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蔬菜史话(中国食物)(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3.03 6.3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军 著,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出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9015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405525

上书时间2024-06-2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史军,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部纪录片的科学顾问。著有《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多部畅销科普书。

目录
 夏商周:井田种粮 山间野菜 井田制下无菜园 韭菜:上得庙堂,下得厅堂 葫芦:不仅当水瓢,还可变蔬菜 茭白:从粮食处“下岗”,在菜摊儿上“复工” 专题——腌菜和泡菜:散发着智慧香气的生存之道 春秋战国:公田变私田 野蔬进菜园 中国传统农业的出现 薇:寄托哀思,身份含糊 荠菜:只能当野菜,进不了菜园 专题——野菜和园蔬的差别在哪里? 芹菜:此芹非彼芹,彼芹从何来 芥菜:摇摆在蔬菜和香料之间 秦汉:自耕农出现 蔬菜观形成 自耕农与蔬菜需求 葵:为何一家独大? 专题——张骞带回了胡萝卜? 蔓菁:像萝卜一样的白菜 魏晋南北朝:粮食大衰退 蔬菜大发展 战乱时期的农业情况 专题——《齐民要术》中的种菜手艺 莼菜:让人辞官归乡的“美味” 唐宋元:地黄求长生 白菜成霸主 唐代的粮食与蔬菜 地黄:退出菜园的野菜 专题——中国烹饪方式的演变 大白菜:接替葵的“百菜之主” 甘蓝家族:从吃叶子到吃花 菠菜和甜菜:藜科兄弟的中土之旅 专题——蔬菜中的药味儿和泥土味儿 明清:世界大变革 蔬菜大融合 辣椒:从美洲漂洋过海,到中国四方 专题——《救荒本》中的“野菜” 苋菜:曾经的救荒本 油菜:中国油料作物大变革 四季豆:从吃豆子到吃豆荚 菊芋:被本土化的外来蔬菜 现代:牛蒡归来 松茸金贵 番茄:口味变差谁的错 专题——反季节蔬菜,是否是你的菜? 牛蒡:熟悉又陌生的“东洋菜” 松茸:从臭鸡枞到软黄金2 芦笋:从创汇商品到家常食材6 洋蓟:中西接轨的趋势 专题——仙人掌和芦荟:特殊饮食留下的记忆 

内容摘要
     我们都知道,要想维持一个王朝的统治,充足的赋税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在古代中国,从商周到明清,农业生产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最主要的赋税来源。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征收赋税的方式。在商周时期,井田制既是基本的生产关系,也是制定赋税制度的基础。 《孟子·滕文公上》对井田制有过解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大致的意思是:耕地被划分成公田和私田,一块公田居中,周围围绕着8块私田,排列成“井”字形,因而有“井田”的称谓。所有农夫都要到公田劳作,公田出产的粮食归天子所有,这就相当于缴纳了赋税。在忙完公田的工作之后,才可以耕种自己的私田,获得养家糊口的粮食。 但有很多学者认为,如此方方正正的大规模田地实在不好找,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河流附近,想要找到大量方正的耕地更是艰难。所以,“井”字形田地很可能只是一种便于解释的、理想化的分配模型而已。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农民不去开垦更多土地、种植更多农作物,那样不就可以吃饱喝足,甚至积累大量的财富吗?其实,每一个农民应该都想这样做。但是别忘了,在农耕文明初期,生产条件原始落后,在青铜制工具尚未被大规模使用,仍依赖木制和石制工具的状态下,开垦荒地是多么困难的任务。 要想获得足够的粮食,只有两个途径:一是集中人力协同耕作,二是选择那些容易耕种的土地。但是对普通农夫来说,这两件事他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力。 人力集中劳作的场景,在展现古代生产场景的画作中有很多:众人排成一排,用农具来翻田和平整土地。涉及农具的汉字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耒”(lei)。 耒是一种用于耕种的尖头木棒,使用的时候将尖头插入土中,翻动土块。后来的农具可以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加了尖头铲用于翻地的耜(si),加了齿用于平整土地的耙(pa),加了连枷用于脱粒的耞(jia),等等,都是如此。毫无疑问,耒就是所有农具的“祖先”。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找将要从土里爬出来的知了猴(金蝉的俗称),不过用树枝挖土是很好困难的,如果换成小铁铲就会轻松很多。使用原始农具的种植者当然也会碰上这样的问题,但是深翻土壤又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促进作物扎根.也可以将表层杂草的种子埋到土壤深处,抑制它们发芽。 为了解决工具受限条件下的翻土问题,农夫们就只能并肩作战了。因为几个人同时将耒耜的末端插入土中,可以翻动更大的土块,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际上,直到19世纪末,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农夫仍在使用类似于耒的工具“乌迪亚”进行耕种,三人排成一排并肩行进翻土。同样的生产场景也发生在伊拉克:三人用铁铲并肩协作翻土,尽可能地深翻土壤。 在古代,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和施肥技术,一块耕地的基础条件就决定了这块地的农作物产量。那些靠近河流的土地,既灌溉方便,又有洪水带来的充足营养,自然是耕地的优选。 P3-5

