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9787549511471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1.33
2.5折
¥
45
九品
仅1件
作者川本芳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11471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972056876995428361
上书时间2025-0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推荐序——阎步克
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中国的历史》,将以中文出版,提供给中国的历史爱好者,其中有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先生的著作《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川本先生的专业为东亚古代史。他以中国为中心,对东亚的政治史、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等进行过长期的研究。这部《中华的崩溃与扩大》深入浅出,文笔兼平实与活泼之致,颇具可读性;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的叙述和解说,来自川本先生长期研究的个人心得,也能反映日本学界对此期历史的许多看法。被译为中文的日本中国史论著,越来越多了。《中国的历史》这个系列,包括川本先生的这部著作,应能推动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日本学界的相关成果。
因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日本对中国史的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其传统学风本来就具有细密扎实的特点,中国乾嘉考据学的影响,强化了其浓厚的实证精神。明治以来,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又催生了现代的新鲜眼光。对中国语言的熟悉,更是其超过西方学者的得天独厚优势。有的中国学者这样评价:在中国之外,日本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成绩,在总体上超过欧美。
在宏观框架和具体史实的解释上,中日学者各有见仁见智之处。这一点自是读者所当注意且最有启迪的。例如,川本先生在本书的“前言”部分申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被称为‘贵族制’的时期。这固然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出现的身为贵族的文人知识分子既成为乡村社会的领导,又进入中央和地方政界的统治阶层,从而备受后人的关注。”所谓“贵族制”,乃是日本学者长久研讨的论题,涉及了其对魏晋南北朝的总体看法。文史专业的中国读者,对之当然不会陌生;而对非文史专业的读者,就未必都清楚了。
近代以来,在用新眼光审视中国史上,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先行一步。“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内藤湖南,把中国史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大段。所谓“上古”或“古代”,至东汉中期而止,被看成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扩张期。经东汉中期到西晋的过渡,进入了六朝这个“中世”时代,其最大特点是“贵族制”:“六朝至唐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贵族制度,并不是天子赐予人民领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长期自然相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世家……君主是贵族的共有物。”(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唐宋之际,中国又向“近世”推进。这个“三段论”的模式,看上去与西欧史的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有某种可比之处。“近世”的各种变化,是参照西欧“近世”而被阐述的。又,法国学者白乐日、谢和耐所勾勒的中国史分期,与之有类似之处。
“古代国家”、“六朝贵族”、“唐宋变革”等论题,此后被京都学派的学者们不断地充实、深化。在“贵族制”的长久讨论中,各种观点纷纷涌现,异彩纷呈。矢野主税、越智重明等学人,与京都学派不尽相同,对中古“贵族的自律性”的评估没那么大,对此期的君权和官僚身份,则有更多的强调。矢野认为,“贵族因国家权力的存在才得以成立”,“贵族就是寄生官僚”(《门阀社会成立史》)。越智主张,贵族阶层因国家权力才能得以成立,从而凸显了君主对于贵族阶级的优越性(《魏晋南朝之贵族制》)。
川本先生是越智的学生。其对“贵族制”的认知,构成了本书中相关人物、事件、制度的背景。例如本书第一章第一节,阐述了“公权力之私有化与‘公’之再建构趋势”;第四章的标题是“江南贵族社会”,其第一节的标题是“东晋的贵族社会”,都反映了这样一点。这是中国读者所当注意的。又如,第四章第三节的标题被译为“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原文是“貴族制の変容と宋·斉軍事政権”),所申说的实际是“该政权并非由贵族所建,而是由军人创立”,“军人政权可以说是宋朝以后各王朝的一大特征”,“贵族的式微因寒门、平民的抬头而日益彰显”。这就是在提示读者,由贵族制到军人政权,其间已发生了某种“转变”。按,此前越智已提出,自刘宋到梁武帝天监年间,由于皇帝改革,通过起用寒人阶层而加强了皇权,贵族便丧失了“自律性”。宫崎市定对此期政治变动的阐述,是“军阀帝王与贵族结合的政治”(《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序)。中国学者田余庆先生,则把刘裕集团视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东晋门阀政治》)。相关论点的同异,不妨对照观看。
中国现代史学的萌发过程中,一代宗师也在不断涌现。除了各个专题、断代研究的巨大进步外,在历史分期方面,两千年传统史学家们闻所未闻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概念,被学人纳入视野,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其中郭沫若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借助“五种生产方式”所建构的框架,最富理论性。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称之为“一个划时代的功业”(《二十等爵制研究》序章)。在郭氏的最终看法中,夏商周是“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殊性之一,在于“豪强士族地主”。因种种原因,郭氏的分期之法进入了大学与中学教科书。很多非历史专业的人士和书刊,至今仍然习用着“战国以来的封建社会”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史的若干名家,在历史分期上主张“魏晋封建论”。何兹全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战国秦汉是“古代社会”,汉末三国进入封建社会,此期出现了如下变化:由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由自由民、奴隶到部曲、客,由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由民流到地著(《读史集》)。