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的心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画的心性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2.88 6.8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宏,邵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093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361717

上书时间2024-06-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江宏,字子敞,号恢翁,1949年5月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出版画册《江宏的画》《兴高采烈》《双松平远》《林泉高致》等;著有理论著作《名作的中国绘画史》《中国古绘画长廊》《古风今韵说图画》等。 

邵琦,1963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国际美学学会会员,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渠宜书院院长。出版著作《中国画文脉》《晚明以来中国画的语境和语义》《书屋小记》《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等。出版画集《只在此山中——邵琦山水画》。个展“唐人诗意·邵琦山水画展”2011年在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举办。

目录
绪论/1
 节发展与制约/6
 第二节心性与绘画/11
 上篇心论
 章心、乎手与形/19
 第二节心识:心与眼/19
 第四节心造:心与手/27
 第五节形似原则/33
 第二章心合造化/42
 第六节物以貌求/42
 第七节心造与真实/46
 第八节真趣审美/53
 第三章审美心理范式的建构/64
 第九节宗谢范式/65
 第十节渐变所附/73
 ……
 后记/279

内容摘要
绘画的起源,确实是个谜,且是个解不了的谜,但人们又很愿意去触碰它。

因为解不了,所以解谜者的自主权就大。

原始人与自然的亲密是因人要依赖自然。为什么绘画直接揭示了这种关系呢?第一,绘画直接表现了自然。第二,表现自然的心理是敬畏自然。第三,因为敬畏,所以就包含了作者以至种群、聚落及整个人类的自然的情感。不管史前期的绘画是原始初民为了展现生活,抑或为他们真实生活的一个至关紧要的创造性环节,都可以这样认为:绘画直接揭示了人与自然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

绘画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它,是因为人类需要它,是因为人类需要表达一种较为清晰的生存观念,是因为人类悦情的本性,是因为人类在大千世界的万物之中需要确认自己的强烈欲望,绘画让我们感觉到的世界是一个向我们表述其自身的世界,而不仅是观念的物象反映。绘画是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无声的呼吸。倾听这一呼吸,就能感觉到人类精神脉搏的律动,就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造就了人类,但人类的初萌时期,却不像诗人所想象的那样是阳光下丰裕而无忧无虑的乐园,大自然给其升华的代表——人类的是随意的灾变(如冰河时期)和由此而带来的生存的威胁,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就成了这个混濒宇宙中唯一能预知自己将在时间中走向自己的末日的生物。因此,人类作为自然的升华,恰恰是不断压抑的产物。死亡的恐惧意识,或许是人类作为有意识的动物的最初的唯一意识。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生存心理的原初意识,包括了对死亡的认识和对死亡的体会。在使其升华的同时又给予压抑,这就是生命辩证法。只有不可避免的死亡,才能产生不可抗拒的生存和发展。以死亡作为极限而反身于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死亡作为一个绝对的界限,把生存的时空划分为二:有限的现实与无限的虚幻。无限的虚幻是与生存相联结的死亡世界,充满了永恒的神秘。想象,甚至是幻觉便成了伸向这神秘未知的触角。正是这种神秘的未知世界的诱引,对人类的认知起着无限超越的作用。这无限的超越作用既不是对无限的虚幻的超越,也不是对有限的现实的超越,而是对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肯定与投人,即对生与死之间的肯定和投入,这就是生存,对生存的肯定和投入。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原始巫祀是初民对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虚幻世界的探索和把握方式,是对生存的肯定和投入的方式。

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对鬼神、生死的回答似乎在蓄意回避,但细究之下,却清晰地表明了他在强调人类面临的这类根本性矛盾。短促而有限的生命终将泯灭在无限的时间流水之中,突破有限的桎梏,以达无限的自由,是孔子要求于人于己的积极态度,是知生、事人的现实行为,是对的无限的追求。唯有立足于有限,立足于现实的人生,才能深究、感悟和体验无限、虚幻的另一个世界。孔子的回避,正好表明了他对死亡、对无限的深刻体会和认识,以及由此反身于现实人生和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投入,虽然他也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千古之叹,在浩茫无垠的时空面前,人生的有限性——生存时间的有限性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犹如一具无形的枷锁禁锢着鲜活的生命体。时间的无限性,不是人所能穷尽的;生命的有限性,也不是人所能改变的。正视这一切需要智慧、胆略和勇气,需要对生存的投入和拥有的坚定信念,所谓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唯有至深的忧患,才有无畏的活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对生与死的存而不论,是因为充分强调了在现实的有限时空条件下,人所具有的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不是以此规避老之将至”—死之将至,而是以此作为对迎面而来的死亡的回答。

于发愤中得乐忘忧的人生观,是中国文化的硬核,这一积极的现实人生观,不仅没有滞塞、僵固人们突破有限、把握虚幻世界的通道,恰恰相反,催发了人们体悟天地之至道的潜蕴机制。



精彩内容
中国绘画以感觉的智慧和智慧的感觉——心性,作为自身的源创基因。画家全身心地投入于绘画之中,可以修身养性,这是艺术地生存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本体——技与形的研究,揭示了孕育并伴随其发展趋向外化的审美心理范式及其机制,从中国绘画的梳理中凸现了由对“心”侧重到对“性”侧重的内在规律。二十多年前,此书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两位作者的学术思想高屋建瓴,对美术史的认知如指诸掌。此书学术思想明确、新颖且全面,是艺术理论学习十分实用的参考书。

媒体评论
绘画作为中国文化样式中代表性的具体样式,可视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而绘画对中国人能具有恒久魅力,是因为它不需要通过研究、思索,不需要凭借渊博的知识和频繁的观察才能获得旨趣,它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表现人的心性,拒绝再现物的形状,这是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确立的根本准则。中国绘画的三趣——真趣、理趣、天趣,是心性的发展过程。于绘画中写心达性是中国文士以至高的热忱投身其间的根本动因。本书是一本讨论中国画内在机制的理论书,通过对中国画本体——技与形的研究,来挖掘中国绘画的真趣、理趣、天趣,以此有了中国画心性论。此书学术思想明确、新颖且全面,是艺术理论学习十分实用的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