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较真:每天都是好日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较真:每天都是好日子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6.36 6.6折 3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项前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2342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9元

货号8493404

上书时间2024-05-2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不较真——“较真”的人生没意义
 
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
计较:是心灵的地狱
简单的生命不奢求太多
人生敌人就是自己
人生要抵得住诱惑
 
第二章善待生活——因为世界如此美好
 
逆境都有正面的价值
欣赏自己,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梦想而活,然后全力以赴
虽然没有名利,但活得也轻松
生活需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如意不是遗憾
积极思维方式本身决定了你的心情
 
第三章不和自己对着干——爱生活更爱自己
 
要有一颗品尝幸福的心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生活中不能迷失自我
人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和宝藏
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心无外物,人生才会更美好
常怀感恩,生命才有意义
 
第四章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是天堂
 
净化自我,宛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不要被主义所累
想得开,活着才不累
放低快乐的标准
放下负担,一身轻松
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第五章不生气——生气是惩罚自己的武器
 
凡事不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
别为不值得的事生气和烦恼
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执着
宽容为本,善恶随心
难得“糊涂”,忍让是福
平常心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六章人生不靠运气——赢不在起点,输不在终点
 
命运的方向盘由自己把握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
成功者不是靠运气
拥有成功者的态度,你就无往不胜
不能甘于平庸
成功者不一定认为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悄悄地规避一些不合情理的条条框框
 
 
第七章经常换换心情——也就是换了一种生活
 
保持从容淡定是优雅的生活态度
多做善事,多开善门
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不要看你失去什么,而要看你拥有什么

内容摘要
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
 
       人生其实很简单,所需也很有限,但人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会不停地让自己奔波在“追逐”的路上。所以做人要有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的胸怀,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否则,过度的贪欲会让人痛苦不堪。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
       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羡慕地说:“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它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蜈蚣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前行。
       蜈蚣痛苦起来,但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后悔当初不该奢求过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负担。
       生活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果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内心充实富有,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也才是本色的生活。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生活就很简单。1934年春,蒋介石派孙科来拜访冯玉祥,冯玉祥以家常饭招待,吃的是馒头、小米粥,只有四样小菜。孙科吃得很香,说:“我在南京吃的是海参鱼翅,却没有冯先生的饭菜香甜。真怪!”怪吗?不怪。因为在懂得生活的人看来,简单才是生活的真味。
       睿智的古贤早就指出:“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谓“世味”,就是尘世生活中为许多人所追求的舒适的物质享受、为人欣羡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如果能抛弃这样的纷扰,摆脱外界的奴役,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意,钱多钱少更无所谓,穷富得失淡然处之,自己主宰自己,就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然于物外。
       当然,超然于物外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要看淡各种名利之欲。因为看淡之后,人可生旷达心胸,有了旷达心胸之后,对人生眼界就宽广了。庄子说得好:“我愿意活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而不愿成为君子心池中的一个宠物。”苏东坡说,“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共授予他94个名誉头衔,但他并没有飘飘然,为外物所役,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平民作风,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着,并只求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取快乐。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因为这是一个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对丁铎尔说:“我是个普通人,到死我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现在我来告诉你吧,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地走了。
       过了几年以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朋友们的好意。
       法拉第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他的忠诚的妻子陪伴在他的身边,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满眼都是笑意,他感谢她:她为自己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伴他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白炽无烟的耀眼的光华长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认为他的一生活得十分有意义,当他将要离开世界时,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但是不放心他的妻子,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给妻子留下多少财产,又怕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中国古代文人中也不乏这样有节气、有风骨的人。
       田园诗人中陶渊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只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陶渊明辞官回家以后,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辞赋,题目叫《归去来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只要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后来,成为晋朝一位杰出的诗人。
       刘禹锡更是一位不低头折腰侍卫权贵的君子。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10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以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啊!
       但是,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上书皇上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偏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才改为连州刺史。
       14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当年3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此时的景象已和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被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深层面的意思是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坚持正义的“刘郎”们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正直、不为权贵所虏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是的,在任何的环境中,人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净土,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个不为名不为利的正直之人,才能让心灵平静、淡然。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对于功名从来都有着火热的追求。
       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尽管他在朝时间不长,却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仍没有醒悟,依旧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他的行为再次惹怒了皇上,他被削职。这回,他终于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以赐死为结局。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落了下来,真正遭到了灭顶之灾。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葬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莎士比亚说:“ 名誉不过是葬礼时的点缀而已。”功名就像是一副用花环编制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只有放下名利之心,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有人说:虚荣如同建筑在沙洲上的大厦。看着坚固,实则虚空。没有功名的人对功名心心念念,待得到以后又害怕它会化为泡影,总是时时处处都小心维护着。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悄然度过了,人又何谈有时间去体验人世间的甘美滋味?
       其实很大程度上,名利乃身外之物。为名利惺惺作态,斤斤计较,结果只能是一场空。人世间有许多虚浮的事,大多皆因名利。一时的虚名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却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各种冲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诸多烦恼、愁苦痛怨的根源所在。所以,虚名本身毫无意义和价值,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弃之又有何可惜呢?
        在主张“至誉无誉”的庄子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只有把那些所谓的荣誉看淡看轻,人才活得真实,而追求荣誉,一定不能短视,依靠各种手段。要正确对待荣誉,区别荣誉与贪欲。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出过几十本书,作品风靡新加坡及中国大陆。人们难以想象这位担任教师之职,又有三个孩子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她平时不看电影,也不看电视,不去购物中心逛,不去俱乐部玩,不应酬,不串门。每天一下班,她就立即回家,将自己整个地“囚禁”起来,开始她的精神漫游。她说:“一入家门,我便把我自己变成一只蜘蛛。文字是丝,我以丝织网。勤奋地织,苦心地织。一种快乐绝顶的感觉,在编织的过程中,绝不粗制滥造。我以我的耐性、我的韧性,将千条万缕的细丝,织成疏密有致的网;然后,我再以我的感情、我的经验,为雏形初具的网设计独特的图案。”
       可见对于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被外在的名利困扰,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成功的乐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智慧。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作家向老师问道:“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老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如实回答道:“我一天到晚交际应酬,要演说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老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家说:“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您要我将这些你的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
       老师说:“这个道理你懂啊,那你为何还要来问我呢?”
       作家一脸迷惑,老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就已足够了吗,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的。那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一个作家,你并非是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多种角色呢?你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事呢?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
       弘一法师指出:“真正的修为,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涵养,而不是到处招摇的吹嘘。与其争得虚幻的名声,不如踏踏实实地练好内功。”他常念这样一首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弘一法师认为,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菊花犹如修道之人,道业成就,即像花中自吐霜中所带的一段香气,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真正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去说,说了他人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弘一法师的话与中国历代君子追求的“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赴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的境界相同,就是说不追求高官厚爵的人,不会因为得到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会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因为他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追求。
 