唐长孺先生说:“魏晋户口下降的原因虽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魏晋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大量户口沦为私家的佃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王仲荦先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耕作者依附农民──部曲、佃客。”(《魏晋南北朝史》)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因以唯物史观为本,中国学者更多聚焦于“所有制”的辨析之上。而日本学界对“贵族制”的讨论,通过各种事象辨析皇权、贵族、官僚之关系,相对更为细密,其分析方法,即便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看,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当然,对士族门阀现象,中国学者仍有非常出色的研究,如唐长孺先生对士族升降沉浮等现象的讨论,如田余庆先生对“东晋门阀政治”的阐述。同时在“二战”之后,唯物史观深刻影响了日本史学,对经济关系大为重视了,发展出了把汉唐间的社会视为奴隶制、农奴制或亚细亚生产方式等等新看法;京都学派的“三段论”,也更多地从经济层面(如租佃制)和社会层面(如“共同体”)推进了。
“战国封建论”与战国秦汉的剧烈社会转型合拍。这时发生了一个剧烈转型,古人也作此观感。王夫之有“战国者,天地一大变革之会”之论,赵翼有“盖秦汉间为天地间一大变局”之说。“魏晋封建论”把汉晋之交处理为两大社会形态的转捩之点,自此之后,就一直“封建”下去了。在这里,以及在京都学派的“三段论”中,战国的那场历史巨变不够鲜明。“唐宋变革”的提法,令中国史的中后期波澜再起,以此来解说唐宋间的各种变化,研究者会感觉很“给力”。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学界对“唐宋变革”的关注大增,若干唐宋史学者乐于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参用其说。在内藤的“三段论”中,“贵族制”与“唐宋变革”是相关的。“变革”的表现之一被认为是君主独裁,而六朝的“贵族制”,就反衬出了唐宋间的变化足以构成“变革”,是划时代的。但如认为六朝大体仍是皇权主导,贵族制只是一种政治现象,而非社会形态,那么它与宋代君主独裁的反差到底有多大,是否大到足以构成“变革”的程度,就应再行推敲了。
除了“贵族制”之外,民族问题,一向被看做魏晋南北朝的又一时代主题。东亚民族研究,是川本先生用力最勤的课题之一,有专著专论。本书也把此期确定为一个“汉民族与异民族、异文化之间的大对抗、大融合时期”,并揭举了这样的任务:“自汉帝国以后,经过与诸多异族和异文化之间的对立和融合,汉族文化和文明发展演变至今日。运用这种民族形成的视角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分析梳理之后,这个时期将会有什么样的真相浮出水面?”进而对十六国北朝的胡汉民族、胡汉政治集团和胡汉文化的冲突融合,对相关的政治发展,提供了系统的论述。(当然,南方少数族问题也未被忽略)
对此期胡汉关系的大趋势,作者使用了“中国化”一词。第七章第二节的一个论断,就是“孝文帝的各项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中国化”的用词,也被用于解释此期中国文化的域外影响,即对东亚各地区的外部辐射。这也是川本先生长期致力的论题之一。较早时候,中国学者在论述十六国北朝时,除了使用“汉化”一词之外,还有人使用过“封建化”的概念。这个“封建化”概念,其实是容易引起疑问的,因为对什么是封建制,有很不相同的定义。川本先生还进一步提出“华夷秩序的变貌”的问题:原属夷狄、从五胡中崛起的北朝发展为隋唐,成为
中国的正统王朝,“这是一种逆转现象”,“原来非正统的王朝成为了正统,这里展现了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发展进程”。确实,此期北方少数族对中国史进程的影响,其最耐人寻味之处是什么?无疑值得深思。
导语摘要
川本芳昭编著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精)》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川本芳昭,生于1950年。毕业于九州大学文学部。现为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专业为东亚古代、中世纪的民族问题、国际交流、政治史。以汉唐之间的时期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致力于解释以下问题:世界较大的民族——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等。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北朝国家论》、《中国史中的诸民族》。
余晓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艺术学院硕士。曾赴日本工作两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以文字游走于中外文化之间。译有《茶事遍路》、《美味方丈记》、《敦煌之旅》、《催眠的秘诀》等。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司马氏时期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
胡汉双方的情结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汉族的变化与崔浩
太武帝与皇太子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梁武帝的时代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陈朝的兴亡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孙吴与山越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何为蛮?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个性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末的动乱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第九章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形成
倭国与邪马台国
谜一般的四世纪
倭五王时期
倭国与天下
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世界秩序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关系
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形成的先驱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播
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附 录
译注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内容摘要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主编推荐
【由大家写给大家的作品】——《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代表学者川本芳昭撰写,是一本由大家(历史学家)写给大家(大众)的作品。
