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台湾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76 2.0折 48 全新

库存2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世超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49345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8374905

上书时间2024-06-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世超博士

 台湾地区高苑科技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林世超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古迹修复调查研究及设计监造劳务列册建筑师

 主要研究方向: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传统建筑工法与匠艺;

 中西建筑史。

 主持古迹/历史建筑调查研究案三十余件,古迹/历史建筑设计监造案二十余件,于核心期刊及国內外会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0引言
0.1歇山殿堂释义
0.2台闽传统建筑歇山顶木构的价值
1歇山源流考
1.1关于歇山顶源起之过往学者论点
1.1.1“悬山加披檐”之说
1.1.2“在四阿庑殿顶脊下两端开洞通风”之说
1.2源于人字与四注组合式窝棚顶盖之衍化
1.3小结
2歇山顶构架
2.1歇山顶构架类型
2.1.1主体构架
2.1.2两山与披檐
2.1.3转角
2.2桁架歇山顶的讨论
3*国古代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发展
3.1战国到汉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
3.1.1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
3.1.2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
3.2三国到隋唐(220年至907年)
3.2.1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
3.2.2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
3.3五代、宋、辽、金(907年至1279年)
3.3.1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
3.3.2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
3.4元明(1279年至1644年)
3.4.1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
3.4.2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
3.5清(1644年至1910年)
3.5.1木构架的时代特征
3.5.2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
3.6小结
4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特色与发展
4.1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类型
4.1.1“殿式厅堂式”
4.1.2“叠斗式”
4.1.3从“殿堂式”到“拟殿堂式”
4.2歇山顶构架特色
4.2.1少作收山与收山距离小
4.2.2延长出檐的“进架”技法
4.2.3以“大角梁法”为主
4.2.4多样的转角木构作法
4.2.5出现具地域性特色的子角梁作法
4.2.6板椽扇骨状布椽
4.3斗棋的形式与特色
4.3.1斗
4.3.2棋
4.3.3昂
4.4小结
5台湾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特色与发展
5.1清领时期(1683年至1896年)
5.1.1歇山顶殿堂多为小规模且形式特殊之歇山重檐
5.1.2使用立柱升高至桁下或直接顶桁之叠斗式构架
5.1.3使用较原乡更为厚实之砖墙
5.1.4上檐角梁多仅转过一椽架
5.1.5并列辐射布椽与扇骨状布椽两种布椽方式
5.2日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
5.2.1多以“升庵”手法形成歇山重檐
5.2.2构架“殿堂化”
5.2.3构件用料变大
5.2.4“进架”技法的普遍应用
5.2.5使用风嘴(风吹嘴)技法的案例增多
5.2.6受和洋风影响之歇山殿堂的出现
5.3台湾歇山殿堂构架中斗棋之漳泉特质
5.3.1构架中应用斗棋的部位与类型
5.3.2与原乡斗棋形式的关连
5.3.3由斗棋特色看台湾清领时期歇山殿堂构架形式的原乡
5.4小结
6结论
6.1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6.2本研究的价值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后记

主编推荐
《台湾地区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适合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歇山顶是传统建筑屋顶中被*普遍且灵活应用的屋顶,它不仅与庑殿顶同为尊贵建筑屋顶之选项,也以“厦两头”的风貌应用在一般民宅中,极具特色的“十字脊”顶亦以歇山顶为构成基础。作为中国南方地区尊贵建筑普遍应用之屋顶形式,歇山顶的形式与结构实反映了诸多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

精彩内容
本书以台湾地区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结构为研究对象,将历史典籍文献、考古发掘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现况调查与匠师访谈资料作结合,就歇山顶的源起与分布、中国歇山殿堂建筑的大木结构与转角形式的源流发展、闽东南与台湾地区歇山殿堂大木结构形式与演化进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