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2.54 2.2折 ¥ 58 八品
仅1件
作者王建枝|钱睿哲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6611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831922881723486720
上书时间2025-01-02
序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第一、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
主 编 简 介
王建枝
女,1957年4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兼任教育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杂志J Alzheimer Dis和Neurosci Bull等副主编,J Neuro Transm、Neurochem Res和Frant Med等编委。
从事基础医学教研工作40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书不忘育人,已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坚持本科生教学,在教材、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长期从事老年性痴呆研究,对老年神经退行性变的本质提出了主动、有序分子调控的新学术思想及“退行性变死亡”的概念;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被SCI杂志正面引用6000余次;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重点或重大科研课题,多次获美国老年性痴呆协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FIRCA和美国Li基金资助。
钱睿哲
1963年9月生于上海市,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基础医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亚太健康科学PBL协会主席、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医学整合式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评审人。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日本昭和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UBC、新西兰Otago大学医学院等访问学者。
从事教学工作30年,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生物医学PBL教学案例集》、长学制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SelfAssessment and Review等教材和参考书11本,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和专著10本;上海市精品课程“基于疾病的多学科教学”以及上海市教委重点改革课题等负责人;培养硕士和博士生20余人。主要研究生物节律紊乱与疾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研究,以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Hepatology,BMC Molecular Biology,BMC Medical Genetics等多本国内外期刊编委和特约审稿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完成人)等多项成果奖。
副主编简介
吴立玲
女,1954年8月生于北京。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授,系副主任。兼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理事长。
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30多年,2004年主持的病理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的《病理生理学》教材4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次。
孙连坤
男,1961年10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院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吉林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编委,《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委。在神经、肿瘤病理生理学等方面有较高造诣,现为病理生理学学术带头人。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7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3项,被评为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师德标兵。
李文斌
男,1958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病理生理学学科负责人,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河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深受师生好评。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姜志胜
男,1965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华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基础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主编,《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委。
从事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至今近30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湖南省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全国高等院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升本)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总主编全国医学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一套(14本);担任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多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 1
一、发展简史 1
二、未来趋势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
一、理论课主要教学内容 2
二、实验课的特点 2
三、学习方法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5
第一节 疾病的相关概念 5
一、疾病 5
二、健康 5
三、亚健康 6
四、不同医学模式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6
五、疾病谱 6
第二节 病因学 8
一、疾病的常见病因 8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9
第三节 发病学 10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0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2
三、老化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14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5
一、康复 15
二、死亡 15
第五节 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 16
一、流行病学研究 16
二、临床研究 16
三、基础研究 16
四、医学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18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1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21
一、正常水、钠平衡 21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24
三、脱水 25
四、水中毒 27
五、水肿 28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31
一、正常钾代谢 31
二、钾代谢紊乱 32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36
一、正常镁代谢 36
二、镁代谢紊乱 36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38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38
二、钙、磷代谢紊乱 41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45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 45
一、酸碱的概念 45
二、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46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47
一、血液的缓冲作用 47
二、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8
三、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9
四、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9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及分类 51
一、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51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52
第四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53
一、代谢性酸中毒 53
二、呼吸性酸中毒 56
三、代谢性碱中毒 58
四、呼吸性碱中毒 61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63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63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64
第六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64
一、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64
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65
第五章 糖代谢紊乱68
第一节 高血糖症 6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8
二、高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 73
三、高血糖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5
第二节 低血糖症 7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76
二、低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 77
三、低血糖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8
第六章 脂代谢紊乱80
第一节 概述 80
一、脂蛋白的组成、分类和功能 80
二、脂蛋白的正常代谢 81
三、脂代谢紊乱的分类 82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83
一、病因及影响因素 83
二、发生机制 84
三、对机体的影响 87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89
第三节 低脂蛋白血症 89
第七章 缺氧92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92
一、血氧分压 92
二、血氧容量 92
三、血氧含量 92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93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93
一、低张性缺氧 93
二、血液性缺氧 94
三、循环性缺氧 95
四、组织性缺氧 96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97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97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98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01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01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02
第四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104
一、去除病因 104
二、氧疗 104
三、防止氧中毒 105
第八章 发热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07
一、发热激活物 107
二、内生致热原 108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09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113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113
二、生理功能改变 113
三、防御功能改变 114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15
一、治疗原发病 115
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115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15
四、解热措施 115
第九章 应激117
第一节 概述 117
一、应激原 117
二、应激反应的种类 117
第二节 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及机制 118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机制 118
二、应激时的免疫反应 121
三、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 121
四、细胞应激反应 122
五、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124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124
一、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25
二、应激与消化道疾病 126
三、应激与精神神经疾病 127
四、应激与免疫相关疾病 127
五、应激与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128
第四节 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 128
第十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一、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130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133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 135
一、信号异常 135
二、受体异常 136
三、受体后信号转导成分异常 137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37
一、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137
二、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138
三、恶性肿瘤 138
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相关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40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141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141
一、细胞周期的概述 141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142
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144
四、细胞周期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146
第二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146
一、细胞凋亡的概述 146
二、细胞凋亡的调控 147
三、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 151
四、细胞凋亡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153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155
第一节 原因及条件 155
一、常见原因 155
二、常见条件 155
第二节 发生机制 156
一、自由基增多 156
二、钙超载 159
三、炎症反应过度激活 161
第三节 功能代谢变化 163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63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4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4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65
一、尽早恢复血流与控制再灌注条件 165
二、清除与减少自由基、减轻钙超载 165
三、应用细胞保护剂与抑制剂 166
四、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 166
第十三章 休克168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68
一、病因 168
二、分类 169
第二节 发生机制 170
一、微循环机制 170
二、细胞分子机制 176
第三节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177
一、物质代谢紊乱 177
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77
三、器官功能障碍 177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178
一、失血性休克 178
二、脓毒性休克 178
三、过敏性休克 179
四、心源性休克 179
第五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80
一、病因学防治 180
二、发病学防治 180
三、器官支持疗法 180
四、营养与代谢支持 181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82
第一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