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与判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验与判断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5 5.2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幼蒸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7685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9482190

上书时间2024-05-1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目录
编者前言

导论 研究的意义与分界

§1 逻辑系谱学中作为中心论题的述谓判断

§2 传统上的述谓判断之规定与所偏重的倾向以及相关问题

§3 逻辑论题学的双侧性。作为主体方向设问出发点之明证性问题及其传统上的演变

§4 明证性问题的诸层阶。对象的明证性作为可能明证性判断之前提条件

§5 判断明证性向对象明证性的回归

§6 经验作为个别对象的明证性。作为发生性判断理论部分的前述谓性经验的理论

§7 世界作为普遍信念基础被预先给予一切个别对象经验

§8 经验的视域结构;每一个别经验对象的类型化的前已知性

§9 世界作为一切可能判断基底之视域。如此被规定的传统逻辑学如何获得世界逻辑特性

§10 返归经验明证性作为返归生活世界。遮蔽了生活世界的观念化之瓦解

§11 判断的根源阐明以及在先验现象学构成问题系列全视域内之逻辑系谱学

§12 个别分析的出发点。简单的与根基性的经验之区分,以及返归最简单经验的必要性

§13 判断与对象的一般概念。作为“断定

[FeststellLung]之判断

§14 从外知觉与知觉判断开始分析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分界

部分 前述谓的(受取的)经验

章 受取性的一般结构

§15 过渡到外知觉分析

§16 受动的前所与性场及其联想的结构

§17 触发与自我朝向。受取性作为自我主动性之最低阶

§18 注意性作为自我倾向

§19 经验性自我倾向作为对被经验者之“兴趣及其在自我“行为”中之效果

§20 较狭义的与较广义的兴趣概念

§21 倾向的阻断与确定性的样态化起源

第二章 直接的把握与说明

§22 思考性[betrachtenderL]知觉的层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主题

§23 直接把握与思考

§24 进行解释的思考与解释性的综合

§25 解释的习惯性沉积。铭记[Sich―einpragen

§26 解释作为视域性被预期者之阐明及其与分析性阐明之区别

§27 解释的根源性的与非根源性的实行方式在预期中和在回忆中的解释

§28 多层次的解释:基底与规定间之区别的相对性

§29 绝对基底与绝对规定,以及此区别的三重意义

§30 独立的与非独立的规定性。整体概念

§31 对组成部分与非独立因素的把握

§32 非独立因素作为“结合”[Verbindungen]与作为“性质

第三章 关系把握与其在受动性中的基础

§33 视域意识与关系性思考

§34 关系性思考的一般特性

§35 确立关系的统一体之本质的问题

§36 知觉之受动性(时间)统一体

§37 记忆的统一体及其与知觉的分离

§38 在作为感性形式的时间之基础上,一切知觉的意向性

对象与一自我及一自我群体的设定性准现前化之间的必然关联性

§39 过渡到准设定性。想象直观的非关联性

§40 时间统一体和关联性在想象中通过诸想象行为的聚合

构成一想象世界统一体。个别化只可能发生于现实经验世界内部

§41 在一自我之知觉对象与想象对象间的直观统一体之可能性问题

§42 在一意识流中经联结作用所构成的一切对象之间形成直观性联结的可能性

§43 联结关系与比较关系

§44 比较性思考的分析。相同性[Gleichheit]与类似性[Ahnlichkeit]

§45 整体的和部分的类似性(相关的类似性[Ahnlichkeit in bezug auf])

§46 关系规定与对比规定(“绝对印象

第二部分 述谓思想和理解对象

章 述谓表达式之一般结构与最重要的范畴形式之生成

§47 认知兴趣及其在述谓运作中的实现

§48 认知行为与实践行为相互平行

§49 客体化运作中层阶区分的意义。过渡到构成性分析

§50 述谓表达式的基础结构

§51 对应于简单递进性解释的判断形式

§52 “是”判断与“有”判断

§53 基于关系性思考的判断。绝对的与相对的形容词性

§54 规定性判断行为与关系性判断行为间区别的意义

§55 对诸规定性赋予非均等兴趣之起源

§56 基底对象的逻辑意义构成作为述谓运作的结果

§57 同一性判断的根源

第二章 理解对象与其在述谓运作中的起源

§58 过渡到述谓运作的一个新层阶。事态的前构成

作为范畴对象及其经由名词化的“引出[Entrmhmen]

§59 直接可给予的对象作为事况之“来源事况[Sachlage]与事态[Sachver‘halt’]

§60 事态与完全判断句的区别

§61 集合作为一理解对象之另一例;它在产生的自发性中之构成

§62 理解对象作为事况和事态之来源;句法的和非句法的结合与关系之间的区别

§63 理解对象构成与受取对象构成之间的区别

§64 理解对象的非实在性与时间性

§65 在其广泛意义上的实在对象与非实在对象的区别理解对象属于意义对象(被意指者)区域

第三章 判断样态的起源

§66 导论。述谓判断的样态作为自我决定的样式(主动的态度采取)

