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色生香的民俗:民俗演变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色生香的民俗:民俗演变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着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58 5.2折 30 全新

库存19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长春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74498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8311233

上书时间2024-06-1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民俗来自生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是对民生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关怀。它的内容广泛,思想纯朴。陈长春编著的《活色生香的民俗/祖先的生活青少年文化寻根之旅》本着最朴素的态度,把从远古时期开始的民风习气进行了树立,并撷取有深意的历史片段,进行展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了古人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处事态度等。

商品简介

 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此书,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作者简介
陈长春 :老北京人,民俗研究员、摄影记者。涉猎广泛,腹笥颇宽,尤嗜历史、人文、传统民俗。先后有田野调查之作《被淡忘的寒食节》《解析历目前真实的苏三》《解惑赵氏孤儿》《福建土楼亲考》《上巳节的前世与今生》《十二生肖新考》《古代女子妆饰今谈系列》《老北京的掌故系列》等。现从事口述民俗史的整理与策划。

目录
媒体评论
时光倒流到1000年前,一群宋朝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猪羊的膀胱。他们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尿脬中,放了些肉脂碎末,然后,小心地置于蚁穴旁。一时,成群结队的蚂蚁都跑了过来,钻进了尿脬,密密麻麻,层层重重。这群宋朝人很满意,开心地把尿脬拿走了,妥善放好,然后,去大街上卖蚂蚁。为什么要贩卖蚂蚁呢?谁会购买蚂蚁呢?原来,时人栽植了许多柑橘,但柑橘甜蜜,易受虫害,有人偶然间发现,蚂蚁可以消除这种虫害,于是,便做起了蚂蚁买卖,促生了一种新职业。而用蚂蚁除虫害的这个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的方法之一。
这个小小的故事,这个妙趣横生的社会小景,作为民俗的一朵小花苞,亲切,可爱,撩人心弦。


时光倒流到1000年前,一群宋朝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猪羊的膀胱。他们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尿脬中,放了些肉脂碎末,然后,小心地置于蚁穴旁。一时,成群结队的蚂蚁都跑了过来,钻进了尿脬,密密麻麻,层层重重。这群宋朝人很满意,开心地把尿脬拿走了,妥善放好,然后,去大街上卖蚂蚁。为什么要贩卖蚂蚁呢?谁会购买蚂蚁呢?原来,时人栽植了许多柑橘,但柑橘甜蜜,易受虫害,有人偶然间发现,蚂蚁可以消除这种虫害,于是,便做起了蚂蚁买卖,促生了一种新职业。而用蚂蚁除虫害的这个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的方法之一。

这个小小的故事,这个妙趣横生的社会小景,作为民俗的一朵小花苞,亲切,可爱,撩人心弦。

民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逶迤了几万年,沧桑了几万年,从人类告别低级动物时,就出现了。

如果民俗可以烧化的话,那么,它将得出3颗舍利:人、事、思维。

这三者,构成了民俗之核;进而,又构成了社会生活。

民俗现象繁密、细小,无所不在。它弥漫在社会生活的犄角旮旯,见缝插针,密不透风。它用各种婚俗葬俗、生产生活、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把人类历史夯得结结实实,严丝合缝。

民俗,犹如一座殿堂,里面有许多房子;房子里有许多人;许多人忙碌许多事;许多事牵涉许多事务;许多事务衍生许多关系。这些关系,有串联的,有并联的,若链若网,有链有网,错综复杂,深邃丰富。若想探访,可直接,亦可间接。

然而,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探访民俗的人,大多只走到了门口,便以为已经深入了内庭。实际上,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民俗来自社会,若无社会这层土壤,民俗难以生长。所以,从萌芽时,从*初的源头上,民俗就注定了是一种广阔的孕育,一种深厚的孕育。

