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5.18 2.2折 ¥ 68 九品
仅1件
作者[德] 迪特·库恩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009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972053393495932936
上书时间2025-01-09
【中文版总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老师或许对中国同事们的研究局限多有责备,但对那些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则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因为我们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明朝时的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
作为一个二十来岁才开始研究中国的学者,我自然是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二十来岁的光阴正好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意味着我大致上与中国所谓的“文革一代”同辈。彼时正是西方史学经历大转折的时期,历史不再是伟人和强权间相互影响所取得的成就,而转变为普通人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与机遇中经历的生活。对于一个在此时拥抱中国明代社会和经济史的外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因为彼时我最想求教的历史学者并非来自西方,而是一个中国人——傅衣凌。傅衣凌对与我同辈的中国历史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展示给了我们具体的研究路径,让我们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写出各个阶层民众经历的历史,而不是统治家族支配的历史。70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见过傅老师一面,至今我仍后悔没能向他学习更多,像我从朱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
当哈佛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一套中国帝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找到了与我同辈的三位历史学者,他们多多少少形塑了我在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方面的兴趣。我们并非用同一种语调或同一种国家视角(三人中一位是德国人,两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来论述问题,但我们差不多是同一代人,踩在同一片知识的土地上。我并未做多少导引,主要是请他们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样他们的描述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在的知识脚步。我可不想我们只是在重复老套的故事。另外,我请他们仔细考虑在他们所写的那个时代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写作。我希望他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他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他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我所写的元明卷与其他几卷有一个显著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整个系列的编纂后期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所以该特征在其他几卷中并没有出现。正如我提到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么做最开始是为了满足我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环境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而这些成果正不断涌现。然而,我逐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元明四个世纪的历史中,对民众生活经历和政治时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气候变化。气候虽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发现要回答元明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就不得不把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个世界的寒冷和干燥程度——考虑进来。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中国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现在,我邀请你们走进这个中国历史的房间,而四位学者正站在外头观察它。我希望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中国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卜正民
2016年6月2日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译者简介
李文锋,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译有《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金属、文化和资本主义:现代世界起源散论》(待出)等。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禁 佛
乡村的盗匪
五代十国
契丹帝国(大辽)
党项王国(西夏)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王朝的建立
统一疆土
中央集权
印刷和政治
文 治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早期的范仲淹“小规模”改革
王安石的“大规模”改革
辽的衰落和金的兴起
北宋的灭亡
第4章 南宋
共处之路
金的汉化
宋朝的辉煌和苦难
蒙古的崛起
“上帝之鞭”
宋朝的垂死挣扎
最后的崩溃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振兴儒学
系统化儒学的创建者朱熹
宋代的道教和佛教
新儒学与佛教
祖先崇拜和孝道
辽、金的佛教
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制度
教育制度
进士考试
古文运动
仕途、俸禄和特权
第7章 人生礼仪
宋朝的婚姻制度
女性的教育和财产权
契丹和女真的婚姻制度
汉人的丧葬习俗
契丹和女真的丧葬风俗
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
诗词——展示内心变化的艺术
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格物之理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长安,天子之都
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杭 州
长安、开封和杭州的命运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农业生产8
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货物和人员运输
自然资源的开采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纸 币
纸 钞
通货膨胀与钱币借贷
两税法
宋代的赋税负担
异族政权的财政政策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家庭与居家布置
个人交通
卫生与梳妆
缠 足
衣 饰
娱乐与浮世
医疗保健与福利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宋代度量单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哈佛中国史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宋史】 西方宋史研究的杰出学者、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迪特·库恩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新宋史,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宋史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宋史首要选择!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宋史】迪特·库恩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宋朝历史,涵括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医疗史、女性史、艺术史、科技史、物质文化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儒家统治之下、转型之中的宋朝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
【高度评价宋代的历史地位,全面反映西方学界的宋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对宋代的历史地位评价较低,而本书则较为全面反映了欧美学界对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评价,尤其突出了宋代的多功能的大都市发展、纸币的创制和使用、手工业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当时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
―――――――――
【专题叙事,内容广博,优美晓畅】全书分为12个专题,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涵盖丰富,涉及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不仅是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普通读者的宋史必读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全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