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白话解
  • 《脾胃论》白话解
  • 《脾胃论》白话解
  • 《脾胃论》白话解
  • 《脾胃论》白话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脾胃论》白话解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2.34 6.4折 3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传浩著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96085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9614321

上书时间2024-05-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读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世居河北真定,家世富豪。少攻儒业,不与纨绔为伍。20岁时,因母病逝,遂立志习医,求学于易水张元素(洁古老人),不五年而尽得其传。因生活于金元之际,战火频仍,李氏成年后多奔波避乱于河北、山东、河南一代,晚年64岁时,时局稳定,遂返回河北真定,于老迈多病之际,著书授徒,整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阐发脾胃理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必不可缺之一环。
一、李氏主要学术思想
1.五运六气的医学背景
李氏《脾胃论》,与其师易水张元素、河间刘完素的学术有继承关系,也与当时五运六气盛行的医学背景密不可分。宋代政府府编著的 《圣济总录》 ,在前两卷绘制了六十年运气图,以指导医生诊病处方,对医界影响极大。刘完素、张元素将五运六气用于脏腑辨证,以五运六气释病机,以五运、 六气定病证方药,其言论多干支甲子、生克胜复,与今日之中医多有不同。
李氏上承宋代医学,重视五运六气,受刘、张之影响为大。《脾胃论》一书中,广采博引,其引言遍及《素问》运气七篇。言脏腑时多曰“甲胆”、“丙小肠”、“庚大肠”、“壬膀胱”,是以天干之时空代码为脏腑之代名词。言生理则曰“脏气法时”,论病机则云气运衰旺胜复,用药则法象四时升浮降沉,处方则补泻随时,五运六气的色彩极为浓厚。
当代中医乃明清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之余绪,而与金元时期五运六气之医学背景多有不同,因而四大家之书,今从观之多有费解之处。因此,要全面系统理解《脾胃论》,读懂《脾胃论》,要了解古今医学背景、医学理论之差异,明晓五运六气对金元医学之影响。
2. 脏气法时的生理模型及理法方药的具体化
国人认知事物之思维方式,多先立“模型”,从整体把握,即所谓“整体观”。《内经》多以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为系统模型,以此来定义人体五脏的功能,即“藏象学说”。《素问》中“脏气法时论”、“阴阳应象大论”两篇,其天地阴阳升降的思想,“法四时五行而治”,是易水学派诊治用药的理论渊薮,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刘完素《医学启源》、李东垣《医学发明》、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均有阐发。
在《兰室秘藏》中,李氏曾说:“夫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沉,乃从四时,如治病不可逆之。”李氏立足脾胃,在《内经》基础上,创立了以“脾胃水谷代谢”为核心的“四时”升浮降沉运动模型,以此剖析生理、病理,建立诊治、方药体系。
此体系的关键,在于将水谷代谢、营卫生化的过程纳入天地四时的气机升降,而非传统意义上五脏气机的肝升肺降之类。如《脾胃论》云:“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病理下,“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此处的春夏之升浮,秋冬之沉降,是紧扣脾胃代谢水谷而论,多强调脾胃阳气之升浮,重视春夏生长之气。因此,“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动止饮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净,不令损胃之元气,下乘肾肝,及行秋冬殒杀之令,则亦合于天数耳”。
在的四时阴阳升降中,李氏提出了“阳分”、“阴分”的重要概念。“《易》曰“两仪生四象”,即天地(乾坤)之气交。天地气交在人则为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周身,糟粕下行,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因为气机的升降出入,首先要有空间的设定,周易称之为“天地”或“乾坤”。在上在外为天、为阳,即“阳分”,在人体为皮毛、四肢、头面诸窍、六腑;在内、在下为阴,即“阴分”,在人体为血脉、为下焦、为五脏。
饮食入胃后,水谷精微先升浮于阳分,升极而降,再沉降入阴分。李氏引《内经》“清阳为天”、“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以说明水谷之精气走阳分之理。以“浊阴为地”、“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说明浊阴之走向。由于重点是水谷之代谢,故而偏重于清阳之上升而略于论述浊阴之沉降。
在上模型中,李氏创益气升阳举陷与敛聚沉降之法。升阳之方李氏共有十七首,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汤等。敛聚沉降之法,如“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虽无过多论述,然在用方配伍时多有体现,多用白芍、五味、乌梅、麦冬、黄柏、黄芩、黄连等药,配以升阳益气之法,以救治阴火、暑热、湿热上乘、水津不降而肺金亏虚、肾水泛源者,李氏治痿多用此法,为朱丹溪的相火论及滋阴学说奠定了基础。
3. 创立脾胃学说
《脾胃论》的核心乃是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强调脾胃的核心地位。在《内经》《难经》《脉经》及张仲景学《伤寒杂病论》中已有相关的学术思想,李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提炼发挥而有所开创。如《内经》“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氏又于卷末专列一篇“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反复引用经典,以圣人之言论证脾胃的重要性。
 “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荣养气血者也”,“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这是脾胃的生理功能,腐熟水谷,产生气津液、宗气、卫气、营气,而荣养五脏,布散全身。在脾胃水谷代谢中,李氏尤其重视阳气的升浮。
病因上,李氏认为饮食可伤胃气,劳倦而伤脾气,五志过极可助心火而乘脾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一虚, 则水谷之清阳不能生长,六腑无所禀受,精微不能传之于五脏,诸病由生。
又从五行生克角度论述了“脾胃一伤,五乱互作”的几种病理及诊治。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提出“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探讨了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
同时,四肢、九窍之病也从脾胃角度进行了论述,《脾胃论》专列一篇“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以论九窍之病,“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虚则清阳不能滋养九窍而病。
整体而言,李氏不但论述了脾胃本身之病证,如食伤、酒病、饮病等,还从脾胃角度分析了内伤发热、五脏病、九窍病、自汗、痿证、暑证等病,创立了一系列有效方剂,对后世温补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工作。