       计较:是心灵的地狱    
       人生在世,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计较得失,这是人们因心理虚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如果经常的陷入“比”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看到在某些方面能够略胜自己一筹的人便在那儿生闷气,就是一种心理障碍。
       虽然我们总希望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够完美,都能够称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但其实那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所以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计较,否则我们就是自寻烦恼。
       早晨5点,悦净大师出去为自己庙里的葡萄园雇民工。
       一个小伙子争着跑了过来。悦净大师与小伙子议定一天10块钱,就派小伙子干活去了。
       7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雇了个中年男人,并对他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干活吧!一天我给你10块钱。”中年男人就去了。
       9点和11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同样雇来了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中年妇女。
       下午3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看见一个老头站在那里,就对老头说:“为什么你站在这里?”老头对他说:“我已经站了一整天,但没有人雇我。”悦净大师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干活吧!”
       到了晚上,悦净大师对他的弟子说:“你叫所有的雇工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
       老头首先领了10块钱。最先被雇的小伙子心想:老头下午才来,都挣10块钱,我起码能挣40块钱。可是,轮到他的时候,也是10块钱。
       小伙子立即就抱怨悦净大师,说:“最后雇的老头,不过工作了几个小时,而你竟把他与干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悦净大师说:“施主!我并没有亏付你,事先你不是和我说好了一天10块钱吗?拿你的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你的一样。难道你不许我拿自己的财物,以我所愿意的方式花吗?或是因为我对别人好,你就眼红吗?”
       悦净大师的话揭示了一个道理,计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快乐的生活,就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更不要计较什么公平不公平,这样,你在生活中就会有平等心和满足感,就会减少许多痛苦和烦恼。
       《菜根谭》中写道:“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计较呢?
       慧远大师结舍于庐山,时值东晋南北朝的战乱之时。庐循占据江州,雄霸一方,宋武帝刘裕几次降诏招抚,庐循都不肯从命。一场战争势所不免。而那庐循虽然身为国寇,对慧远大师却是礼敬有加,前后多次入庐山拜访。原来,庐循的父亲庐遐年少时曾与慧远为同学,同窗学艺,交情也非同一般。庐循既视慧远为父执长辈,又久慕慧远的佛学声名,因此执礼甚恭,常入山问候慧远的起居。
       然而,慧远与庐循的来往却引起了弟子们的担心。他们劝谏说:“师父啊,你千万不要再与庐循交往了。你想,庐循身为国寇,早就引起宋武帝的痛恨,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卢循迟早为武帝所灭,你与庐循交往,难道不怕别人疑心于你吗?”
       慧远回答:“你们的佛法是怎么学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