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共生与道文兼济--汉语诗学样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人共生与道文兼济--汉语诗学样本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4.93 6.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泽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8745549

出版时间2021-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301281

上书时间2023-12-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孟泽,男,知名学者,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有我无我之境》《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两歧的诗学》《洋务先知——郭嵩焘》《何处是归程——现代人与现代诗十讲》等。

目录
前言  有机的整体主义的汉语诗学
第一章  道学 者兼风流:陈白沙的自然之学
  (一)“道学 者兼风流”
  (二)“自然”的与“人文”的
  (三)“自然”的三重境界
  (四)“自然”及其反动
第二章  元声元气与清洁的诗史——从诗学读懂王船山
  (一)从“元声”到“霸气”
  (二)私人化与“女性化”:情感失范文章失度
  (三)“天文斐蔚”与“旷世同情”
  (四)“英雄主体”与“英雄美学”
第三章  道文兼济——曾国藩如何渴望以“文章不朽”
  (一)“诗性精神”与“家国情怀”
  (二)“法不法”与“文不文”
  (三)“文字之道”与“混元之理”
第四章  大本大源:湖湘理学与湖南文学
  (一)“天”与“人”,“道”与“文”
  (二)“言志”与“言意”,“达情”与“达欲”
  (三)“一奇一偶者,天地之用”
  (四)“大本大源”“圣贤学脉”
第五章  行谨重而言放荡:周作人与文章之事
  (一)“哀弦”的意义及使命
  (二)“不统一的自然”:自性与个性
  (三)人的文学——“善之华”与“恶之华”
  (四)汉语的限度,新文学的可能与“运命”
  (五)“国粹”与“欧化”
  (六)“文章”与新文艺: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
第六章  一个世纪的隐喻:闻一多与行动的大诗
  (一)作为“美育”的艺术
  (二)纯艺术的艺术
  (三)“ 的诗”——“新诗”建构与自我建构
  (四)文学的历史方向
  (五)进化的逻辑,空虚的历史
  (六)诗人与政治,艺术家与人民
附录一  汉字思维与诗性智慧
  (一)启蒙思想者的两难
  (二)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
  (三)走出自我的自我成长
附录二  汉语诗歌的“方言”属性和“地方”属性
  (一)“统一国语”的召唤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歌
  (二)建立在“方言性”与“地方性”书写之上的汉语诗歌传统
  (三)汉语转型与新诗发生
后记——旷世同情

内容摘要
第一章道学绝者兼风流:陈白沙的自然之学

按照束景南先生的研究,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王阳明崇拜陈白沙的自然之学,走上心学之路的思想转型之年。陈白沙,即陈献章,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卒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

自然为核心理念的自然之学,是白沙在道学传承中的自觉选择,是他求的结果,也是他求的结果。而在思想史的演绎,特别是在白沙的具体体验与阐发中,自然自然之学所内含的与伦理政治、与审美自觉、与个体主体性之间的关联与协调,其所展示的生命开张与生命内敛、审美泛化与审美取消、自我收缩与自我扩张之间的对立与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审美思想史最基本的和最富有诠释挑战性的命题。

(一)道学绝者兼风流

俞长城《题陈白沙文稿》曰:陈白沙先生倡学东南,为世儒宗,吾疑其文必方正严肃,确不可犯。今颂其集,潇洒有度,顾盼生姿,腐风为之一洗。吾固知人造其绝者,未尝不有所兼也。道学绝者兼风流,吾求其人,合其文,其陈白沙乎!风流绝者兼道学,吾求其人,合其文,其唐伯虎乎!

俞氏道学绝者兼风流”“风流绝者兼道学的说法,缺少思想依据和理论支撑,不免机巧轻薄。但是,在一定的理论前提下,这一说法却有着足够的可阐释性,它道破了所谓道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理性的准宗教性的生命态度和精神取向)与风流(可以理解为审美的感性的自由精神)的截然两分,并不完全可靠,而能够统一在特定的生命践履中,对立性的力量在一定主体条件下可能产生最大的张力,达成最大的格局或局面,一如最大的必然在掌握者手里可以成为最大的自由

这不只是审美的秘密、思想的秘密,似乎也是人生的秘密、文化的秘密。

在这里,俞氏难得地读出并道出了方正严肃”“为世儒宗的白沙,其诗文却潇洒有度,顾盼生姿。白沙作为道学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说其诗文潇洒有度,顾盼生姿,难免让人觉得异样,觉得不可置信。

然而,白沙确实不像一般所谓的道学家那样性情偏枯、面目干涩,而是显得从容淡泊又情趣盎然。白沙的诗(他的文很少,多为序、记和书信之类)也确实风情十足、顾盼自如,显示出饱满又恣肆的诗人性情与率真烂漫的襟怀。而且,白沙的诗不只是诗,其实也就是他的哲学,他的安身立命的依据。

他的弟子湛若水说:白沙先生无著作,著作之意寓于诗也”②。陈炎宗曰:诗即先生之心法也,即先生之所以为教也”③

白沙不著书,作为道学家、思想者而全然一种诗人做派、审美风度,这同他学理上的取向看似吊诡,实则一致。而此种取向不仅在思想逻辑上渊源有自,更关涉乎白沙个人的气质、体验与生活历程。

……




精彩内容
本书通过描述和阐释陈白沙、王船山、曾国藩、周作人、闻一多等人的诗学思想,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勾勒中国诗学的基本命题、性质和品格,论述这种诗学思想在特定时代及其个体的展开过程中的单纯与复杂、丰饶与贫瘠,探讨这种诗学思想发生的社会依据、精神背景与个人渊源,论证中国诗学思想与精神在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延伸与拓展,论述汉字对于汉语诗学的决定性,以及汉语诗歌的地方属性与方言属性。旷世同情,书中所述的不同时地、不同身份、不同教养的思想者,对于审美,对于文艺的设计、处置、诉求、祈愿和想象,重心或许有别,动机和动力则疑似仿佛,他们共同为有机的整体主义的汉语诗学,提供了高明、精致、通达而个性鲜明的样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