从开荒到育种、制种,再到农业发展日益机械化绿色化,五个话题各自成章却笔断意连。作家用平实细腻的笔触和文学性的语言驾驭了这样的重大题材,在给读者带来丰富人文地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二)故事书写生动,以人为主     大家都熟悉小岗村,书中对此着墨较多。但从小岗村的命运变迁、北大荒从开垦之初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如今的精准数字农业、“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都揭示了共和国粮食之路的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都围绕着“人”展开。在这样宏大的主题下,作家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花费大量笔墨对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各领域杰出人物进行描写,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和坚韧不屈的品质,展现了转业官兵们开拓奋进的坚定意志,科学家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小岗村的驻村干部沈浩,为了小岗村的发展日夜奔波,与村民同吃一碗饭,同喝一杯茶,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终积劳成疾而离世;在北大荒的开垦初期最悲壮的场景之一,就是人拉犁,在荒草连天的旷野上,战士们排着长队,弯着脊背,喊着号子,他们的汗水泡软了板结的土地,在亘古的荒原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成功研究出三系法培育的杂交水稻后,在国家特等发明奖的颁奖大会上自揭其短,指出了三系法存在的缺陷,这是科学家的“自我否定”精神,也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科学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从未深陷于过去所获得的成就与荣誉,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地探索着未来,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些活跃在当今粮食种植前沿的人物,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榜样,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希望,更是中国人端牢自己饭碗的重要力量。作家让更多的很好人物为读者所知,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的中国青年都应当无愧于时代。     (三)创作态度严谨,科学性强     在书的后记中,陈启文提到:“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也应该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真相,尽管无法还原全部真相,但应该尽可能去接近真相、理解真相,真诚而庄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为了本书的写作,陈启文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南西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从西部的黄沙黄土到东部的海风海浪,从北大荒冻掉人手指脚趾的冰雪到海南岛烈日当头土地烫脚。因此,他对涉足的每片土地的历史渊源和地理风貌都描写详尽;书中涉及的每种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者对其生物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定义,对读者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这就使得《中国饭碗》不但成为很好的报告文学,甚至还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例如书中说明“野败”不是“野稗”的笔误,对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的杂交原理如数家珍,对作物研究的实验过程介绍通俗易懂,作家对粮食问题的通透程度令读者惊叹;作家笔下每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文章从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描摹,以细节打动人心。这是一篇倾注了作者大量精力和心血的报告文学作品,每一份“报告”都扎实、朴实、真实,每一处“文学”都热情、深情、长情。陈启文曾出版过《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等与中国农业密切相关的报告文学作品,不难想象,对农业的钟爱已沉浸于他的血脉。     (四)移步换景叙事,人文性强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发挥了文学的人文性特点,不但将作品围绕人物故事展开,还通过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文学性的语言,移步换景,将读者从严肃的文字中抽离,去感受美妙动人的风景不断出现。如在“从温饱走向小康”这一节中,在写到带领小岗村走向富裕的驻村干部沈浩去世后,作者并没有戛然而止于此,而是写道:“十年过后,我在小岗村的主干道上来来回回走着,仿佛在辨识这个在时空中不断变化的小岗村。阳光,还有它折射出来的光芒,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了这个村庄。我脚下的这条道,就是沈浩当年率领小岗村人修通的改革大道。”“我没有看见沈浩挨家挨户走过的砖瓦平房、草房、危房,都是两层以上的庭院式楼房,楼下大多开着红红火火的农家乐。”此处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于直接赞扬沈浩的品质,而是通过对今时今日的小岗村的全新面貌进行描写,通过时空变换让读者感受沈浩的无私奉献。在作者的笔下,沈浩并没有出现,但如今沐浴在阳光下的小岗村却处处都有沈浩留下的足迹。作者擅长将写景与写人相结合,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形象画卷。这样的写作方式将严谨的科学问题研究与文学的个性创造相结合,为报告文学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具有警示意义,居安思危     牢牢地端好中国饭碗,不仅要有良种,更需要有人种。“藏粮于地”带我们走近了天南地北的种粮大户。这些淳朴的农村汉子对土地爱得深沉,他们学习选育良种,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技术,学习优选的农业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创办农民培训学校……“颗粒归仓”不仅在田间地头,也在守粮人的心中,守粮人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住清贫的考验。面对的靠前粮企的垄断意图,那些一家三代种田人、三代守粮人的故事则让我们见证着“中国饭碗”未来的希望。他们对土地的依恋与热爱还传承给了下一代,告诉子孙不能忘了“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种粮人和守粮人,大国粮仓才得以筑牢守好,中国人才能“吃得饱”、“吃得好”。     尽管当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十足,陈启文依然有深重的忧患意识,书中提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发展优势和重心。但绝没有一个独立于或隔离于市场之外的独立王国。我又提到现在粮食的价格略有波动,让人很担心。”尽管当前处于和平年代,作者依然密切关注者粮价的波动,担心粮食危机的产生。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中国当前的粮食浪费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朱子家训》曾警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倘若没有这种危机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高度危险的。袁隆平院士早已发出了警示:“一粒粮食能拯救一个国家,同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作者的忧虑也为国人敲响了警钟,杜绝粮食浪费已刻不容缓。     面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警世的呼唤”,中国没有沉默,而是不断创新突破,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饭碗》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农业发展史中的重大成就作了概括,还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在这部作品中,粮食不仅仅是充饥的食物,更是一种武器,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得中国可以抵挡优选粮食危机和靠前粮价飞涨的冲击,是中国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保全自身的品牌。     (作者:谭旭东,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蓉,上海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