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素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0.34 4.5折 45 全新

库存2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石公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2653

出版时间2015-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1611138

上书时间2024-06-19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石公,道家学者,秦汉时人,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因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后来,张良因谋刺秦始皇失败,逃亡下邳,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将《素书》传授给他、张良凭借这本书中的韬略原则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目录
 原序/1 原典与评释/9 原始章/11 正道章/35 求人之志章/49 本德宗道章/73 遵义章/97 安礼章/145 附录《三略》原典/211 结语/221 

内容摘要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干后代。 古文今译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是一体的。天道,是人人都要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它着万物但万物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德行,是指在遵循天道的前提下,人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万物都能够得到它们想要的。仁爱,是人们之间相亲相爱的天性,具备仁慈、善良、怜悯之心,“仁”便得以生成。正义,是人们行事的准则,懂得褒奖善事、惩罚罪恶,便可建功立业。礼制,是人人需要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在礼的约束下.人们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从而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想要树立做人的根本,以上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够看清国家盛衰的规律,通达成功与失败的定数,分辨治乱局面之所以形成的大势,知晓隐退仕进的道理。因此,当条件未成熟时,甘心潜伏,静守正道,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并有所行动,就能够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得到机会顺势而为,就能够成就绝代功业。假如时运不济,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会很高深,名气也会显扬于后世。 古书新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这是全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可以看作全书的文眼。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却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因为它们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史。 道、德二者,属于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且是万事万物运行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而德则是万物遵循道所能获得的禀性。换句话说,道是在承载一切,而德则在昭示道的一切。例如,地球自转以及绕太阳公转是“道”,而昼夜交替和气温变化是“德”;万事万物的存在是“道”,而它们具有的颜色、声音、味道等性状是“德”;各种科学规律是“道”,而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把握和应用就是“德”。 仁、义、礼这三者,是儒家所提倡的社会伦理准则,经孔子、孟子等大儒的引申和扩充,被赋予了很多内涵,到汉代被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容更改的人伦大纲。当然,由于后来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和利用,它们渐渐背离了原来的含义,成了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桎梏,这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黄石公把道、德、仁、义、礼放在一起,可能是受了老子的启发。老子说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就是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越来越远,于是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化世人,当道德教化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很显然,老子提倡回归自然;对仁、义、礼这一套是很不屑的。但是黄石公显然是折中调和了儒道两家的观点,把五者摆在一起,并发展出它们之间的一而五、五而一的关系,就像一只手,伸开来是五个指头,握起来是一个拳头一样。 这五者中,道是本体层面的,德是修养层面的,仁、义、礼是日常规范层面的。一个完美的人格形象,应该是既领悟了天道与人道的根本,又能够自如地运用仁、义、礼的原则来为人处世,这样的人,无疑是人群的焦点、众人的典范。在今天,如果一个人知识渊博、通达事理、热心助人、对朋友讲义气、对身边的人谦和有礼,而且这一切又都出自于内心的热诚,那么他处处受到人们的欢迎便是很自然的事,做事情往往也能够事半功倍,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 P12-15

主编推荐
 漫卷浮云,细斟明月,千秋智慧与君论;抛却形迹,直指人心,纸上刀兵不闻声。 本书由罗虎注译。罗虎自幼爱好文史,涉猎较为广泛。学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国图,得地利之便,所获良多。毕业后经历四年编辑生涯,间亦组稿,有名著改编、人物传记、社科普及类图书等。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出于对社科文史之爱好,以及历年学养之所积,愿笔耕不辍,不负夙愿。 