4. 阴火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火”学说是东垣的独创,其准确内涵至今仍是极具争议之话题。与“阴火”对应的是“元气”,即李氏所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元气,又名真气,先天真气要靠后天胃气之滋养,有时又与胃气相混,如《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脾胃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伤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又云:“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论述了“阴火”在脾胃病中的作用。因此阴火的产生,与脾胃亏虚、清阳不升有关,又与情志有关。反过来阴火又能乘克脾胃。
因此,阴火是与元气有相反作用的病理因素。《内经》指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因此李氏认为“火与气,势不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将愈被伤耗,是为“元气之贼”。
阴火之本质,《脾胃论》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此处即言阴火与心、肝、肾有关。《脾胃论》又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或因劳役动作”,又言“肾间阴火沸腾”,“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膀胱主寒,肾为阴火,”则阴火实起于下焦,借冲脉而上,源于肾,发于肝,显于心,伤乎脾、肺。
此外,李氏引用《内经》“阴虚生内热”之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处之阴火,又为脾胃虚弱情况下“郁而化热”之病机所产生。
有学者统计发现,“阴火”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共出现40余处。其中,明确指出“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此论可为参考。
在治疗上,阴火用药多用黄芪、人参、甘草诸药,李氏称之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即后世所谓“甘温除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然而李氏泻阴火之法尚有苦寒、甘寒、升清、行滞之法。如“借用大寒之气于甘味中,故曰甘寒泻热火也”;“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一分半)以泄之”;“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无此证则去之”;“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5. 李氏用方、用药的特点与源渊
若言及《脾胃论》,我们大多先想到补中益气汤,本方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代表方。补中之类,尚有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清暑益气汤等方。升阳方面,则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汤、升阳除湿汤等方,若及李氏其他著作,冠以“升阳”者有十七方之多。
然李氏治脾胃病,非只补中益气、升阳一个思路,这是我们全面常掌握李氏用方所要注意的一点。李氏言“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这五方分别是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李氏非常重视此五方,有此五方加减之专篇,更有“加减平胃散”之专论。 
在治胃病方面,李氏则从有形食伤、无形饮伤而立论。有形之食伤,多以枳术丸为主,变化而为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和中丸等方。伤于硬物生冷及积滞诸证则以三棱消积丸、备急丸、神保丸、雄黄圣饼子等方剂。无形之饮伤,以五苓散为主,重者用蠲饮枳实丸;酒伤则强调发汗利小便,创葛花解酲汤。诸食伤、饮伤同见者,以感应丸、神应丸等方主之。
从脾胃而论五脏之病,在“脾胃胜衰论”一篇中,李氏从《内经》“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一论,立六方证治,这些方不但有甘温补气、辛散升阳之品,也有苦寒清热之类,也有大辛大热姜附诸药,酸敛收降之法。由此可见李氏立法处方之灵活。
李氏用药,多从其师张元素《医学启源》而来,以五运六气之主病而选药,如《医学启源》中有“五运主病”、“六气方治”专篇。用药以《素问》气味厚薄、升降浮沉为法,加以五行五味之生克,立药类法象,“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将常用药物分入五运六气之中,以符合“脏气法时”的生理模型。
6. 李氏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李氏《脾胃论》及其他著作,在中医学发展、演变中有承前启后之作用,是中医学术演进中不可或少的一环。
李氏开创了研究医学理论研究的风气。自《内经》《难经》以后,多讲究方药之实用性,如巢元方、孙思邈之博学明哲之士亦不能例外,中医理论研究多无大的突破。而陈无择、钱乙、刘完素、张元素诸人间有创见,而不能如李东垣般立论鲜明,旁引博证,自有统绪。自李氏后,理论研究受到重视,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伤寒学派兴起,援理学思辨、道教丹道入医,相火、命门学说得以辩论,各家著作汗牛充栋,中医理论至此而愈加完备。以此观之,东垣之开风气之先,功不可没。
李氏脾胃学说,完善了藏象学说和脏腑辨证体系,以“脏气法时”为核心理念,实现了从宋以来五运六气到“脏气法时”的脏腑辨证的转变。李氏不仅是温补学派之鼻祖,其脾胃学说也开黄元御一气周流学说之先河,为中医脾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用药方面开创的“用药法象”、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更是中药学研究的一大突破,至今仍然为中医界所沿用。
二、学习李氏《脾胃论》注意的事项
1.要注意医学背景的不同,理解《脾胃论》,要注意五运六气说学的医学语境,这与今日医学侧重脏腑辨证有所不同。
2.李氏用方非但温补升阳,也重视气机、湿热之沉降,更有寒凉清泻,攻逐之法。《脾胃论》云“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
3.李氏清降法之法,理论上缘自阴阳“升极而降”,用药从肺肾入手,多用酸敛之五味子、白芍、生脉饮,及芩、连、柏等苦寒坚肾之药。
4.李氏未虽有脾与胃区别的论述,往往混同言之,主张“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这与后世脾主升、胃主降似有差异。换言之,李氏之体系中,不但脾主升,胃亦主升,非但降浊,“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而淡渗、攻下、导滞之药,往往归之于肺、肾之降沉。
三、关与方阵图的说明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我们都知道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的学术及临床价值,皆欲孜孜以读,然因其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其行文论证、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多有费解之处,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废卷而叹。本书以大量表格、图示方式,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
本书首次采用“方阵图”对方剂进行图解。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创立方阵图,以药物在方阵中的点位对方剂进行阐释,此法为中医界方解之首创,可使用药更加直观。其图以左升右降、火上水下,脾升胃降为主要内容。
物之初生,其类必丑,每方中药物在方陈模型中,位置时有不同,如陈皮,有时在肺金位,有时在胃位;茯苓有时在肺金位,有时在肾水位,黄柏有时在肺金、心火位,有时在肾水位。因古今对药性认识不同,病证及用药模型不同,药理既要以现代中药学理认为主,又要照顾李氏用药之原意,因此参考了《医学启源》中“药类法象”、“法象余品”。为方便理解,现将“药类法象”附表如下。