主编推荐
 蔬菜有什么好吃的?中国人为何爱种菜?从古今国人所吃的蔬菜都是哪些植物?本书以中国历史进程为脉络,梳理从夏商周、春秋、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现代的蔬菜食用史,讲述中国蔬菜的种植经历、食用状况和国人消费观念,从历史、文化和饮食等方面探究国人的蔬菜观,再现蔬菜在中国的发展史,感知中国蔬菜食用变迁。 这是一次新角度的“游历”,从离我们生的食物(蔬菜)的角度去感知时空变迁和现代的发展成果,是一次很的阅读体会。 

精彩内容
序:关心粮食和蔬菜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 陈晓卿 史军兄请我为他的新书《蔬菜史话》作序,这有点儿难。在植物学方面,史博士的研究和造诣有目共睹,我一个拍纪录片的,没有能力在专业层面上插话。不过,从《舌尖上的中国》到 《风味人间》,史军一直是我们团队的科学顾问,勤勉,这又让我无法推辞。这样,书稿在行李中待了三个月,走过的行程超过一万公里,我零零碎碎地写了一点儿文字,不应该算序言,只能说是粗浅的读后感吧。 首先,这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读起来生趣盎然。 所谓讲故事,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技巧。史博士从事科普创作,能够把艰深的科学道理用平白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蔬菜,都被史军赋予了“人设”,以及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的期待。打个比方,这本书更像是用生物课、地理课和历史课的知识讲的一堂文学课外讲座,听着开心,且没有课后作业。史军是那个讲座嘉宾,一个好的Story Teller(说书人)。 生活里,史军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不仅写专栏、做演讲、录音频和vlog(),还组织各种各样的田野科学活动。每次遇到类似繁缕这样的植物,他的爱好,是让大家去数它有几片花瓣——这种行为,只能建立在他对自然界的无穷好奇和深刻认知之上。 在故事技巧方面,史军也一直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文风和文本,他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我结是,他既照顾到了感的、线故事讲述的连贯,又有理的、均衡的“知识八卦”密度。所谓“史话”不仅是历史叙述,也可以视作“史军话术”的双关。 在史军的笔下,单一蔬菜的培植演化,像朝代更迭的大剧;多种蔬菜之间,又像后宫争斗的舞台,一会儿乘风破浪,一会儿披荆斩棘。其间穿插的有趣信息点,有地域“炮”,有“鄙视”链,枯燥的知识被当下年轻人流行的词汇一一串联,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时常能让你会心一笑。 其次,这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实用工具书。 史军一直是我们美食纪录片在植物学方面的顾问,他很热心,经常不厌其烦地回答摄制组略显浅白的问题,在工作室,我目睹过三个人同时给他写邮件的“盛况”。拿到书稿后,先睹为快的小伙伴如获宝,有人甚很快做出了全书的思维导图,因为对我们的拍摄来说,它实用。 我们的纪录片一直都关注着一个主题,即“食物与人的关系”。《蔬菜史话》的成书过程中,这个主题也伴随始终。史军对地理的“横线”和历史的“纵线”进行了有意义的梳理。针对具象的蔬菜,我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把它起源、迁徙的自然地理环境摸得清清楚楚,也可以把每一个阶段的培植演化,关联到我们熟知的历史年代。比如大唐盛世,我们以为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通人和,但“史话”告诉我们,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的稳定增长——那时的气温大概比现在高1~2℃,粮食、蔬菜、水果持续丰产,这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书中有很多“硬核”知识,也有很多看似信手拈来的“冷知识”,更重要的是,史军在写作过程中,用事实支撑了自己鲜明的观点。