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人是理性加感性的动物,人的许多行为都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都只是感情直接作用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一些民俗现象是复杂的、细腻的、不可复制的;因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此书,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内容摘要
婚俗不俗
间谍是一种很古老的隐秘职业,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女间谍,是夏朝的女艾。
女艾接到命令,要去寻找并暗杀一个叫浇的政敌。浇,非常不简单,力大无比,武力高强,神出鬼没。
女艾进行了详细的侦查,最终得知,浇住在女岐家里。女艾又经过打探,找到了女岐的家。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女艾潜入女岐的内室,看到榻上有人躺卧。她二话不说,猛地刺出一刀,然后迅速离去。
然而,女艾却错杀了人——躺在榻上的人,不是浇,而是女岐。浇当晚外出,没在女歧家留宿。
无辜的女岐,在睡梦中被杀死了。而她,也并不是浇的妻子。
女岐原本是浇的嫂子,她嫁给了浇的兄长,但浇的兄长短命,不久病死了。浇觊觎女岐美色,以请求女歧缝衣为名,接触女歧,然后与女歧同住。
浇与女歧的这种婚姻模式,叫“报”。报,是指弟弟可以娶寡嫂、侄子可以娶寡婶,为法制所允许。
此外,父亲死后,儿子也可以娶庶母。这称为“柔”,也被允许。
古时候,还有抢婚的习俗,一直沿袭到商朝。
有一天,有一群人,骑着高头大马,四处转悠,好像在找什么人,又像一群劫匪。其实,他们是来抢婚的。但是,女子家不同意,因为巫师占卜说,女子要在10年后出嫁才吉利。男方等不及,便过来抢婚。
抢婚的人,为了快点儿抢走女子,一点儿也不儒雅,而是扮成鬼怪野兽的模样,史书记载他们,“载鬼一车”,形容他们十分恐怖。女子吓得魂飞魄散,匆忙中,躲进了树林里。
在茂密的树林里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谈何容易。抢婚的人找了半天,人影不见,顿时失去信心了。他们躺在地上,说这么难找,要不回去吧。随行的一个巫师占了一卦,卦象显示吉兆。巫师便说,天下着小毛毛雨,是个抢婚的好天气。
抢婚的人一听,又精神抖擞,投入到寻找女子的热潮中。他们在荆棘里趟来趟去,最终发现了女子,强行把女子抓到马上,快活地带走了。
女子血泪涟涟,痛哭不已,但无济于事。
在周朝,允许一夫多妻制,一些男子都有三妻四妾。这是男权的表现。
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在娶另外一个诸侯国的女子时,还可以同时得到“媵妾”。也就是说,还可以得到这个女子的妹妹或者侄女,有点儿像“赠品”的意思。
媵妾与嫡妻相比,地位低下。
魏武子是春秋时的一个大夫,他在临死前,留下遗嘱,要他的媵妾陪葬。这个媵妾还很年轻,性情也好,规规矩矩,闻言痛哭。魏武子的儿子非常明理,他没有执行命令让这个媵妾殉葬,使这个无辜的媵妾得免一死。
门当户对在周朝并不盛行,贵族与平民的通婚,比比皆是。
聘婚时,要经过几个严格的过程。
男方要捕捉大雁,带着活蹦乱跳的大雁,前去提亲,这叫“纳采”。大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它定期迁徙,是顺应阴阳,往来有信;另外,能捕捉大雁的男子,一般都很英勇。
之后,媒人要询问女子姓名,了解女子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这叫“问名”。
之后,男方还要再次捕捉大雁,拎着去女子家,等待佳音,这叫“纳吉”。
商定完婚日期,这叫“纳征”。
一般来说,古人都把仲春当成良辰吉日,这叫“请期”。
迎娶之日,黄昏时,男子要亲自前往女子家,为女子系佩巾,以示女子出嫁后,要做家务,这叫“亲迎”。
这6个步骤,就是“六礼”,代表了古代的仪式婚。
迎娶后,男子与女子合饮合欢酒。酒杯是两个瓢,即一分为二的瓠,表明二人从此合二为一,也叫合卺杯。这就是“交杯酒”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流行自由恋爱,并不保守、落后。
扩展阅读
宋朝的面食技术了得,有汤饼(面条、面片儿等)、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炒鸡面、大熬面、大片铺羊面、炒鳝面、卷鱼面、笋泼面、笋辣面、血脏面等。

