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的重建(升级修订版)
  • 内心的重建(升级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心的重建(升级修订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 5.2折 52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维尼老师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2601996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1072687

上书时间2024-05-2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维尼老师,原名胡春光,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顺应心理家教法”创始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尤其擅长家庭教育心理领域。其所撰写的心理成长指导文章,累计访问量超过两千万次。代表作有《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顺应心理,轻松度过青春期》《内心的重建》。   同时,维尼老师也是一位一直践行着“顺应心理”理论的父亲。

目录
 章 心理成长,需要科学指导 01 感谢曾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 02 改变认知,走出自卑黑洞 03 发现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就好 04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05 依靠意志能解决心理问题吗 第二章 心理成长的钥匙:认知疗法 01 认知疗法很简单 02 神秘的自动化思维 03 抵御伤痛、焦虑的认知防火墙 04 识别情绪、行为背后的认知 05 为什么改变认知并不容易 06 为什么明知不该追求,却做不到 07 不合理的认知体系,使改变不易发生 08 识别深层认知,说服自己去改变 09 慢慢等待开悟 第三章 内心强大的:三种思维 01 学会三种思维,收获真正的坚强 02 三种思维1:坏事变好事 03 三种思维2:很正常,没什么 04 三种思维3:顺其自然 05 学会三种思维,做到实事求是 06 看似简单,却是解脱的法门 07 自我觉察,改变不合理思维 08 认知疗法的局限性 第四章 影响我们的神秘力量:驱力 01 当时忍住就好了—— 人为何难以自控 02 意志并非的主宰—— 常见驱力来源 03 如何通过驾驭驱力,提高自控力 04 克服拖延症,需要综合解决方案 第五章 少有人掌握的情绪奥秘 01 情绪为什么有时不受意志的控制 02 坏情绪会致病:情绪与身体健康 03 认知影响情绪,情绪也会影响认知 04 觉察不良情绪来袭,及时转移注意力 05 若想更好地自控,就不要让情绪累积 06 及时宣泄和倾诉,寻求心理支持 07 当沮丧来临,当紧张来袭 08 解决严重情绪困扰,需要多管齐下 第六章 童年会伤人,如何看待环境影响 01 改变认知之后,还需要解决问题 02 环境塑造人,超然物外并不容易 03 换个环境,改变会更容易发生 04 心理成长,需要讲究方法 05 不困不启,怎样看书才管用 06 建立合理思维,培养率直的心胸 07 家庭会伤人,放下童年经历的影响 08 运用三种思维,学会理解父母 09 不要夸大童年对性格心理的影响 10 过去的经历常常会沉淀为认知 第七章 为什么说学害人不浅 01 学是一柄双刃剑 02 错误的学认知让人烦躁焦虑 03 过度追求,有时是侥幸的赌博 04 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吗 05 合理设立目标,努力之后顺其自然 06 事物有其自身规律,切莫太执着 07 领悟不二法门,不再焦虑纠结 08 淡定从容:体会不勉强的妙处 09 面对压力,从容淡定的秘诀 10 如何识别不合理的思维 11 如果你有过于追求的倾向 12 找不到目标,如何度过青春的迷茫 第八章 接纳不的自己 01 只要是人,就会不 02 找回真实的自己,真正自我接纳 03 放过自己,不必太苛责 04 理解自己,放下过多的自责 05 面对批评,如何做到淡定自若 06 对于别人,我们只能负有限的责任 07 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就可以爱自己 08 改变需要时间,带着问题去生活 09 接纳自己,放下道德洁癖 第九章 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01 以幸福为出发点,一切都豁然开朗 02 顺其自然,才会有顺心如意的感觉 03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04 现实就是答案,不和事实较劲 05 转念之间,收获幸福、自在 06 面对懊悔我们该怎么想 07 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忧虑 08 我们要努取,也要随遇而安 09 舍与得:放下不必要的执着 10 学会欣赏别人,同时安然做自己 第十章 如何有效改善性格 01 改善性格,从转换认知开始 02 怎样才能不再那么脆弱敏感 03 改变急脾气,没有那么难 04 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自然 05 建立做事果断的思维模式 06 如何做到说话办事有底气 07 理直气壮的尺度 08 建立自信,需要系统的方法 09 恪守美德,实则对自己有益 10 宽容的基础在于理解 第十一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1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理解别人 02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03 有些不过是人之常情 04 理解别人,说到底是为了自己 05 别太较真,保持适度自我怀疑 06 掌握沟通的秘诀 07 先理顺关系,再寻求改变 08 改变认知,理解对方 09 学会三种思维,收获平常心 10 没有什么是“你应该” 11 先改变自己入良性循环 第十二章 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01 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02 强迫症,其实不难理解 03 克服恐惧,需要方法 04 摆脱失眠的阴影 05 如何解决紧张性头痛 06 别被轻易扣上精神疾病的帽子 后 记 认知变,世界变 

