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引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引导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0.66 5.2折 39.8 全新

库存2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8076949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10079001

上书时间2024-06-1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被誉为个体心理滨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著作:《超越与自卑》等。

目录
第01章认识你的孩子,关注并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02章关重要  001 教育问题是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  002 所有的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004 被溺爱的儿童,始终觉得自己是中心  009 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012 任何儿童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016 自卑感和优越感要维持基本平衡  020  第02章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025 什么是自卑情结  026 自卑情结与儿童不良行为  029 自卑对儿童成长也有积极作用  032 言语羞辱和贬斥只会使儿童更加怯懦  036 帮助儿童弥补缺陷,直面问题  038 当儿童过度自卑或过度追求卓越时有什么表现  042  第03章 解读儿童行为,人格发展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047 解读儿童的任何行为都要考虑其整体人格  048 儿童的行为模式是由其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的  051 儿童对情境的认识并不基于客观事实  054 问题儿童的引导需要考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057 目标改变,才能带来行动的改变  060  第04章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帮助儿童实现积极超越  065 社会情感是个体对优越感的有益追求  066 如何判断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  069 儿童口吃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072 懒惰是想获得他人关注  076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和逻辑能力  080  第05章 儿童思维和行为偏差,是儿童追求卓越的一种方式  085 儿童性格与其对经历的理解关系密切  086 新环境的出现能帮助我们了解儿童的性格  090 新环境对于孩子的应对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093 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  097 特殊的家庭角色:养子女、继子女和私生子女  101  第06章 家庭的影响,别让家庭教育的失误影响儿童成长  105 家庭中母亲的角色解读  106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109 家庭中父亲的角色解读  113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  116 体罚真的对孩子有效吗  119 出生顺序对儿童的人格塑造很关键  124  第07章 学校的影响,学校是弥补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  133 学校是弥补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  134 一定要重视儿童入学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138 合格的教育者要如何引导孩子  140 智力测验无法衡量儿童的未来  143 关注儿童在班级内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147 教师要了解不同儿童的性格类型  150 留级、跳级、慢班和男女同校的教育问题  153  第08章 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外界环境也在直接或者间接塑造孩子  159 经济条件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160 小心疾病对儿童留下心理创伤  162 任何人都不能干涉父母的教育方式  165 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书籍和玩具  168  第09章 解读青春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和性教育  173 告诉孩子什么是青春期  174 青春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177 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问题  180 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被认同和赞赏  184 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正确面对人生挑战  188  第10章 关注儿童犯罪及预防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93 罪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194 关于犯罪的几种错误解读  197 犯罪来自不懂得正确与人合作  202 艰难环境和压力影响罪犯的合作能力  205 成长中的问题,父母要与孩子共同面对  208  参考文献  213

内容摘要
教育问题是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在儿童教育中要赞美和鼓励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事实上,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指出的“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在《自卑与超越》中,他把教育问题归结为两个

方面:

一方面,所有儿童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欠缺感,无

论他们属于被溺爱,被严格管教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类型,自卑感都存在,而他们追求优越感,也是因为自卑。然而,在追求

优越感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屡屡受阻,或者因为身体缺陷而承受的压力达到他们无法承受的地步时,自卑感也就产生了。此

时的自卑感已经达到了一种过度的地步,它会促使他们追求那

些能轻易获得的补偿,以及表面上的心理满足,而且,过度的自卑感放大了困难,让他们没有勇气克服。

另一方面,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因为孩子在学校首先会与他人接触,接触中遭遇失败会让他们回避有益的途径和任务,选择违反社会规范的个人小径,所以问题儿童在学校的失败其实是其心理的失败。

孩子在学校,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培养逻辑能力,社会情感都起到了无法代替的作用。社会情感给予我们每个人安全

感,而且这种安全感,是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对我们的生活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与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和真理上获得信任

感不同,但却是信任感最明显的构成。

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学校时,无法顺利地与他人一起完成

某个任务,这就能看出他们缺乏社会情感和信任。另外,如数

学或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能明显感觉他们缺乏安全感。个体

在幼年接收到的关于情感、道德、伦理等观念,通常都不是全面的,而那些远离世俗、远离社会群体的人,其关于人类伦理

的观点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为此,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教育问题总结起来就

是: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

不难看到,我们总在讨论的“问题儿童”也是由于自卑感

激发的追求优越感的另类表现。一部分孩子如果在学业上无法得到认可,为了支配他人,用自己的能量控制周围,他们会变得顽皮捣蛋,企图获得关注,显示自己敢于挑战学校制度的优越感,并为此自鸣得意。但一些儿童在后期的引导中,不良表现可能会逐渐消减。

另一类孩子沉默寡言,对知识、纪律和批评无动于衷。这

......



精彩内容
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会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成人是否能了解孩子需求、是否能把握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能否给出孩子恰如其分的引导,决定了孩子能否顺利、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书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方法,从儿童人格具有整体性的角度,帮助我们剖析孩子的性格、行为特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心理学建议,希望能对父母和孩子都有所帮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