§67 判断的空变样作为变样化的动机

§68 判断的立场采取发生于空意念批评。朝向证实(相符)的批评

§69 判断意念本身与真事态。事态如何成为意义对象

§70 事态所与性的明证性,类似于基础性基底对象之明证性

§71 判断立场采取作为承认或否定。承认作为认可及其对于朝向自我维持之努力的意义

§72 判断之“性质”的问题;否定判断不是基础形式

§73 存在判断和真理判断,作为带有被变样的判断主词的、较高阶的判断立场采取

§74 存在述谓关系与现实述谓关系的区别

§75 现实述谓关系和存在述谓关系不是规定性的述谓关系

§76 过渡到严格意义上的样态性。怀疑与猜测作为主动的立场采取

§77 确定性样态和信念概念。纯粹的和非纯粹的、假定的和确真的确定性

§78 问题与回答。问题作为朝向判断决定的努力

§79 简单问题和正当问题的区别

第三部分 一般对象的构成和“判断行为 一般”的形式

§80 思考的展开

章 经验的一般性(Allgemeinheiten]之构成

§81 一般[Allgemeinen]之原初构成

§82 经验的一般及其外延。概念的观念性

§83 经验类型的一般性及其受动的前构成

§84 一般性层阶

§85 质实的一般性与形式的一般性

第二章 通过本质直观法获得的纯粹一般项

§86 经验一般性之偶然性与先天必然性

§87 本质直观法

§88 一般性的“(直观)看”[Erschauung]一词之意义

§89 为了获得纯粹一般性必须明确排除一切存在设定

§90 纯粹一般性和先天必然性

§91 纯粹一般性之外延

§92 纯粹一般性的层次结构与通过观念变异作用获得最高具体属(区域)

§93 获得最高属的困难性显示在“物”区域的获得中

第三章 “一般样式”[Modus des Uberhaupt]中的判断

§94 过渡到对于作为自发功能最高阶的判断行为之“变样一般”的思考

§95 变样一般起源于对个别性的“此在”之忽略

§96 特殊判断

§97 全称判断

§98 总 结

附录1 某一内容被把握为“事实”和个别性的起源

时间样式与判断样式

附录2 或然性论断之明证性――对休谟理解概念的批评

中译本附录关于胡塞尔晚年思想重心的辨析

德、法、英、中现象学用语对照表

内容摘要

本人自1978年撰写《胡塞尔评述》一文以来,数十年中不断提醒研究者,对于研读现象学的学者而言,首先应注意个人的治学态度问题。我们当然应该对现象学的专业工作者和一般爱好者加以区分,对二者的研读态度和方式,也应该 “区别对待”。对于前者,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只满足于在各种中译本材料上“建构其学术实践大厦”,然而,仅仅根据中译文进行研读是非常不够的。如果立志为学,就应该遵循先后合理次序,“揠苗助长”的警示完全适用于此。如是,为什么有志于毕生研究德国哲学的学者就不能先下功夫学习一下学术德文并提升阅读理论德文的能力呢?(特别是对于研读胡塞尔思想而言,为了在较高的层次上掌握其理论,阅读学术德文是绝对必要的。)为此必须在此再次强调,对于有意成为现象学专门学者的人,不可满足于一生仅只在中译本上“活动”,而应进而怀有研读原文的志向。我们的中译本,对于专业工作者而言,不过是起到一种“拐杖”的助力罢了。单只根据英文译本已经靠不住,单只根据中译本则更加不可靠。当然,也不能走到同一浮躁心态的另一极端:不少学者,特别是自以为是现象学专家者,凭借德文学历背景的方便,即企图通过“以译代研”式的,本质上属于抄袭性的学术实践及其相应出版物的积累,作为个人与团体的职场获利资本。后一功利主义的治学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谈不到是“投身于现象学事业”,至多不过是在“重复”或“复述”他人的思想话语。积累和背诵一整套哲学术语,绝不等于就成了某学派的专家,而学术职场往往为此等轻浮治学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尤应加以警惕。在此情况下,一些初识胡塞尔学文本的团体,即打算通过制定“权威性的标准名词表”以期尽早在学界形成“权威性”的地位,这不仅是一厢情愿之举,轻浮而幼稚,而且其失尤在于严重贻误后学。因此,我们才反复强调,研究胡塞尔学的学者们首先应该学习胡塞尔治学的严谨态度,而不应将其作为学界争强斗胜、党同伐异的手段。否则,尽管我们记住了一大套术语,拥有了不少翻译作品和相关著作,我们的所谓“成就”仍旧不过是在“转述”或“传输”他人创造的学术话语而已。总而言之,对于研读国外人文理论的学者而言,不能阅读原文固是一种缺欠(但对于大多数一般认知者来说,阅读原文的能力并非必要。对于他们,我们中译者应该努力提供较可靠的译本),而掌握了外文也可能反而成了其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方便”。作为参与了四十年西方人文理论翻译的学者,我愿以此与同人共勉。



精彩内容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后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本书是胡塞尔生前亲自订定的*后一部专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部著作。本书可视为《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姊妹篇。《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讨论先验性论域课题,本书讨论经验性论域课题,两书共同构成了胡塞尔逻辑心理学的上下两层结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 述谓判断的样态分析与前述谓判断的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本书论题的重点所在。 胡塞尔认为, 意向性机制不仅体现在意识层和判断逻辑域内,而且也体现在前意识层和前知觉、前认知、前意志的动机层内。意识层与前意识层的经验性互动关系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逻辑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