精彩内容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这是全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可以看做全书的文眼。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因为它们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史。 道、德二者,属于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且是万事万物运行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而德则是万物遵循道所能获得的禀。换句话说,道是在承载一切,而德则在昭示道的一切。例如,地球自转以及绕太阳公转是“道”,而昼夜交替和气温变化是“德”;万事万物的存在是“道”,而它们具有的颜色、声音、味道等状是“德”;各种科学规律是“道”,而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把握和应用是“德”。 仁、义、礼这三者,是儒家所提倡的社会伦理准则,经孔子、孟子等大儒的引申和扩充,被赋予了很多内涵,到汉代被董仲舒发展为 “ 仁、义、礼、智、信”五常,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容更改的人伦大纲。当然,由于后来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和利用,它们渐渐背离了原来的含义,成了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桎梏,这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黄石公把道、德、仁、义、礼放在一起,可能是受了老子的启发。老子说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越来越远,于是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化世人,当道德教化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呼吁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只能用法规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很显然,老子提倡回归自然,对仁、义、礼这一套是很不屑的。但是黄石公显然是折中调和了儒道两家的观点,把五者摆在一起,并发展出它们之间的一而五、五而一的关系,像一只手,伸开来是五个指头,握起来是一个拳头一样。 这五者中,道是本体层面的,德是修养层面的,仁、义、礼是日常规范层面的。一个的人格形象,应该是既领悟了天道与人道的根本,又能够自如地运用仁、义、礼的原则来为人处世,这样的人,无疑是人群的焦点、众人的典范。在今天,如果一个人知识渊博、通达事理、热心助人、对朋友讲义气、对身边的人谦和有礼,而且这一切又都出自于内心的热诚,那么他处处受到人们的欢迎便是很自然的事,做事情往往也能够事倍, 这是所谓的人格魅力。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蹈”在这里是顿足、走路的意思,“人之所蹈”即人走路遵循的途径。小到人的语默动静,大到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莫不是“道”在其中发挥作用,这是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句话揭示的内容。 老子曰:“ 道可道,道。”能够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质意义上的道。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说明了道无所不在而又难以说清的状态。用今天的 “自然规律”一词,似乎很难概括道的精深微妙的含义,因为道还具有本体意义,即一切源出于道,而道又寄寓在一切之中。更地说,道寄寓在万事万物的变化当中,有变化,才能体现出道。若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分,那么可知天道体现在阴阳寒暑、风霜雨露、四时变化当中,地道体现在山川变迁、木荣枯、潮涨潮落当中,人道体现在成败得失、升沉荣辱、团圆离别当中。凡是合于道的,都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气候合适,木会繁荣生长;心情愉悦,有利于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做事情会更加顺利。而不合于道的,往往会向有害的方向发展,比如旱涝灾害会导致作物减产,过分的污染会导致生态失衡,矛盾积累可能引发战争等,所以,做任何事,都要顺道而行,而不能逆道而动。 于走“顺道”,要靠我们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对各种利弊的权衡。比如大禹治水,提出来“堵不如疏”的观点,采用疏浚河道的方式,将汹涌的洪水引到了海里,从而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试想大禹如果拦坝筑堤,那结果不光是劳而,还可能让洪水更加肆虐。于“揠苗助长”,则是典型的逆道而行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是急于求成,过早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培训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无形中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待孩子,应顺着他们的天进行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童年的快乐,自觉地激发起好奇心,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发掘他们自身的兴趣和天赋。而如果违逆孩子的天,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过早地对他们的智力进行开发,逼迫他们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只可能产生两个后果:要么激起小孩的逆反心理,要么扼杀小孩的天赋与童趣。这都是家长不愿看到的情况。道无往而不在,细心的人会从万事万物当中悟道。而对道领悟得越多,我们的人生之路会越加宽广。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木得之,以为昆虫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是地之德也。讲明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正心修身,忠,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在古文中,德与“得”是相通的,其含义并不单单是今天所说的道德、品德,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在粗浅的层面上,可以把“德”理解为万物践行“道”而获得的特质,如水获得的柔软、灵动、清澈、润泽,火获得的炽热、升腾、迅烈、阳刚,土地获得的博大、厚实、承载、繁育,等等;对于人而言,德则是人践行“道”所获得的聪明智慧的特质、会使用工具的能力等。大道无形,我们只能通过“德”来把握它,而“德”也成为人和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表征。 当然,“德”不是天生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界的木虫鱼鸟兽成它们的 “德”,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万物“德”的成,离不开它们内在的欲求:仙人掌、胡杨、沙棘这些沙漠中的植物,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抗旱的能力;长颈鹿由于早期生活在稀树原地带,为了吃到树上层新鲜的叶子,久而久之有了长长的脖子;蛇是冷血动物,为了度过漫漫寒冬,减少新陈代谢,所以必须冬眠;变色龙为了应对天敌,麻痹猎物,便进化出了身体颜色随环境改变的本事;弱小的蚂蚁为了生存,往往是大群体抱团,而且群体内部还有明确的分工。如果它们不能获得这些技能,会被自然界所淘汰。 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内在的欲求显然要比一般的动植物复杂得多。人类不光要生存,还要发展,不光有衣食温饱的需求,还有被称为理想和梦想的东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给个人实现自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使更多的人能够各展其才、各尽其用、各得其所。比如爱好书画的人,能够有机会参加各种书画展览;喜欢唱歌的人,可以站上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写代码搞编程的IT精英,可以在网络科技公司找到一席之地;有志创业的人,能够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所愿,但机会的增加作为社会之“德”进步的一种体现,可使每个人的获得多一些。负责任的或者是社会机构,应该于为大众创造这些机会。于社会中的个体,也有责任提升道德修养,讲究公德,多奉献爱心,多储备知识技能,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等,这不仅有助于自身“德”的提升,也可增进社会之“德”,是个人与社会的良互动。 另外,针对人当中的一些弱点,如果善加利用,也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现在很多网络营销,其实利用了人的弱点,比如利用贪心,推出团购、点购、、优惠券等,吸引人们购买未来可能比较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利用虚荣,推出会员等级服务、身份标识、游戏排名、位置签到等,在满足人们攀比心理的同时也刺激了经济效益;利用懒惰,推出一键购物、上门快递、干洗、送餐等服务,并崇尚网页、产品设计的简洁化等。这些行为,其实达到了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效果,对于双方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德”。不过,任何行为都要适度,并把握好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关系,以防物极必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