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互联网与女性赋权传播/学术新锐系列/双一流建设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互联网与女性赋权传播/学术新锐系列/双一流建设丛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9.52 6.6折 5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霄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8631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021382

上书时间2024-05-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韩霄,中国传媒大学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ESCI英文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责任编辑,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大众传媒与新闻学博士。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建立女性赋权概念框架
  第一节  女性赋权的理论依据:女性主义的权力观
  第二节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女性赋权:传播范式建议
  第三节  反思作为传播现象的女性赋权
第三章  互联网与女性赋权的理论联系
  第一节  互联网是什么
  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权力的批判:在新传播环境下反思女性赋权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连接女性赋权和互联网:一种传播范式
第四章  环境背景:中国的女性、女性主义和互联网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女人
  第二节  将西方女性主义概念转化为本地化行动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
第五章  互联网和女性赋权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估
  第一节  方法框架:混合方法研究
  第二节  关于网络领域分析和网络民族志潜在用途的思考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第一阶段:特征分析和社交网络分析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第二阶段:深度访谈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第三阶段:重访特征分析和社交网络分析
第六章  女性博主与自我赋权
  第一节  样本女性博主简介
  第二节  在线自我表达与女性的自我意识
  第三节  允许身份投影的博客的选择性特征
  第四节  个人社交网络管理的自我连接
第七章  中国女性组织与女性赋权
  第一节  了解组织行动者:女性组织
  第二节  网站的信息传递实践
  第三节  通过互联网培养集体意识
  第四节  发展组织间关系:线上和线下
第八章  讨论:在中国背景下互联网赋予了女性权力吗
  第一节  为什么是中国互联网和女性赋权
  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女性赋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互联网对中国女性赋权的意义
  第四节  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关于互联网赋予女性解放力量可能性的争论日益激烈。①从反乌托邦/乌托邦愿景的最初泛滥,到唐娜·哈拉维(DonnaHar-away)开创性的“赛博格宣言”,再到技术和性别的相互形塑,互联网不仅超越了这些主张,而且在女性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变化。不过,笔者并不想将“好”与“坏”划清界限;相反,笔者好奇的是互联网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女性如何看待互联网在其生活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女性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来满足她们的个人和政治愿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女性身上,这不仅是因为笔者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而且女性解放问题一直是以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二分法为基础的。笔者无意捍卫任何观点,而是要超越这种分裂,将互联网融入与中国女性相关的更广泛的社会变革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在全球化中进行了改革和融合,改变了女性探索个人身份的方式,但与此同时,她们的角色仍然与传统义务和家庭责任密切相关。一方面,大众对消费主义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使得中国女性的身份进一步被商品化,成为被男性凝视的对象;另一方面,虽然“男女平等”已是基本国策,但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女性在家庭、教育、就业、决策等各个方面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越发热烈之时,中国的互联网也在发展并壮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已经出现在中国女性的生活中,并帮助她们满足个人和政治愿望。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12月,中国有6.88亿互联网用户,其中近半数是女性。②此外,自20097月以来,从事博客活动的女性人数比男性高出近10%。所有这些趋势都促使笔者去探索互联网在中国女性赋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下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笔者选择赋权作为核心主题?这主要归因于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世妇会)。在世妇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文件中,不仅“女性赋权”一词被反复提及,而且文件还呼吁媒体,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要积极服务于女性赋权。从那时起,探索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女性赋权之间的关系便受到中国的学者、社会活动者、从业者、决策者以及从基层到高层的各种女性组织的热切关注。也正是这些趋势,为笔者研究互联网在中国女性赋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在世妇会的影响下,自下而上、自主的女性组织开始广泛出现,并改变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妇联)的主导地位。在考虑到互联网开放、低成本的特点之后,非政府女性组织和全国妇联也在21世纪初便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③一些网络化、结构松散的女性组织应运而生,如高校内的一些性别研究中心开通网站,传播与性别问题有关的知识并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这些实体组织的互联网实践以及新型网上社区的出现,都进一步增强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此外,笔者刚刚完成了关于中国女性使用博客及其在性权利表达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兴趣扩大这一研究重点,重新考虑是否可以将其与女性赋权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应该将中国女性博主囊括在本次研究中,因为她们可以揭示互联网是如何为女性提供个人表达的途径的,这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做法。另外,由于博客在中国女性中普遍流行,笔者也想知晓她们如何使用网络

……



精彩内容
     女性赋权既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行为。本书以女性组织和女性博主发表的博客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探讨了互联网在现代中国女性赋权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对传播与女性赋权进行了理论创新和框架构建,提出了赋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播过程的观点。女性赋权是一个改变女性从属地位、构建性别平等等一系列行为的多元过程,这种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种传播行为实现的,比如自我表达、身份认同、动员及用社交网络组织多种传播行为等。
    作为对女性赋权的跨学科探讨,本书为揭示互联网在实现性别平等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视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