内容摘要
     01 感谢曾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 先介绍一下我心理成长的过程。 说起来,我能够在心理成长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理念、方法体系,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感谢我的情绪、行为、性格曾经存在的诸多不足。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二十多年来,我每天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成长。有了丰富的亲身实践经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理成长的规律。曾经的问题和不足,成了一笔财富。 我在青年时代有过不少心理问题,内心的烦恼和困扰比较多,那时候我不懂得如何去改善情绪、行为和习惯,对自己的性格也不满意。 这些问题主要是从高中开始的。童年时父母对我宽容、鼓励,基本是让我顺其自然地成长,没有太多的要求。到了高中,我喜欢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之类的读物,其中励志和成功学的思想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努力,意志更顽强,但是在它们的影响之下,我常常过于勉强自己,违背用脑规律,比如头脑疲劳了也不休息,要求自己在不适合的状态下依旧高效学习,很终在高三时患上了紧张性头痛。 这些思想也让我过于执着、追求完美,目标过高,过于勉强而不知顺其自然,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违背规律,所以我常常有些紧张、焦虑、急躁,紧张性头痛跟随了我多年,后来我也品尝过短暂的抑郁,也曾经为强迫症、抽动症所困扰。 有些同学和同事听我说起这些心路历程时很惊讶,因为他们感觉我很正常啊!是的,我基本保持着阳光、积极的心态,只是偶尔会有阴霾。我知道,人的一生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扰,这很正常,所以我基本能接纳这些问题,带着它们去生活,再慢慢想办法去解决、成长。如果不能接纳,就会增加内心的冲突,反而不利于成长。 1990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后,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头痛,这与我的心理(主要是情绪和用脑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苦苦寻求解决之道。从那时起,我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但是总觉得不得其法,无法改变自己。在烦闷之中,我常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改变的钥匙在哪里啊? 不懈的努力很终有了回报。1993年我看了《你的潜能》一书,其中有一句话,大意是:你的行为与感觉并不源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源于你对这些事物持有的认知、看法或想象。还记得那是在大三结束的暑假,我当时正坐在老家小山的草地上。当我看到了这句话,我顿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青翠的山谷仿佛也更明亮了。从此,我找到了心理成长的钥匙:想改变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改变认知和看法。从此,心理成长之门就打开了。 很多人都觉得性格、情绪、行为难以改变,其实是因为没掌握方法。就像锁上的门,使出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推开,而有了钥匙就简单多了。改变认知和看法就是心理成长的钥匙之一。当然,方法看起来简单,过程却并不容易。没有人指导,也找不到合适的书籍,主要靠自己内省、思考、摸索、领悟,所以,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五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使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已经提出了认知疗法的主要理念,40年后我才知道;而在60年后很多读者还不知道,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西方心理学领域大师辈出,留下了不少珍宝,这些是值得学习和吸收的,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去实现心理成长,是扎实、可靠、科学的。 心理成长需要长期坚持,开始的六七年里,我每天需要花两三个甚至六七个小时来学习、思考,对遇到的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探寻心理的规律,摸索解决的方法。其中,改变认知是主要的方法,识别不适合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形成习惯性思维,问题就逐渐得到解决了。这样,我逐渐总结提炼出一些心理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合理有效的。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内省和反思,之前困扰我的情绪、行为的诸多问题基本解决了,我收获了幸福和自在。 2000年左右,我开始做一些心理咨询。我发现,人的心理规律是那么相似,心理问题的内在机制也是相同的,从我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的心理成长。 2010年,我决定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把心理成长中的部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家长和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性格改变、行为改善、抗挫折能力培养等方面,结果迅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我的家庭教育专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很多读者说通过阅读这本书,他们不但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改善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心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进一步证明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我把这些方法系统地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有了这些指导,读者就可以少走弯路,不必像我当年那样经过了漫长的努力,而是可以较快捷地实现心理的成长。 P3-5

主编推荐
 1.情绪危机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重建内心,93 个真实案例、3 种思维方式,帮你改变认知,放下焦虑,活出自我。 2.心理成长导师维尼老师沉淀、书写多年的情绪疗愈指南,书含近百个真实案例,以及多年心理咨询追踪反馈,非常具有价值。 3深圳市积极心理学协会秘书长方敏、上海市心理学会成员曹学敏、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王占郡、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 

精彩内容
 漫长人生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情绪危机,甚至是内心的破碎与崩溃,这个时候的你,需要学会重建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重建》一书将认知疗法与生活中常见情景与案例相结合,总结出三种简单易行的基本思维方式,无论是学困难、工作中的瓶颈,抑或情感中的纠葛,都能用书中的方法得到化解,它将帮你改善情绪、行为甚至性格,走出心理困境,步伐轻盈地重新出发。每一次重建,你都将比之前更强大! 

媒体评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由其先天后天环境编程的一台自动化的机器,由于认知和情绪的局限和不足,我们很难说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而要冲出这些对多数人而言是很好不容易的。 维尼老师的新作《内心的重建》在浅显流畅的行文中,融入了易懂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对期待自我成长和内心平静的读者而言,是难得的选择。——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王占郡 这是一本完整解读认知疗法的书,读罢有种“拿到金钥匙”的感觉。 全书用生动的案例,对认知的形成、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认知,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是一本很好实用的书。——家庭教育指导师、畅销书作家 刘称莲 自我的改变是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要有耐心和勇气挖得足够深,把改变的种子种在内心深处,人生根本性的改变才会扎实地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认知。 认知和行为互相影响,真正的改变一定同时伴随着认知和行为的改变,祝开卷有益。——上海市心理学会成员、门萨会员 曹雪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