【书摘与插画】

 
 
 
 

商品简介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本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首创“方阵图”,以药物在方阵中的“点位”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首创,可使用药更加直观。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目前"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程传浩,男,博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方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文化研究”。主持、参与相关课题10项,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篇,主编、参编论著8部。

目录

卷上?
一、脾胃虚实传变论?
二、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三、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四、肺之脾胃虚论?
五、君臣佐使法?
六、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七、用药宜禁论?
八、仲景、《内经》所说脾胃?
卷中?
一、气运衰旺图说?
二、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三、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黄芪人参汤?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调中益气汤加减法?
四、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五、随时加减用药法?
六、肠澼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七、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八、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九、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十、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十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十二、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一、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三、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四、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五、忽肥忽瘦论?
六、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七、阴阳寿夭论?
八、五脏之气交变论?
九、阴阳升降论?
十、调理脾胃治验?
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安胃汤?
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
十一、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调卫汤?
十二、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十三、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
交泰丸?
三棱消积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三棱消积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梨勒丸?
十四、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十五、脾胃将理法?
十六、摄养?
十七、远欲?
十八、省言箴?
后序?
?

主编推荐

中医白话解读让你读懂中医脾胃病治疗奠基之作
 

精彩内容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本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创“方阵图”,以药物在方阵中的“点位”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创,可使用药更加直观。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