比如如何看待野菜——史军在开篇很客观地说,我们早期的蔬菜原本是野菜,它伴随我们的祖先走过了长路漫漫的远古时代。同时,书中不乏对野菜风味的赞美,他无限惋惜荠菜无法进入菜园的同时,又夸赞它因为富含叶醇,带给口腔、鼻腔的特殊甜香氛围——“好像麦芽糖浆混上了新鲜的菠菜”。 不过,在随后的专题里,他又十分理地比照了野菜和家蔬,指出前者不仅普遍口感苦粗,而且有隐患:生物碱、、木藜芦毒素和酚类化合物“四大元凶”,是阻碍野菜进入常饮食的根本原因。在很多人崇尚自然、有机的今天,这本书给了我们值得思考的答案。 这还是一本诱人的美食书。 中国人把食物分成饭和菜,其中蔬菜在食量中的比重可以占到1/4左右。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蔬菜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国人对蔬菜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培育种植上,也体现在加工和烹饪上。尽管对于采摘之后的阶段,史军的笔墨少,但从蔬菜被选择和被淘汰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蔬菜口味的变迁。 中国人对“口舌之欢”的需求,有时甚能够决定物种的兴旺与衰微。书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蔓菁,它从初的亦饭亦菜,受人追捧(汉桓帝和诸葛亮都给过很高评价),到后来的无人问津,重要的原因是被中国人称为“口感”的东西。由于干物质比较多,蔓菁口感粗糙,不如马铃薯细腻,更无法像萝卜那样入口即化,退出大众饭桌在所难免。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葵,中国曾经的“百菜之主”。我在重庆吃过冬葵,当地人称作“冬寒菜”,用它来熬粥,据说能养胃。冬寒菜的叶片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只有遇到油脂时,茸毛才会变软,吞咽的时候能顺滑许多。葵之所以后来被大白菜(可巧,大白菜是蔓菁的“表亲”)淘汰,很显然也是因为口感。尽管它叶片里含有大量的多糖物质,在今天看来对健康有利,但是为了“口舌之欢”,我们依然没有对它网开一面。 看看,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在餐桌上,更多地了解食物背后的内容,也增加了谈资,这是我认为它是本美食书的原因。那么,可能要说一下我对美食的看法了——什么样的食物可以算作美食?是看排行榜吗?是看客单价吗?是看KOL(意吗?我理解的食物是平等的,没有美丑之分。 现在市面上的美食文字无外乎三种:一是拼资源和见识,吃到的都是常人难以吃到的食物;二是拿食物抒怀,寄托人生和人文情感;三是告诉我们食物中鲜为人知的道理。这三种风格的文本都有自己的受众,而史军这本书恰好属于这一种,它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道理”和“美食”有关系吗?我认为有。我前几天见到了北京美食作家霍爷,与他说起“美食到底是什么”的话题。霍爷的答案让我觉得温暖和实在。他认为美食不是那些我们吃不到的东西,而是对常食物越来越多的了解。因为了解了它背后的讲究和学问,在享用的时候多了些知的愉悦感,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食趣和品味,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霍爷说:“您看,没多花一分钱,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 我同意霍爷的话,也更愿意过这种“品质生活”。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媒体评论
“中国食物”系列第二本,“植物人”史军新作从野草到餐桌,漫谈中国蔬菜演变史陈晓卿、刘华杰、张劲硕、@美食家大雄联袂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