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民要术》在中外农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齐民要术》在中外农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31 2.1折 60 全新

库存2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彦斌,杨洁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7957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9011779

上书时间2024-05-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薛彦斌,1957年生于北京市,博士,研究员。1982年获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果蔬贮藏加工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荣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国费外国人留学生奖学金赴国立日本冈山大学大学院留学,1996年获冈山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果蔬贮藏加工专业博士(Ph.D)学位。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助教、食品科学系讲师,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潍坊科技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现任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副会长。在2005年4月第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期间任贾思勰农学思想研讨会执行负责人,担任《贾思勰农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执行主编,发表《世界名著<齐民要术>对日本的影响》论文并作大会发言。任《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编委,《“齐民要术”难字解》编委。在《中国农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中国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论文。2006年,主编《<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农史》2006年增刊)。2010至2016年连续主持7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主编《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五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至第四集,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五集),主编《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受聘担任中央电视台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撰稿人和史料统筹编辑。2015至2016年与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刘效武教授领衔主编《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预计2016年12月正式出版)。

目录
第一章  《齐民要术》在世界的流传和研究第二章  《齐民要术》的世界性影响  第一节  《齐民要术》对日本的影响  第二节  《齐民要术》对欧洲的影响  第三节  《齐民要术》对美国的影响  第四节  《齐民要术》对韩国的影响第三章  《齐民要术》对当代世界农业的影响  第一节  《齐民要术》对美国“旱地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  《齐民要术》对日本“自然农法”的影响  第三节  《齐民要术》对其他旱地农业国家的影响第四章  《齐民要术》的伟大贡献  第一节  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第二节  《齐民要术》的重大价值第五章  古今中外对《齐民要术》的精彩评论集锦  第一节  达尔文的评价  第二节  李约瑟的评价  第三节  李约瑟和白馥兰的评价  第四节  薮内清的评价  第五节  西山武一的评价  第六节  神谷庆治的评价  第七节  渡部武的评价  第八节  山田罗谷(好之)的评价  第九节  胡寄窗的评价  第十节  栾调甫(胡立初)的评价  第十一节  葛祐之的评价  第十二节  李焘的评价  第十三节  王廷相的评价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内容
《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来说,就是民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技术知识。作者贾思勰(xié),是南北朝时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灭亡,跨入东晋时期,东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间,人们仍称“后魏贾思勰”。贾思勰,史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别的文献也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他的一生事迹,可说是一纸空白。现在唯一确凿的“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称“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遗憾的是,就是这点信息也还存在着分歧,因为那时后魏有两个高阳郡:一个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阳境内;一个在山东,郡治在今山东桓台东。究竟贾氏在哪个高阳郡任太守,从清代到今天,中外学者作了不少考证,各主一说。虽然各有理由,毕竟史证缺乏,推测的意见说服力不强,不能取得一致认识,所以现在还难以作出定论。据最新考证,贾思勰是山东寿光人。他的书成于公元6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贾思勰除山东故乡外,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他书中反映的农业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以山东地区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点来说,同属于北方旱作农业地区。书中常提到“中国”,这“中国”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书中也提到“漠北寒乡”和“吴中”,一个在沙漠以北,一个在江南,这只是举例说到那里有那种情况,不在《要术》所述农业经营的范围之内。这些是必须注意分清的。《要术》全书10卷,92篇,共约115000余字。其中贾氏自序后面卷一前面的《杂说》,非贾氏本文,是后人插进去的。《杂说》在北宋最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于经营农业生产自负,大概是唐代的一个经营者为了流传他的经营方法而凭借名著夹带进去的。今人援引《要术》往往把《杂说》当作贾氏本文引录,是很不妥当的。书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贾氏自注,但引《汉书》出现了唐代颜师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乱插。另外,最初的写书形式,注文往往以单行小字接写在正文下面,这样,在传抄过程中很容易将单行小字误写为大字,就变成了正文,这种原应是注文而后来以正文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在今本《要术》中还是不少的。《要术》世称“难读”,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书里面确实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义来解释的词语,大都是那时的民间“土语”和生产上的“术语”。由于时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区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对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难以理解。但是经过细心探索、论证和比较研究,还是基本上可以解决的。二是《要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抄刻上的错、脱、窜、衍,更增添了阅读的困难。这种人为的乱错,是《要术》难读的主要方面。廓清了这种种错乱,其实《要术》行文还是浅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辞”,清楚明快的。《要术》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继有20多种版本,版本好坏相差很大。北宋天圣(1023—1031)年间由皇家藏书馆“崇文院”校刊的《要术》本子,是《要术》脱离手抄阶段的最早刻本(本书简称“院刻”),是最好的本子。可惜该本在我国早已散失,现在唯一的孤本在日本,但10卷已丢失8卷,只残存第五、第八两卷。1838年日人小岛尚质曾就该两卷原刻细心公正地影摹下来。此影摹本后为杨守敬(1839—1915)所得,现存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14年罗振玉(1866—1940)曾借得该影摹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盦丛书》,国内才有院刻影印本流传。北宋本的抄本,现存有日人依据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装裱成卷轴,未装订成册),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泽文库,通称“金泽文库抄本”(本书简称“金抄”)。但现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国能得到该影印本的很少。本书所用即此影印本。虽然抄写粗疏,错脱满纸,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错不脱的地方,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仍不失为一较好之本。继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经过110多年,才有第一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的张辚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残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术》作底本,在拿张辚原本来校对,把原本上不同的内容校录在这个底本上)。校宋本有两个,一个是黄丕烈(荛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个是劳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没有校完全书,黄本只校录了前面的六卷半;劳本更少,只校录到卷五的第5页。校录时容易发生错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资料,不及原本。本书所用为黄校本;劳校本未见,参考日译本所校。明代有根据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书简称“明抄”)。1922年商务印书馆将该抄本影印,编入《四部丛刊》中,有线装本和平装缩印本两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