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危机:亚文化圈层的心理画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流量危机:亚文化圈层的心理画像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9.36 6.3折 7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沁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645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4173622

上书时间2024-06-1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沁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系讲师,担任多本SCI/SS-CICSSCI期刊及国际会议的匿名审稿人。专业研究领域为人际传播、健康传播、媒介效果等,近五年发表了十余篇中英文期刊论文,现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及其他横向课题数项。主要讲授课程为《媒介与社会》《广告效果定量研究》《会展管理》等。



目录

部分 “乌合之众”的演化论

章 傲慢与偏见:污名化的时代

节 矛盾来源

第二节 走向和解

第二章 乌托邦中的追光者:粉丝话语权的提升

节 古典朦胧期

第二节 岁月留声

第三节 音画传情

第四节 港台风云

第五节 选秀时代

第三章 东亚偶像产业:从仰望到养成

节 偶像还是爱豆?

第二节 日本偶像产业

第三节 韩国偶像产业

第四章 中国偶像产业:模仿还是 

节 轨迹

第二节 困局

第三节 成长

第五章 粉丝的进化之路:个人到群体

节 名人、权力、崇拜与认同

第二节 粉丝的心路

第二部分 消费馅饼中的粉丝经济

第六章 文化消费的粉丝:流量变现的推动者

节 文化的消费

第二节 粉丝的消费

第七章 为爱出征的粉丝: 的消费者

节 需求的消费

第二节 粉丝的商品清单

第八章 为爱出征的粉丝:粉丝应援手册

节 线下应援

第二节 应援

第三节 公益应援

第九章 进击的粉丝群体:逐渐消失的边界感

节 粉丝组织的养成

第二节 消失的边界感

第三节 乱象丛生

第十章 为爱产出的粉丝:二次创作的生产者

节 产消者的故事

第二节 为爱发电的名人粉丝

第三节 粉丝产出的类型

参考文献

附录 清朗行动(2021)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傲慢与偏见:污名化的时代

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他的民族志研究’《文本盗猎者一一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Culture)中总结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美国坊间对电视粉丝的偏见。当时的电视粉丝被认为是在情感和智力上都不成熟的群体,他们沉浸在电视虚构的世界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执着于无意义的细节,并赋予这些低价值的文化产品以不恰当的重要意义,还会无脑购买一切与电视剧或其中演员有关的产品。这些带有偏见的认知虽是针对当时美剧《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影视作品’播出期间的狂热电视粉丝提出,却渐渐上升至整个粉丝群体,直到今日仍与他们形影不离,甚至有愈加刻板化的趋势。

在公众眼中,一些粉丝是心智不成熟且被洗脑的,是心理不正常且常有偏激反应的,也是情感不理智且不切实际的,他们僭越道德底线,狂热又失智。当粉丝独自一人的时候是着魔的“独狼”,当他们聚集成群时就是歇斯底里的“乌合之众”。公众对粉丝群体的批判并非完全出于他们的臆想和傲慢。想想那些演唱会现场疯狂应援的观众、球场外扭打成团的主客场球迷、漫展中身着奇装异服的二次元爱好者,以及为了购买偶像周边产品而千金散尽的“氪金”狂魔、在机场追击围堵明星并造成公共设施损坏的,或是跟踪尾随甚至潜人偶像住宅的“私生饭”......传统认知塑造下的不成熟、不理性、不切实际的粉丝形象与现实世界的故事不谋而合,似乎为公众的偏见提供了有力证据。

不过,同样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不论是“独狼”还是“乌合之众”,我们首先应当视粉丝为独立的客体,他们也拥有正常的生活,作为粉丝的体验只是他们常态生活中的一部分。站在演唱会现场的他们是为歌手呐喊的狂热歌迷,而散场之后他们就又回到了各自普通的日常生活,可能是懂事孝顺的子女、刻苦优秀的学生,或勤劳努力的打工人,各种身份之间并不矛盾。为避免深陷群体性偏见,粉丝们自然想要为自己正名,控诉不公的待遇。他们认为公众的偏见是缘于不理解只要开诚布公地沟通就能消除误解。于是,他们心急火燎地向公众展示自己作为正常人的生活片段、宜宣传自己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反复描述自己在追星过程中的收获,以证明自己所做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从受害者的立场出发,试图向公众科普粉圈知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一些粉丝则公开与公众口中的非理性粉丝划清界限,以证明自己的理性。可惜,这样的沟通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公众或许不再与个人粉丝纠缠,却依然无法接受作为群体的粉圈。

大众与粉丝间如此根深蒂固的矛盾究竞从何而来?让我们尝试回顾过往,着重从词源学、社会价值导向以及行为结果的角度展示粉丝群体与公众之间种种偏见的来源。



精彩内容

本书为媒介与大众文化科普丛书之一。书稿从动态视角来构建流量时代的新型粉丝经济框架。从亚文化传播、媒介权力、传播与满足等多个角度出发,解读流量文化的心理机制和消费模式,对其做系统性的梳理与探讨,并通过生动案例分析来解读流量时代的具体表达方式。书稿力图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读者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宽视野。同时,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做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读者学会以传播学的视角辩证地思考周遭发生的事物,进而萌生出对传播行业的兴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