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4.67 6.3折 11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麦克·怀特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286297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18元

货号11523418

上书时间2024-06-2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廖世德,1953年生,专门从事译述工作。



目录

第一章故事知识和权力

 类比

 文本类比

 文本类比与治疗

 作为主流知识与权力机制的主流叙述

 替代性故事与文化上可运用的论述

 口述与文字传统的区别

 结论

 第二章问题的外化

 相关影响的问话界定问题,准备外化

 特殊意义经验

 修正人与问题的关系

 责任

 文化脉络

 圆形监狱

 最后的思考

 第三章说故事的治疗

 ……



内容摘要
我(迈克尔·怀特)将在本章讨论我和戴维都很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理论发展,其中包括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知识与权力的思考。福柯是法国的知识分子,自认是“思想体系的历史学家”。我们认为他的理论非常重要。

读者或许很熟悉近年来家族治疗的相关文献中有关“权力”的论战。我大胆地将这种论战中的各种观点简述如下:有人认为权力根本不存在,而是建构在语言里,是那些受影响的人参与后赋予了权力的存在;有人认为,权力是真实存在的,某些人掌握权力,压制他人。这种论战最后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能再帮助我们思考权力与权力运作等相关议题了。

我们认为福柯为这条死胡同开辟了出口。然而,如果不熟悉他的观念和写作风格,很多人会觉得他的书不易理解。在这里,我将以最大的努力来解说他的观点,以期达到帮助大家了解他的观点的目的,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只能交由读者自行判断。

读者或许可以选择跳过本章,先读第二、三、四章,等想了解我们的治疗工作背后的理论与政治脉络时,再回来读第一章。

我通过贝特森(Bateson19721979)的著作接触到“诠释法”(interpretive method)。在这里,我所说的诠释法不是精神分析的诠释。社会科学家所说的诠释法,是指我们从外在世界创造意义的过程。由于我们不可能了解客观现实,所以需要对所有的“知”加以解释。

关于发生在有机系统(living systems)理论中的现象解释,贝特森质疑了线性因果观念(该观念主要是从牛顿物理学衍生而来的)的适用性。他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客观现实。柯奇布斯基(Korzybski)的名言“地图不等于疆域”(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指出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理解、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都受限于接收信息的脉络,即受限于我们建构外界地图的前提与预设的网络。他认为,可以在此将地图代换成模式,我们对任何现象的解释,都由是否符合已知模式而定,这叫作“以偏概全”(partfor whole coding,Bateson,1972)。然而,不仅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是由接收脉络所决定的,而且我们也因为生存本能而自动删除不符合原有模式的事物,因而这样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贝特森的理念使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平常在治疗中所忽略的“暂时性”(temporal dimension)。他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新信息”,但必须有感受到“差异”的知觉,我们才会对有机系统产生全新的反应。我们要知晓差异、要测知变化,就必须厘清时间流逝中发生的事情。他提出:

人的感官只能接受具有差异的信息,这种差异一定要编码成发生在时空当中的事件(如编码成“变化”)我们才察觉得到。(Bateson,197979

思考文本类比的时候我发现“地图”和“叙事”在概念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叙事必须以跨越时空的模式来定位事件,这明显比地图概念更优越。叙事法包括了暂时性。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布鲁纳(Edward Bruner)的话:

我的结论是,叙事结构优于隐喻、典范等相关概念,因为叙事结构强调秩序与序列,相对适用于研究变化、生活周期或任何发展历程。作为一种模型,故事同时兼具两种面向——既是线性的,又是瞬间的。(1986a.153

至于家族治疗(这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领域),诠释法并不认为家庭的潜在结构或功能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与互动;而是成员对事件所赋予的意义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因此,长期以来,我对人们如何依据特定意义组织生活,以及因此使问题能“生存”及“发展”很感兴趣。相对于其他家族治疗理论认为问题是因应家庭成员或系统的需求而产生的,我关注的是构成问题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人们的生活与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我认为,家庭成员对问题共同且不当的反应构成了问题得以生存、延续的条件(White,1986a)。

在过去的著作当中,我曾经提到问题如何在各种“趋势”的脉络中拥有自己的生命,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其影响。我也讨论到家庭成员似乎浑然不知他们如何围绕在问题定义之下,与问题共同演化。此外,我还倡导以“外化”的机制协助家庭成员将他们的生命和关系与充满“问题”的描述区分开来(White,1984,1986a,1986b,1986c,1987)。①

对我来说,文本类比是指出人们围绕着特定问题而组织生活的另一种描述方法。通过这种类比的观点,人们组织生活的方式可以说反映了特定……



精彩内容

叙事治疗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还详细阐释了多个叙事治疗实例。在叙事治疗中,遇到问题的人们通过反省(在叙述或重说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来写作或重写自己的经验与关系,信函、文件、证书等成为我们重新界定自己与问题关系的工具。简单地说,就是将问题外化、对问题进行质问,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与力量。本书为叙事治疗创始人迈克尔·怀特的经典之作,可作为读者了解叙事治疗的入门读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