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名园记》园林美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洛阳名园记》园林美学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7.2 6.8折 6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郝娉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37046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1517286

上书时间2024-05-21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洛阳造园背景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北魏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北宋时期

第二节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条件

三、山水格局

第三节社会环境

一、经济基础

二、政治制度

三、文化氛围

第四节造园技术

一、种植技术

二、掇山技术

三、理水技术

四、建筑技术

小结

第二章 园林审美理想

第一节 宏大与幽邃

一、宏大的体现及内涵

二、幽邃的体现及内涵

第二节人工与天工

一、人工的呈现及品评

二、天工的呈现及品评

三、人工与天工的关系

第三节动观与静观

一、园林景观的感知方式

二、园林意境的整体把握

第四节“六胜”相兼之美

一、偏胜之美与相兼之美

二、人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小结

第三章园林景观营造

第一节植物

一、植物种类

二、植物美学寓意

三、植物造景手法

第二节水体

一、水体类型

二、水体美学意味

三、水体造景手法

第三节建筑

一、建筑类型

二、建筑风格

三、建筑配置手法

第四节题释

一、题释在园林中的作用

二、题释景观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景观营造的美学法则

一、因与借

二、曲与直

三、疏与密

四、虚与实

小结

第四章园居生活审美

第一节园林的生活导向:“园居”

一、园林向生活的渗透

二、“生活”的深层含义

三、作为“家园”的园林

第二节园居的审美模式:“燕息”

一、闲适自得的园居雅事

二、外适内和的养生功能

三、居养结合的哲境意趣

第三节园居的审美模式:“嬉游”

一、作为娱乐空间的园林

二、作为观赏对象的园林

三、作为生活背景的园林

第四节园居生活的主题:乐

一、再寻孔颜乐处

二、转向感官之乐

三、雅俗之乐共存

小结

第五章结论

附录一:《洛阳名园记》全文

附录二:《洛阳名园记》园林考

附表一:《洛阳名园记》园林考证一览表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洛阳造园背景

自周公营造洛邑直到北宋,洛阳或为帝都或为陪都两千余年,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帝都洛阳九朝古都”①等美誉。古代洛阳的特殊身份,使得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透视镜,司马光曾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②北宋时期西京洛阳作为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一时间,名士公卿、富贾巨商云集,极尽造园之能事,竞相开馆列第,建亭台楼榭,开渠引流为池沼,植奇花异卉岁岁益奇与造化争妙。洛阳园林鳞次栉比,公卿大夫园林相望,遂有天下名园重洛阳”①的园林盛况。邵博跋《洛阳名园记》云: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②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提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艺术的三种基本动因。北宋洛阳园林为天下第一的盛况绝非偶然,这不仅与洛阳的造园的历史溯源一脉相承,也与北宋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北宋洛阳园林的繁荣发展与洛阳历代的造园渊源一脉相承。自周公营造洛邑到北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无论作为都城还是陪都,都吸引了不少皇亲国戚、公卿贵族定居于此,他们广建园林,形成造园风俗。尽管朝代更替,战火连绵,洛阳在一次次战乱中饱受摧残,但由于不时地重建,其园林也随着朝代的发展更替而繁荣与衰退。

一、北魏时期

北魏时期,洛阳作为都城,被大力修复、改造和扩建,形成了一次城市建设和园林营造高峰。此时的洛阳城建造于魏晋时期旧址,皇家园林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内御苑华林园便是利用曹魏时的基址改造而成,《洛阳伽蓝记》详细描绘了华林园中丰富的景物:

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蜺阁,……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义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有临涧亭,殿西有临危台。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别作林,林各有堂。”①

华林园规模庞大,可谓山水池沼,亭台馆榭,林木花果应有尽有,有如人间仙境。此时洛阳又有大内御苑西游园,亦是曹魏华林园的另一部分基址改建所成,景物富丽多样。北魏洛阳皇家园林大抵如此。

……




精彩内容

本书从园林美学的角度研究《洛阳名园记》,探讨书中的园林审美理想、园林要素的美学内涵以及园林中的审美生活等问题。既注重对审美客体——园林景观的研究,又注重对园林中的审美主体——人的审美生活的研究。
  作者提出中国古代园林的生活审美模式有二:一为“燕息”,重在居;二为“嬉游”,重在游。居是生活的基础。《洛阳名园记》中园主们的生活通常是“燕燕息居”、优游恬淡的,他们通常在园林中从事抚琴、诵吟、品茗等高雅活动。这些雅事带给主人们外适内和的美感体验,体现园林游心翰墨的文人意境。园林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或活着,更重要的是护心、养心、栖心,居养结合,走向“哲境”。游是园居的特点。宋代公共园林的增加及其他园林对公众的开放,使普通百姓进入园林,他们的园林生活是喧闹欢快的,以百戏、交易、游赏等世俗活动为主。普通大众接触园林,在其中“嬉游”,使得园林发展为一种风俗,进入宋人的精神领域。《洛阳名园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园林生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