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影视鉴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络影视鉴赏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5.24 6.3折 3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一君,林吉安主编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4733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9元

货号12777979

上书时间2024-06-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新闻传播学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学科。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可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好的机遇期。从实践的维度看,当今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处于关键的转型发展阶段。首先,信息科技革命推动新闻传播实践和行业快速转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断颠覆、刷新和重构人们的生活与想象,促进新闻传播活动进入更高更新的境界。新闻传播实践的形态、业态和生态,正在被快速重构。在当前“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的概念被放大,越来越体现出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其次,全球文化交往与中外文明互鉴对当前的新闻传播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正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要以“关怀人类、联通中外、沟通世界”的担当和气魄,以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推进全球文化交往,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再次,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了媒体功能的多样化拓展。在当今“泛传播、泛媒体、泛内容”的时代,媒体正在进一步与政务、文旅、娱乐、财经、电商等诸多行业和领域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媒体不仅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是治国理政的利器,是服务群众的平台和载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媒体融合是关键一环。通过将新闻与政务、服务、商务等深度结合,媒体全面介入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不论是学科地位的提升,还是实践的快速变革,都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系统阐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战略目标。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具体到新闻传播学科,就是要加快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为根本遵循,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强教材建设是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正处于持续的变革、更新与迭代过程中,加强教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构高水平的教材体系,才能满足立德树人的时代需要,才能为培养新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供知识基础。教材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要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民众传播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教材是重要的依托和媒介。新闻传播学教材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向全人类贡献中国新闻传播话语、理论、思想的历史使命。总序本系列教材是*一流专业建设精品教材。在某种意义上,本系列教材是顺应国家层面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时代产物。2019年4月,*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在2019—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在一万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点中,包含236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目前,全国约有1400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一流本科专业点,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价值。2019年10月,*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在“双万计划”建设中,教材建设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建于1983年,是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创立的个新闻院系,开国内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之先河。1983年3月,华中工学院派姚启和教授赴京参加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到会代表听说华中工学院也准备办新闻系,认为这本身就是新闻。任系主任汪新源教授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文理知识渗透的新闻专业人才,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办的新闻学专业不一样。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在新闻系基础上,成立了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院坚持以“应用为主,交叉见长”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理念,走新闻传播科技与新闻传播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推进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经过程世寿教授、吴廷俊教授、张昆教授等历任院长(系主任)的推动、传承和改革创新,学院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自身的特色。可以说,学院秉持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传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 社会科学”新闻教育模式之外,于众多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理论功底与业务技能、实践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思维理念指导下,学院以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为专业建设路径。所谓“跨学科”,即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凝聚跨学科的新兴方向,组建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的重要学术成果;所谓“跨领域”,是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拓展社会资源,借助业界的力量提升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通过与知名业界机构的密切合作提高本学科的行业与社会知名度;所谓“跨文化”,是扩大海外办学空间,建设国际化科研网络,推出高水平合作研究成果,推进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提升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学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另设有新闻评论特色方向)、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其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此同时,学院还建设了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传播学原理”等在内的一批一流本科课程。为持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我们经过近三年的策划和组织,编撰推出“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精品教材”,为促进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推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思想智慧与解决方案。本系列教材包括三个子系列:专业改革创新卷、卓越人才培养卷、学生实践创新卷。其中,专业改革创新卷以促进专业建设为宗旨,致力于探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理念、思维、机制和措施,具体包括专业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授课形式、教学团队、实践创新、育人机制、交流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特别的是,我们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2022年,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编撰出版了《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系全国*文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同时,编写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即将于202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系全国*新闻传播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卓越人才培养卷以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为宗旨,致力于促进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前沿课程、选修课程教材的编撰和出版。在我们的设计中,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课堂教材,也包括各种配套教材,譬如案例选集、案例库、资料汇编等。课堂教学的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促进快速转型中的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更新和理论重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培养全能型、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我们在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卷教材编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并融入其中,以增强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实践创新卷以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向媒体融合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国际传播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面向实践和行业。“以学为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注重实践。新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建构基于实践导向的育人机制,其中包括课程、实验室与实践平台、实践指导团队、学生团队实践、实践作品、实践保障机制等诸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编撰学生实践创新卷教材,是要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子原创实践作品的聚沙成塔、结集成册,充分展现他们在评论、报道、策划等领域的优秀成果,展现他们的创作水平、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些成果中的一部分,可能稍显稚嫩,却是学生在专业领域创造的杰作,凝聚着青年学子的思想智慧和劳动结晶。当然,这些成果也是学院教师们精心指导的结果,是教学相长的产物,对于推动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示范意义。在我们的理解中,教材的概念相对宽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材和辅助性教学材料,还包括专业改革创新著作和学生实践创新作品。教材是构成专业建设的基石,一流的专业必然拥有一流的课堂教材、教改成果和实践成果。本系列教材名为“*一流专业建设精品教材”,但并不仅仅服务于本科专业的建设,还囊括针对研究生各专业建设的教材作品。打通本科生专业建设和研究生专业建设,是本系列教材的一个重要创新。我们认为,只有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好一流的研究生专业。2023年将迎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四十周年华诞。四十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四十年创业维艰,改革前行。经过四十年的历程,学院建成了全国名列前茅的新闻传播学科,培养了数以万计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蓬勃发展的一张名片。值此佳期到来之际,我们隆重推出“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精品教材”,为学院四十周年华诞献礼。本系列教材是*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改革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特色。根据规划,本系列教材将在2025年前全部出版完毕,包括约50部作品,可谓蔚为大观。在此,我们要感谢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与华中科技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项目经费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这些经费的资助,本系列作品才能出版面世,与读者相见,接受诸位的评判和检验。本系列教材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致力于推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的努力与尝试。我们希望这样的努力与尝试,将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留下历史印记,为新时代培养造就更多具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思想、智慧和方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新2022年12月12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网络影视鉴赏》对我国近年网络影视作品进行分类探讨,总结网络影视的类型特征,梳理各类网络影视作品的历史进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以“从宏观到微观”为整体论述逻辑,按照“概论—分类—个案”的结构组织内容。具体而言,章“网络影视概论”宏观介绍我国网络影视兴起的背景、当前发展格局与整体特征。其后各章节分别聚焦网络微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与网络动画等网络影视门类,总结各类作品的概念、特征与类别,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网络影视作品进行案例鉴赏。



