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multiple narratives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multiple narratives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52 6.8折 49 全新

库存6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忠明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94938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1050353

上书时间2023-11-0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忠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法律文化。徐忠明教授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2016年徐忠明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分析

 一、乡民视野里的帝国法律与帝国衙门

 二、乡民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诉讼境遇

 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

 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以《笑林广记》为中心的考察

 一、契约与诉讼:庶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

 二、贪黩与酷虐:庶民对于帝国官员的讽刺

 三、昏聩与狡黠:官民之间不同的司法智慧

 四、结论

 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一、研究前提:学术史与地方志

 二、如何理解“好讼”与“厌讼”的记录

 三、诉讼类型:一个实证的考察

 四、地方志作者眼里的“好讼”原因

 五、结语:简短的概括

 明清时期民间诉讼的态度与策略

 一、民众的诉讼态度:好讼与惧讼

 二、民众的诉讼策略:把事情闹大

 三、简短的结语

 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与西方“对极”的理论背景

 二、从官吏铨选的途径看法官的主要来源

 三、从科举考试的内容看士人的知识结构

 四、科举以外获得法律知识的基本途径

 五、结论与评论:司法官员能否胜任案件审理

 一个绅士眼里的清初上海的司法实践——以《历年记》为范围的考察

 一、姚廷遴的生活世界

 二、《历年记》的史料价值

 三、关于“健讼”的商榷

 四、清初上海的司法实践

 五、反思方法与总结本文

 再版跋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笔者研习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7篇文章,主要议题包括诉讼风气和司法实践、司法官员的知识结构和民间百姓的诉讼策略。因此,这里的“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所用史料与写作当时笔者寓目的研究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著有所不同,它们涉及谚语、竹枝词、笑话、地方志、自传,等等。运用这些边缘史料,旨在解读明清中国民间大众与精英阶层的法律观念、法律心态的复杂面相。本书以“众声喧哗”和“复调叙事”来命名,则借用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期揭示隐藏在边缘史料中的嘈杂声音,并彰显本书的基本旨趣。

主编推荐
发现和利用新史料,本身也是一种理论的运用和创新。进一步说,利用新史料来考察旧问题,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旧问题的认知,从而给出新的解说,甚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提出新的问题。本书正是在做这样的一种尝试,所以无论是从书名还是内容,本书都力图从一个不同以往的角度说明明清时期的法律文化。

精彩内容
本书收录了笔者研习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7篇文章,主要议题包括诉讼风气和司法实践、司法官员的知识结构和民间百姓的诉讼策略。因此,这里的“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所用史料与写作当时笔者寓目的研究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著有所不同,它们涉及谚语、竹枝词、笑话、地方志、自传,等等。运用这些边缘史料,旨在解读明清中国民间大众与精英阶层的法律观念、法律心态的复杂面相。本书以“众声喧哗”和“复调叙事”来命名,则借用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期揭示隐藏在边缘史料中的嘈杂声音,并彰显本书的基本旨趣。

媒体评论
发现和利用新史料,本身也是一种理论的运用和创新。进一步说,利用新史料来考察旧问题,很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旧问题的认知,从而给出新的解说,甚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提出新的问题。本书正是在做这样的一种尝试,所以无论是从书名还是内容,本书都力图从一个不同以往的角度说明明清时期的法律文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