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末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城末日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82 6.3折 2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继军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53673

出版时间2012-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7565143

上书时间2024-06-2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奇怪的尸骨”、“被砍去一半的人骨”、“集宁路毁于战争?”、“发现乱葬坑”、“被耕牛踩塌的窖藏”、“碎瓷片中的惊人发现”、“又一堆奇怪骨骸”、“发现商业街”、“城市的富庶招致了战争?”……《发现之旅(古城末日)》(作者薛继军)带你走进古城遗迹。

目录
地下谜城
1.神秘的古地道
2.中央派来考察组
3.地道是藏兵之处?
4.衔枚的发现
5.曹操修建的地道?
王者之器
1.巨鼎重现
2.神秘访客
3.疑团重重
古城末日
1.奇怪的尸骨
2.被砍去一半的人骨
3.集宁路毁于战争?
4.发现乱葬坑
5.被耕牛踩塌的窖藏
6.碎瓷片中的惊人发现
7.又一堆奇怪骨骸
8.发现商业街
9.城市的富庶招致了战争?
10.一户人家就拥有中原七大窑系的瓷器
11.瓷器上的墨书
12.铜钱上说明的重大问题
13.改朝换代的战争?
14.另外一场战争?
15.集宁路湮灭之谜终解
失落的古国
1.古怪的铜疙瘩
2.文物专家现场勘察
3.主墓在哪里?
4.青铜器铭文释读,试图确认墓主身份
5.墓葬发掘工作深入进行
6.墓主夫妻身份遭质疑
7.新的疑点
8.寻找鱼伯家族
龙影遗骨

内容摘要
 《发现之旅》有很鲜明的特色,它的引人入胜在于强调故事化的创作手法。
这本《发现之旅(古城末日)》是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被砍去一
半的人骨”、“集宁路毁于战争?”、“发现乱葬坑”、“被耕牛踩塌的窖藏”、“碎瓷片中的惊人发现”等内容。
《发现之旅(古城末日)》的作者是薛继军。