鬼的秘密

楚国在立国前,穷得要命。楚人祖先衣衫褴褛,破破烂烂,在深山野水中挣扎生存。他们朴实、诚恳,尽管艰难,每年都要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去周朝都城,推着小破柴车,向周天子进贡。
他们的都城丹阳,就是一个小村落,随随便便地树杈荆棘围着。周天子体会他们的不易,非常怜恤,大力扶持他们。
经过几代的经营,楚国富足了。楚人再也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了。
楚国不进贡苞茅,意味着不再尊重周天子。周天子大怒,3次亲自率兵攻打楚国。最后一次路过汉水,当地楚人架桥时,偷偷做了手脚,等天子刚刚走到桥中间,桥就塌陷了。周天子掉入水里淹死了。
这是一起重大事件,由苞茅引起。那么,苞茅是什么呢?
苞茅,是一种植物,周天子用它来祭祀神;这种植物,还被看成是鬼神的垫子。所以,非常重要,甚至惊动了天子出兵。
古人敬畏鬼神,是因为不了解世界,便把许多奇异现象都视为鬼神的操控。
他们认为,神是尊贵的,神做的坏事少;鬼是龌龊的,总做坏事,总制造瘟疫,给人带来各种伤害;精怪,位于神和鬼之间,比神鬼的能力小,但比鬼灵活、善良。
在他们心中,鬼跟人差不多。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给鬼神设置了环境、模样。
小孩死后,若不埋掉,就会变成鬼。小鬼不穿衣服,晃悠入屋内,索要衣服穿。
还有的鬼,会发出声音,说“给我吃的东西”,这是饿死的人化生的。
还有的鬼,进到房子里,再不出来。这是索要住处的鬼。
还有的鬼,跟着人到处游荡。这是想做朋友的鬼。
战国人把一种鬼,叫做“履”。有脏水的地方,就会有履。
还有一种鬼,叫做“雷霆”。家里经常不打扫的角落,布满灰尘的地方,就会有雷霆。
还有一种鬼,叫做“鲑姜”。土堆的东北角,下面就有鲑姜。这种鬼,模样似个小孩,穿黑衣服,戴红头巾,拿剑和戟。
还有一种鬼,在水里隐身,皮肤赤黑,耳朵极大。
还有一种鬼,夜晚总来敲门,总是唱歌。歌声极其难听,可是,这种鬼很爱表演,唱起来没完。
还有一种鬼,是群鬼中的“强盗”,特别爱抢马羊。
如果有人做错了什么事,就会得到报应,鬼怪会冒出来捣乱,甚至索命。
不过,春秋战国时,也有很多唯物论者,他们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更看重人的作用。
白起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相信鬼神,只相信自己。白起有战神之称,他在战役中战无不胜,歼灭了韩魏联军24万人、楚军35万人、赵军60万人,总数有165万之众。他说,自己是按照兵法取胜,根本就没有鬼神相助。
尽管如此,相信鬼神的人,仍占多数。
郑国攻打许国时,郑臣子心怀不轨。此前,他和颍考叔因为争夺车辆,结下了仇隙,他想趁机报复。于是,在攻城时,当颍考叔攻占了城池后,郑臣子在城下,趁乱射出暗箭,射杀了颍考叔。
由于战场乱糟糟的,谁也不知道是郑臣子干的,将士们发现后,气得半死。
郑国国君为了平息众怒,便进行了诅咒。但他也不知道是谁暗箭伤人,所以,在诅咒时,言辞也不明确。他只是做做样子,告慰一下愤怒的将士们。
诅咒过后,气氛平静了。因为将士们觉得,那个射箭的人会被鬼缠身、骚扰,得到报应。
晋国大夫荀偃,也相信鬼神。
他有个志向,即吞并齐国。他在讨伐齐国时,经过黄河。为表示决心,他把系着朱丝的玉沉入黄河中,发下毒誓,如果不能攻下齐国,就由鬼神制裁。
他并没有攻下齐国,他患了重病。临终前,他的眼睛不能闭上,嘴也张开。他的部下知道,他还惦记讨伐齐国的事,便发誓说:“请瞑目吧,我会督促完成你的愿望。”
这位部下说完,用手去合拢荀偃的眼睛,但仍合不上。
部下想了想,又发誓说:“我一定誓死讨伐齐国,否则就让我像黄河水一样有去无回。”
发完毒誓后,荀偃的眼睛闭上了。
荀偃和多数人一样,相信部下若违背毒誓,就会被鬼神影响,所以,他放心地去了。
汉朝时,吕后掌权。她仇恨戚夫人,便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其眼睛,烧掉其耳朵,将其毒哑,置于厕所。她还把戚夫人的儿子用毒酒杀死了。世人都说她歹毒,暗地议论。
有一次,吕后从霸上经过。路上,她突然看到一个东西,模样很像狗,仔细一看,又蓦地不见了。
她有些恐惧,令人算卦。卦象说,是戚夫人之子的化身,要找吕后报仇。
吕后闻言,大惊变色,吓得不堪。
可见,鬼神之说,还是深入人心的。
鬼神并不存在,但它影响了古人几千年,是民俗史中特殊的现象。
扩展阅读
除夕送神的风俗,在唐朝就有了。每至年夜,和尚、道士都会被请来诵经,并摆好水果送神;要把酒糟抹在灶门上——“醉司命”,在灶里点一盏灯——“照虚耗”。