作者简介
李一君 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电影文化研究。教授课程为视听文本写作、视听文本批评、影视叙事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部分转载于《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杂志。论文多次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档案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机构的嘉奖。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竞赛二等奖。

目录
目录第一章网络影视概论1第一节网络影视的兴起背景1第二节网络影视的发展概况6第三节网络影视的一般特征15第二章微电影19第一节微电影的概念与特征19第二节微电影的创作类别22第三节个案分析31第三章网络电影43第一节网络电影的概念与特征43第二节网络电影的发展概况45第三节个案分析53第四章网络剧65第一节网络剧的概念与特征65第二节网络剧的创作类别69第三节个案分析76第五章网络综艺88第一节网络综艺的概念与特征88第二节网络综艺的创作类别92第三节个案分析99第六章网络纪录片115第一节网络纪录片的概念与特征115第二节网络纪录片的创作类别117第三节个案分析121第七章网络动画135第一节网络动画概说135第二节网络动画的发展概况139第三节个案分析147参考文献158后记164

内容摘要
《网络影视鉴赏》对我国近年网络影视作品进行分类探讨,总结网络影视的类型特征,梳理各类网络影视作品的历史进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以“从宏观到微观”为整体论述逻辑,按照“概论—分类—个案”的结构组织内容。具体而言,第一章“网络影视概论”宏观介绍我国网络影视兴起的背景、当前发展格局与整体特征。其后各章节分别聚焦网络微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与网络动画等网络影视门类,总结各类作品的概念、特征与类别,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网络影视作品进行案例鉴赏。

主编推荐
本书预计成为我国首部全面聚焦网络影视艺术的教材。与已出版的影视鉴赏、电影评论类教材相比,本书能够体现当前影视传播网络化的时代性特征,亦能更好地满足相关课程的现实需要。

精彩内容
《网络影视鉴赏》对我国近年网络影视作品进行分类探讨,总结网络影视的类型特征,梳理各类网络影视作品的历史进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以“从宏观到微观”为整体论述逻辑,按照“概论—分类—个案”的结构组织内容。具体而言,第一章“网络影视概论”宏观介绍我国网络影视兴起的背景、当前发展格局与整体特征。其后各章节分别聚焦网络微电影、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与网络动画等网络影视门类,总结各类作品的概念、特征与类别,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网络影视作品进行案例鉴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