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62 5.9折 18 全新

库存10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恒寿著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30004173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元

货号9736407

上书时间2024-06-1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恒寿(1902年-1991年),历史学家,山西阳泉郊区官沟村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研究院。日本侵华期间,他宁愿在家赋闲,决不与日伪共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执教于中央美院、文法学院、辅仁大学,任副教授。1952年起在河北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历史系名誉主任等职,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目录
一、庄周的生平及其社会政治态度001

 二、天道观中的泛神论观点015

 三、知识论中的相对主义和直觉主义024

 四、人生理想和道德观点034

 五、阶级意识及其影响和评价042

内容摘要
     一、庄周的生平及其社会政治态度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庄周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人物。 《史记》本传说:庄周是宋之蒙(今河南商丘县)人,和齐宣王、梁惠王同时。据近代学者考证,他约生于前370—前290年这一段时期内。他一度做过管漆园的小吏,曾穿着补缀的衣服、捆麻绳的草鞋见过魏王;曾向管理河渠的官吏(监河侯)家借过米,经常以钓鱼、打草鞋为生,过着“困穷织屦,槁项黄馘”(项枯面黄)的生活。 他的学识渊博,思想高超,“于学无所不闽”,而决不向当权的统治者干进屈服[王公大人不能器(器使)之],只有少数弟子,从他受业讲学,“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传说楚威王听到他的名声后,曾派了两个使者,带了重礼,请他到楚国为相。他正在濮水上钓鱼,“持竿不顾”,笑着对二人说: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而为留骨而贵乎?宁 其生而曳(援)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为了自由的生活,他“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庄周生时,正是齐国的稷下学官收容了许多“不治而议论”的游士之际,但他却不羡慕这些“赐列第为上大夫’’的生活,和当时多数学者都无交往。只有曾为魏相的同国人惠施,和他来往较多。现存的《庄子》书中,记有许多两人的辩论和轶事。 曾有一个故事说:惠子相梁时,有人告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于是往见惠子说了一个故事: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凤凰之类),子知之乎?夫鹓□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鸱]仰而视之,曰:嚇!(怒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秋水》) 这个故事,可能是庄周弟子们根据他平常的言论作风,用惠施为靶子编出来的。但故事中表现的思想,却很好典型地反映了庄子的真实人格。 另一故事说:宋国有个曹商,为宋王使秦,得车数乘,秦王又增赏到百乘车,曹商回宋后,对庄子显示骄傲得意之情。庄子对他说: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脓疮)者,得车一乘;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列御寇》) 这一故事,对那些卑鄙的追求利禄之徒,是一个尖刻的讽刺,严厉的鞭挞。 但庄周才学的很高表现,不在于对这些卑鄙者的讽刺,而在于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批评和对宇宙、人生的高远想像。 《则阳》篇里有两个故事是阐明这些理想的,他说:老聃的弟子相矩到齐国后,看见了一个被弃市的罪人,他把礼服脱下来,盖在弃尸身上,向天号哭说:“你呀!你呀!天下有大灾难。你先遇上了,莫非是为了盗窃呢?莫非是为了杀人呢?”接着说: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失德犯法),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把统治者的意志法律隐藏起来,而以不识者为愚),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得不伪?夫民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这段批评,深刻地分析了产生盗窃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苛重,诛求严酷,而不能归罪于财力不足的人民,并指出了古来理想的君主,认为正确和正义的东西在人民方面,错误和邪枉的东西,在自己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民主”思想中很很好的理论。这一理论比晚出的《马蹄》《胠箧》等篇中“绝圣弃知”“非毁仁义”的言论,具体而深刻得多。说明庄周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感受得很敏锐,观察得很深刻,所以批评也是很中肯、很激烈的。 不过庄周没有从这一深刻认识出发,向评论政治、改造社会方面前进,而是怀着高远的理想,以超越的姿态,在哲学的沉思、文学的创作中,寻求发展。 另一故事说:魏国的国君魏莹(梁惠王)和齐国的国君田牟(田桓公午)订了盟约,后来田侯背了约,“魏莹怒,将使人刺之”。于是朝臣策士们,有的主张带兵伐齐,有的主张维持和平,有的认为“善言伐人”和“善言勿伐’’者都是乱人;建议者很多,都不能改变魏莹的主意。后来惠施推荐了一位叫戴晋人的去见魏莹,戴晋人见魏王说: “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追击败北的敌人),甸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想象、省察)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省察)通达之国(人迹所至),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通过梳理史料, 融合个人研究心得, 用不多的篇幅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及思想, 论述绵密严谨, 文笔凝练, 行文晓畅, 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十分适合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