主编推荐

 有一样东西,比人的心思,更难琢磨;比激素的分泌,更难分析;比稀有的语种,更难叙述。 

 这是因为,它的成分多如汗毛,深似瀚海;它还没有固定的形状,甚至没有影子。它分秒不停地运动着,荡漾着,弥漫着,无所不在地渗透着。 

 它仿佛水,仿佛空气,无所不至。只是,若想用语言描述它,用语言捕捉它,则不啻于要把水点燃,要把空气抓在手里。 

 它就在我们身边,很具体;但我们却时刻要寻找它,它又很模糊。 

 它是什么呢?它就是传统文化。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是人类“分娩”的;传统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因为它也是历史“分娩”的。 

 这使传统文化有了丰富的底蕴,它几乎囊括了世界,概括了世界。它复杂,多端,有各式脸谱,诸如服饰、交通、军事、科学、民俗、体育、音乐、园林、哲学、遗迹等。 

 它很包容:在人类的成长中,它慷慨地提供了物质资助。 

 它很细腻:在心灵的荒野上,它体己地给予了精神支持。 

 它于我们,有哺育之恩。它成就了我们的身体、意识形态、知识、信仰、法律、道德、涵养、风俗等。 

 它的倒影,或多或少地,映入了几乎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它的脚印,或深或浅地,踏入了几乎每一个或古老或时尚的自然科学领域。 

 传统文化的正脸,是经史文化。在古代,它享有**,**规范性。因此,它的影响,极为深远。走过历史,在被称为“今天”的小站上,它暂且停靠,悄悄地、有力地影响着我们。 

 有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所穿的服饰,何以如此?不明白音乐为何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明白科学的真面目是什么,不明白道路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文物非要收藏在博物馆里,园林有什么用,战争有什么价值?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多的不明白,为什么总是疑窦丛丛。原因就是,我们疏离了传统文化。我们冷淡了它,漠视了它,遗忘了它。 

 当我们遗忘了哺育自身的母体时,我们便迷失了。 

 从上古到殷商,若传统文化的胚胎时代;从东周到秦朝,若传统文化的童年;从汉朝开始,传统文化这个少年,开始成长、成熟;唐宋以后,传统文化俨然壮年了。 

 如果我们重新凝视它,进入它,探索它,思量它,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明白,就会寻找到自我了。 

 

 

 
 

精彩内容

 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此书,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媒体评论
时光倒流到1000年前,一群宋朝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猪羊的膀胱。他们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尿脬中,放了些肉脂碎末,然后,小心地置于蚁穴旁。一时,成群结队的蚂蚁都跑了过来,钻进了尿脬,密密麻麻,层层重重。这群宋朝人很满意,开心地把尿脬拿走了,妥善放好,然后,去大街上卖蚂蚁。为什么要贩卖蚂蚁呢?谁会购买蚂蚁呢?原来,时人栽植了许多柑橘,但柑橘甜蜜,易受虫害,有人偶然间发现,蚂蚁可以消除这种虫害,于是,便做起了蚂蚁买卖,促生了一种新职业。而用蚂蚁除虫害的这个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方法之一。
这个小小的故事,这个妙趣横生的社会小景,作为民俗史上的一朵小花苞,亲切,可爱,撩人心弦。
民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逶迤了几万年,沧桑了几万年,从人类告别低级动物时,就出现了。
如果民俗可以烧化的话,那么,它将得出3颗舍利:人、事、思维。
这三者,构成了民俗之核;进而,又构成了社会生活。
民俗现象繁密、细小,无所不在。它弥漫在社会生活的犄角旮旯,见缝插针,密不透风。它用各种婚俗葬俗、生产生活、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把人类历史夯得结结实实,严丝合缝。
民俗,犹如一座殿堂,里面有许多房子;房子里有许多人;许多人忙碌许多事;许多事牵涉许多事务;许多事务衍生许多关系。这些关系,有串联的,有并联的,若链若网,有链有网,错综复杂,深邃丰富。若想探访,可直接,亦可间接。
然而,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探访民俗的人,大多只走到了门口,便以为已经深入了内庭。实际上,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民俗来自社会,若无社会这层土壤,民俗难以生长。所以,从萌芽时,从最初的源头上,民俗就注定了是一种广阔的孕育,一种深厚的孕育。
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人是理性加感性的动物,人的许多行为都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都只是感情直接作用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一些民俗现象是复杂的、细腻的、不可复制的;因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此书,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 活色生香的民俗:民俗演变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