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67 6.4折 59 全新

库存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国]安妮·博耶,李宜然 方歌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93605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1982265

上书时间2024-05-1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安妮·博耶(Anne Boyer),美国诗人、散文家,现居堪萨斯城。著有《沮丧命运手册》《反对女性的服装》等,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瑞典语、冰岛语等。2020年,代表作《未死之身》获普利策奖。

目录
 序言 梦寐者 大楼的诞生 病榻 预言如何应验 骗局 朱丽叶塔·马西纳的泪宫 徒劳于世 临终窥伺 后记/以及是什么拯救了我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四十一岁生日刚过完一周后,诗人安妮·博耶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乳腺癌中极凶险的一种。对于一位单亲妈妈来说,她一直以来都是照顾者而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但面对疾病,她必须接受脆弱,承受疼痛,开始战斗。这灾难性的疾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重新思考死亡及疾病的性别政治的崭新契机。本书是属于21世纪的《疾病的隐喻》,一部凄入肝脾的生存回忆录。诗人纵身跃入女性作家书写自身疾病与思考死亡的历史长河中,与奥德莱·洛德、凯西·阿克、苏珊·桑塔格和所有饱受身体之痛的女性共游。

主编推荐
 “我,四十一岁,确诊乳腺癌。为了活下去,我愿意尝试任何事。” 2020年普利策奖作品,一位乳腺癌病人细腻而勇敢、温柔又残酷的生存回忆录。 一把正义的利刃,一首愤怒的挽歌,一部无畏的女宣言。 病人有疼痛和愤怒的权利吗?我们如何陪伴生病的亲人和爱人? 以身体经验书写21世纪的《疾病的隐喻》,记录关于现代疾病的沉浸式身心体验。 一场对疾病与健康、艺术与科学、道德与死亡的紧急干预。 献给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病人。 

精彩内容
 1972年,苏珊·桑塔格曾计划写一部题为《论垂死的女人》、《女人之死》或是《女人如何死去》的作品。在她日记里的“写作素材”一栏中,桑塔格列下了十一场死亡括弗吉尼亚·伍尔夫之死、玛丽·居里之死、圣女贞德之死、罗莎·卢森堡之死,以及艾丽斯·詹姆斯之死,等等。1892年,四十二岁的艾丽斯·詹姆斯死于乳腺癌。詹姆斯在日记中将自己的乳腺形容为“我乳房里这邪恶的花岗岩般的物质”。1974年,四十一岁的桑塔格确诊乳腺癌。经受后,她写下了《疾病的隐喻》一书,书中引用了詹姆斯对乳腺的这一比喻。 《疾病的隐喻》所描绘的是不带个人色彩的。桑塔格拒绝将“我”和“”这两个词写进同一个句子里。蕾切尔·卡森于1960年确诊乳腺癌,那年,五十三岁的她正在撰写《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后来成了文化史中的重要著作。卡森生前从不公开谈论自己的病情,终,她在1964年死于。在接受期间,桑塔格的日记异乎寻常地寥寥可数、内容单薄。这体现了乳腺癌对于思考的消耗——这种消耗主要来自化疗可能对认知产生的严重而持久的影响。1976年2月,在接受化疗期间,桑塔格写道:“我需要一个精神健身房。”她的下一篇日记写于数月之后。1976年6月,她写道:“当我能写信的时候……” 在杰奎琳·苏珊1966年的小说《纯真告别》中,有一个人物詹妮弗在确诊乳腺癌后因畏惧乳房切除术而服药自杀。詹妮弗说:“我这辈子里,意味着死亡、恐惧和一些可怕到我不敢面对的东西。现在我得了,有意思的是,我怕的根本不是本身——即使那已经是死亡宣判。我怕的只是,它对我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女主义作家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于1932年确诊乳腺癌,她也以自杀结束了生命:“比起,我宁愿选择。”小说家杰奎琳·苏珊在四十四岁时确诊乳腺癌。她死于1974年,即桑塔格确诊的那年。 1978年,四十四岁的诗人奥德莱·洛德确诊乳腺癌。与桑塔格不同的是,洛德选择在她的《日记》中将“我”和“”关联起来。洛德录了她的诊疗过程和她对斗争的号召:“我不愿这本书仅仅成为对悲痛的记录。我不愿它仅仅成为对泪水的记录。”对洛德来说,乳腺癌的危机意味着“勇士对又一件武器的精心审视”。洛德于1992年死于乳腺癌。 英国小说家范妮·伯尼于1810年发现了自己的乳腺。同洛德一样,她用人称记录了自己的乳房切除术。她接受切除术的那个年代还没有麻醉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伯尼的意识是清醒的: ……数月而非数天或是数周以来,每每提及那可怕的东西,我都像是重新亲历那痛苦!每每念及此事,我都无法逃过这惩罚!我病了,我被一个问题打乱了阵脚——哪怕是今天,在那件事结束的九个月后,我依旧因这种讲述而头痛!而这悲惨的讲述啊…… 桑塔格在思考如何在《疾病的隐喻》中书写时,曾在日记中写道:“[要采用]格言式写作。”乳腺癌与这个可能会“提及那可怕的东西”或是做出“这悲惨的讲述”的“我”毫不协调地并存着。这个“我”有时候被摧毁,有时候则被它所指代的那个人先发制人地摧毁——通过自杀,或是通过写作者不允许“我”和“”这两个词同时出现的固执想法:“……于2014年被诊断患有乳腺癌,那年她四十一岁。”(被删去的是“我”这个词。)或者“2014年,四十一岁的我被诊断患有……”(被删去的是“”这个词。) 小说家凯西·阿克于1996年确诊乳腺癌,那年她四十九岁。她为《卫报》所写的记录《疾病的礼物》显得异乎寻常地直白。在文章开头,她写道:“我对这个故事的讲述将如我所知。即便是现在,这故事依旧让我觉得陌生。我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讲述它,我并非感情用事。或许只是为了说出,它确实发生过。”阿克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述自己的故事,却还是讲下去了:“去年4月,我被诊断患有乳腺癌。”阿克于1997年死于此症,彼时距离她确诊刚刚过去了十八个月。