精彩内容
 随着地道挖掘的深入,人们从地道挖出的淤土中清理出一些碎瓷片,通过研究,李灿发现这些瓷片都来自一个朝代——北宋。
瓷片的发现对古地道的建造年代的判断提供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这是宋代修建的地道,但在宋朝的版图中,亳州并不是边防城市,所以北宋修这条地道的可能性很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条地道由汉代一直沿用到宋代。
随后,李灿取下了一块地道中的城砖,与曹操宗族墓出土的砖进行了对比。他发现曹操宗族墓所出土的砖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8厘米,地道中的城砖长26厘米,宽13厘米,厚4厘米,砖的一面还留有细细的绳纹,与墓中出土的砖相比,做工略显粗糙,两者之间的外形没有任何联系。
李灿把自己对地道建造年代的疑惑告诉了殷之书。出于对土木工程的了解,殷之书判断这两种砖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绝不可能制造于同一
个朝代。为了解开地道建造时期的谜团,他们决定组织人进行探坑挖掘。
探坑的位置定在了距地道50米的二中院内。当挖掘深入到80厘米时,出土了少量明清瓷器用品的瓷片,在挖到土层160厘米时,大量精美的瓷片出土了,经过鉴定,这些瓷片烧制于北宋。
由于宋瓷的品种多样,而且数量很大,可以看出亳州在宋时,是一座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随着探坑发掘的深入。专家推测,照此推算下去,在2米深的地方一定是汉代的遗迹了。
但在挖到220厘米时,宋瓷的数量依然很多,而这时探坑的水平线正向地道所处的地层水平线逼近。
就在挖到280厘米时,李灿在土层里发现一枚钱币,去掉浮土,“熙宁
”二字清楚地出现在专家面前,这是北宋的年号。
钱币的出土使专家们断定地道建于北宋。但令李灿疑惑的是,从宋朝版图上看,亳州远离边疆,是什么原因使宋人要花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条地道呢?
通过探坑的挖掘,殷之书断定地道为明挖修建。但从地道四通八达的布局上看,结构过于简单,显然不利于地道内作战。宋人又是如何使用这条地道的呢?
专家组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了《宋史》和《亳州志》这两部书上,随着对《亳州志》研究的深入,专家注意到,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亳州在宋时拥有了很高的商业价值,纺织、医药都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形态。同时亳州在宋真宗在位时,还是皇室寺庙的所在地。
这些特殊地位使亳州城成为了北宋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时的亳州两面环水,北面的涡河,水面宽500米,这对远道而来的不习水战的金军来说,无疑是条天然的屏障。
然而通过观察,专家们发现在亳州城南门外一里处是曹操宗族墓。由于曹操宗族墓高过亳州城城墙,所以金军的指挥官登上高大的坟头,便可以对亳州城里的景象一览无余。这样,城内宋兵的调动便处于被动状态。
这对于防守严密的亳州城来说是很不利的。
地道的建造可以增强宋兵在地面调动的隐蔽性。但宋兵只是隐藏在地道之中吗?这条地道又会把他们送往哪里?带着这个疑问,大家再次潜入地道,经过勘测,人们发现,地道设计有供人休息的猫耳洞,宽0.4米,高0.7米,可供1至2人休息。这样的猫耳洞每隔30米就设有一处。通过计算。专家们得出结论:每千米地道就可容纳300名士兵。这条经过特殊加工的地道,显然在古代还有特殊的用途。
在古代战争中,战马是军队中的重要角色,步兵只有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失去了骑兵的掩护,步兵就好像草原上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
宋朝虽然曾经拥有多达50万的军队,但由于土地多为耕地,无法放牧,而宋朝的邻国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对宋朝采取了马匹的买卖限制。多次战争的失败,使宋朝在军事上由进攻转入为以单城防御为主的被动军事战略模式。
城高水深的防御模式,对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来说,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攻城受挫后的金军随后也改变了自己的战术,由单一性的攻城战改为围点打援。
这就常常使被围的城市成为一座孤城。
宽广的涡河使得亳州在被金军围困时仍可以从水路得到粮食和援军。
但隐蔽成为了运输的前提。
平行双道的结构,可以使宋军穿梭于地道之间,方便快捷地运送城内所需的物资。而猫耳洞则可以在危难时刻让宋兵和百姓躲在洞中躲避战乱。
要想证明这个猜测,就要找到地道通向城外的出口。专家组决定在北门进行考古挖掘。
有人在北门瓮城的夯土墙内找到了一条向下的石阶。但当李灿潜入这条地道时,发现这条地道非常窄,身体无法伸展开。
由于城外出口探索失败,为了不大面积地损坏古城墙,李灿只好从地道出土的文物中寻找古地道城外出口存在的证据。
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如果是军用地道。为什么近一年的挖掘,几千米的地道里竟找不到一件兵器?会不会是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线索?想到这儿,李灿找出了文物出土清单,他注意到地道中出土的许多骨质小棍,多达几十支。这些小棍经过统一磨制,长12厘米,四方,质地坚硬,它们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李灿开始查找骨质小棍的出土地点,但他走遍三千多米的地道也没能再次找到那种骨质小棍。
8月的亳州城,大多数的天气总是阴云密布,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殷之书发现地道的墙面只是潮湿,但并没有出现雨水浸泡的痕迹。
经过观察,他注意到在地道墙壁边,有的地方有排水沟,但排水沟的水又排向哪里了呢?难道古地道的下面修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吗?他没能找到答案。古人如何巧妙地处理积水成为了他心中的疑问。
通过7天的测绘,北京的专家组已经基本画出了地道的建筑结构。由于中央急于知道亳州地道的具体情况,殷之书带领的工作组走了。
专家组虽然走了,但为了备战的需要,地道的挖掘工作仍然没有停止。
这天,人们在清洗大隅首地道的一段地面时,由于水的浸泡,使~部分砖层突然塌陷,在清理过碎砖后,一条砖梯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宋道的下面还有一条地道。这条地道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谁,又是为什么,要在这座小城修建这么宏伟的地下工程?
为了安全,人们用绳子吊着砖放了下去,下面竟深达1.6米。顺石阶走下去,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地道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与浅道的做工相比较,深道似乎修建得非常粗糙。深道的拱顶由砖土
混合建成,拱顶和砖墙由于土层的压力,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变形,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深道的砖墙是在土木道的基础上补砌而成,这种补砌的砖墙虽然能够使深道更加坚固,但它也无疑增加了工程量。 是什么原因使古人要不遗余力地多次加工这条地道呢?
随后,一个特殊的转弯出现在专家们的面前,在这个转弯口的两侧砌了阶梯形的砖墙,由于这两堵砖墙的修砌,使这个路口仅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与上道的通畅相比,显然下道不利于军事物资的运输。考虑到这个建筑的军事用途,专家给这种墙起了名字叫“障碍墙”。又是“障碍墙”,又是“鼓肚子”,同是宋代建造,为什么深道会有这么大的变他这时大家的耳边又响起了老人们对亳州地道是曹操修建的传说。P8-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