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钝斋随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宁钝斋随笔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11 5.0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砺锋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7078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697413

上书时间2024-05-1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莫砺锋文 集》十卷、《宁钝斋杂著》、《嘈嘈切切错杂谈》(与陶友红合著)等。



目录

001.序

第一辑

003.百年千帆

008.《闲堂诗选》跋

010.程千帆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

016.春风沂水令人思

019.私德、师德与公德

026.犹能为国平燕赵

034.看似寻常最奇崛

040.幽燕之士钝如槌

045.小书大学问

.....——读周本淳《读常见书札记》

052.南昌城里的矍铄诗翁

057.海东隐士宋刚庵

067.对一本巨著的三句评语

073.落红不是无情物

079.平生风义兼师友

084.老见异书犹眼明

091.少陵功臣的新著

099.序项大列《和乐楼诗集》

102.岁暮怀旧悼宗文

105.卅年功夫磨一剑

109.我的师弟巩本栋

114.从《七八个星天外》说起

120.挽联中的故人身影

第二辑

131.我家的“诗书传统”

138.耕读记

151.江南求学记

155.白头犹记青衿时

162.我的四个书房

169.卖瓜者言

177.我与手机

181.从袁安卧雪说起

185.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187.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问

204.答《中华读书报》问枕边书

211.答《现代家庭》问

第三辑

221.说“孝悌”

230.杀风景的诗评

238.因诗得号是何人

246.唐诗中的顽童

251.李白与卢藏用

256.我与杜甫的六次结缘

264.“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怎么读

268.我读李后主

275.宋代文化的“形而下”

280.宋祁的故事

287.黄州何处觅东坡

293.东坡在黄州的书画

298.东坡与公共卫生

303.万山深处的陆游遗踪

第四辑

311.答《南大人文社科》问

325.耕道得道

329.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338.《南雍古典文学八讲》编纂缘起

343.华夏诗神的异域知音

348.答《中华读书报》王洪波问

357.答网友万里云罗宋词三问

365.万里长江与千年文脉

373.东坡笔下的诗意长江

386.重修大明寺记



内容摘要

第一辑


百年千帆

在大会和小组讨论会上聆听了各位来宾和代表的发言,我有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是,大家都高度肯定程先生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我认为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孔子开始,优秀的学者与优秀的教师就是一身二任的。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一部《论语》,有多少警句格言是与教育有关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愤不启,等等。正因孔子造就了大贤七十,小贤三千,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孟子甚至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乐,是比“王天下”还要重要的人生乐事。要问学者与教师两者的结合点在何处,我认为就在文化的传承性上。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的祖师,朱熹甚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孔子自己的志向却是继承前代文化。他声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还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果说动植物的生命奥秘在于一代一代地复制基因,那么文化的生命就在于某些基本精神的代代相传。一种观念也好,一种习俗也好,一定要维系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才称得上是文化。那种人亡政息的观念或习俗是称不上文化的。所谓“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看来只是妄想症病人的一句空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是大而无当的,应该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也好,授业也好,都是指文化的传承而言。业是重要的,它指知识和技能。道更加重要,它指观念和思想,指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基本文化精神。程先生生前经常引用《庄子·养生主》中的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闻一多在《庄子内篇校释》中说:“古无蜡烛,以薪裹动物脂肪而燃之,谓之曰烛,一曰薪。”程先生就是这样的一根红烛,其自身发出的光辉是其学术成就,但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把文化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使之生生不息。正因着眼于文化传承的大局,程先生培养学生时绝无门户之见。他深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他经常教导我们要重视兄弟院校的学术传统,要多向兄弟院校的老师们请教。所谓“程门弟子”,决不是一个自设藩篱的学术群体。今天到会的嘉宾来自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大等多所兄弟院校,就是明证。刚才葛晓音、林继中等学长都说到他们曾向程先生请益的经历,其实我们这些程门弟子又何尝没有从葛晓音、林继中他们的导师那里得到教益?我本人的博士论文就曾送交北大的林庚先生、山大的萧涤非先生、复旦的朱东润先生、华师大的徐中玉先生以及南师大的唐圭璋先生、孙望先生审阅过,我从那些前辈的评语中获益匪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纪念程先生,也是在纪念曾与程先生为道义之交、文字之交的所有老师,是当代学人对前辈学者的一次集体性的深切缅怀。



主编推荐
一本书,了解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成长。

精彩内容

本书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近年来撰写的学术论著之外的长短文稿合集。书中共收文稿五十八篇,按内容大致分成四辑:第一辑共二十二篇,内容皆与作者师友有关,或思其人,或序其书。第二辑共十二篇,内容皆与作者自身有关,或追忆求学之经历,或交代读书之兴趣。最后三篇虽是答报刊记者之间,亦皆与作者之生平有关。三、四两辑的内容皆与古代文化有关,但第三辑共十四篇,写法则或叙或议,亦有夹叙夹议。叙皆简述,议皆浅论。第四辑共十篇,主要是特定场合的讲话稿或特定主题的答报刊记者问,加两篇序言及一篇寺庙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