【中国历史上精彩的“乱世”】——《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夹在前后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大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名符其实的一段“乱世”。然而,这个时期却孕育出了六朝文化,是一个绝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它是国际色彩丰富的隋唐时代的渊源,对日本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日本因其与中国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无论是在宏观框架还是具体史实上,这套书都为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于套书】AHistoryofChina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
历时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倾情推出“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十位作者均为日本一流学者: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十位国内一流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深入浅出,观点新颖
精彩内容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的一段“乱世”。长达四百多年的秦汉帝国时代,自东汉中期以后便开始衰退,紧接着陷人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混乱时代以及比起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五胡十六国分崩离析的时代。因此,如何消除混乱、构筑新的和平时代,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从大格局来看,秦汉帝国长期的和平局面,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惠极大,中国作为东亚古典文明发祥地,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各个角落,平民阶层也广泛受益。其结果,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国家层面向平民阶层逐渐推进。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在原本经济水平上几乎没有差别的平民阶层中,也出现了广泛的贫富差距,从而产生了阶层分化的新局面。
这种阶层分化在地方社会中普遍催生了形态各异
的豪族阶层,其中上层的人士跃升到地方和中央的政界而成为官宦,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然而,这种由各阶层所构成的国家和社会的“分层化”,对于一君万民、主权在君的秦汉帝国类型的国家而言,可谓是对政权存立本身都有影响的结构性变化。本原则是,在唯一绝对的皇帝统治下,存在着数量庞大、基本上是均质的民众,凭借他们缴纳的赋税和所服兵役,国家财政和军政得以维持,而财政和军政的执行,则托付给皇帝的仆人,即作为“王之耳目”、勤勉于国事的官僚群体。
这种一致性逐渐瓦解并形成分层,其上层则逐步向地方和中央晋级并巩固其地位,朝着否定“一君万民”结构的方向突破.社会和闺家可以说一步步滑人极为不稳定的结构当中。
更直白地说,这时出现的豪族阶层将普通平民拢人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中,将本来应当集中到国家层级的税收纳为己有,这种局面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纵深发展,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这种局面固然引发了公权力的弱化,然而正如我们可以从外戚、
宦官或异族对朝政的专断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混乱中所
看到的那样,公权力本身也经历着权力私有化的冲击。
另一方面,在汉代推行儒教国教化之后,涌现了具有儒教素养的官僚群体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全国各地规模庞大的官僚预备军。割据一方的各地豪族中,也
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儒教素养为根基、誉满天下的名人高士,他们对垄断、兼并平民土地等对公权力的破坏行为表示抗拒,在乡里社会的支持下,成为集结点。这种行动最后对朝政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而东汉末年党人的集结大概可说是其中最早的事件。
公权力私有化的潮流,以及立足于乡里与之对抗并由此力图对“公”实施再建构的行动,可说是汉代社会瓦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时代的不同两面,这也成为这个时期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一大根源。
因此,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国家而言,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性从而重新统一中国,如何突破这种结构可谓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这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有我们现在所
讨论的这一个。前面讲到,汉代长期的和平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惠极大,中国作为东亚古典文明发祥地,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文明之光亦普照到中国以外的东亚、北亚等地区。这表现为作为文明中心的中国对中国以外地区的各民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东汉末年中国愈演愈烈的混乱局
面又推动了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非汉民族向中国内地迁移或入侵。
换言之,当时非汉民族与汉民族这些不可调和的集团混杂分布于中国的大地上,这种现象成了日常状态,必然导致各集团之间激烈的冲突。于是如前所述由马赛克般分层所组成的国家,在这种混乱和冲突面前便显得不堪一击。因此,如何解决汉民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对立局面,可谓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另一问题。
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
的救赎。当时人们潜心于诗文绘画等艺术中,倾心笃信佛教和道教,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这个时代的必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刚才所述的这一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之间,存在着联动的关系。
那么,这个时代的人们当时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开始一段旅程,进人这个波澜壮阔的画卷般的世界吧。让我们从“三国”的时代开始,先概述—下本系列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中所讲述的经过。
P17-2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