媒体评论
这是关于疾病的残酷和美国癌症治疗体系资本主义运作机制批判的不错叙述,优雅而令人难忘。——2020年普利策奖颁奖词这是一次对疾病与健康、艺术与科学、语言与文学、生存与死亡的紧急干预……至此,安妮·博耶创作了一部记录生命体验本身的作品,引人深思,久久回响。——萨莉·鲁尼,《聊天记录》《正常人》作者一部充满激情与雄辩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女人与乳腺癌的斗争,以果敢清晰的口吻道出关于死亡的证词。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一场深刻的私人旅程,途经“我疼痛的身体”、“空洞的悲伤”和“深刻的丧失”……——《科克斯书评》长久以来,粉色丝带这个无处不在的乳腺癌标志备受追捧,也饱受争议。在这本激烈非凡的作品中,作者先是将粉红丝带松开,解下其精致的蝴蝶结,接着将它投进碎纸机,再用一把火烧毁其残骸。——《纽约时报》本书主旨宏大而又准确入微。利益如何驱动失去与死亡,“受害者有错论”如何被奉为圣律,系统如何致人残疾甚至死亡——在这本书之前,疾病性别政治几乎不曾被如此清晰而优雅地解读过。——《哈珀斯杂志》博耶的写作精准而全面,私密而富含哲理,其自我意识缜密得几乎不真实。作者在靠前靠近痛苦的同时将这痛苦记录成书……就像苏珊·桑塔格一样,她清醒地走进了癌症的炼狱,并以异于常人的方式经受住了保持清醒所带来的酷刑考验。——《洛杉矶书评》一部优美又绝情的回忆录……它像一把正义的利刃,剖开了乳腺癌产业为人熟知而又陈腐乏味的英雄主义叙事。称它为战斗的呐喊也好,满腔怒火的挽歌也好,或是不容许自己遭受剥夺的女性宣言也好——无论如何,本书都不容错过。——《出版家周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