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马懿学管理9787121141225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9.79
3.1折
¥
32
九品
仅1件
作者赵玉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41225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972074257079713798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赵玉平编著的《跟司马懿学管理》延续了之前出版的《向诸葛亮借智慧》的风格,尝试着运用管理学的规律和观点来分析人物和事件。书中大量使用了团队管理、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乃至经济学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解读三国,难的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也不是对规律的掌握,而是二者如何结合。常常是对着人物想规律,辗转反侧折腾几天,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比如,在讲到曹爽专权、私欲膨胀的时候,使用的是经济学“边际递减”的规律。
作者简介
赵玉平,河北丰宁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领导理论、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入选2009年媒体评出的十大国学讲师。同时为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并受邀先后为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浙江、山东等地的多家公司进行传统文化、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受到广泛欢迎,反响强烈。 著有:《比强者更强》、《粱山政治》(该书入选财经类十大畅销书排行榜)、《青梅煮酒论领导》。分别于2011年1月、8月在《百家讲坛》开讲《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
目录
第一讲 重大选择讲谋略
策略一 不求最好,但求满意
策略二 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
策略三 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
第二讲 当好骨干有诀窍
方法一 勤、谨、忍
方法二 谦、温、密
第三讲 突发事件巧应对
方法一 提前判断,矛盾公开
方法二 确认权威,合理行动
方法三 借人借势,速战速决
第四讲 鼓舞士气有良方
策略一 保持一致,引入权威
策略二 借助暗示,输出信心
策略三 调整情绪,合理解释
第五讲 竞争矛盾巧化解
策略一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策略二 看清角色,做出姿态
策略三 以退为进,只守不攻
第六讲 授权之后怎么做
方法一 事前沟通,充分交流
方法二 斗智为主,斗力为辅
方法三 远观忠,近观敬
第七讲 巧抓机遇有办法
策略一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
策略二 风格匹配、角色互补
策略三 类型匹配,制造认同
第八讲 改变逆境靠行动
策略一 抓住机遇,不留余地
策略二 内紧外松,留有余地
策略三 造足局势,获得认可
第九讲 教育子女有讲究
方法一 沉浸教育,养成习惯
方法二 母爱教育,培养好性格
方法三 体验教育,提升核心能力
第十讲 稳定局面讲谋略
策略一 力战
策略二 心战
策略三 智战
赵老师和他的课(代后记)
内容摘要
《跟司马懿学管理》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赵玉平“麻辣说三国”系列节目同名图书之一。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本书通过描述司马懿一生中遇到的众多历史事件,分析他的应对策略和处事技巧,着重对司马懿的管理才能进行详尽的分析,并与今天的职场生活相结合,把东方智慧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语言生动幽默,点评到位,妙趣横生。
精彩内容
方法三借人借势,速战速决司马懿在准备讨伐孟达的时候,使用了第三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借人借势,速战速决”。大家看《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会看到,司马懿消灭孟达其实不是靠自己,而是借助了几个人。
第一个人是曹魏的右将军徐晃徐公明。《三国演义》记载,司马懿领着大军奔新城灭孟达,半路上碰到了徐晃,徐晃下马躬身施礼,问司马懿这是要到哪里去,司马懿低声说孟达要造反,我前去捉他。徐晃主动请缨说,某家愿为先锋。司马懿说好,那你打头阵。
徐晃带着自己的部下就奔新城了。到了城下,孟达一见魏军来了,立刻拉起吊桥,徐晃马快,收马不住冲到了吊桥前。徐晃指着
孟达说,反贼孟达,快快受降。孟达大怒,拈弓搭箭,嗖的一箭,正中徐晃的脑袋,徐晃大叫一声中箭落马,当天晚上重伤而死。徐晃那么大一个大将军就死在了反复小人孟达的手里,每次看完这一
段我都特别不服气,大英雄死得这么不值,后来翻《三国志》才发现,徐晃是病死在他们家床上的,根本就没有参加新城擒孟达的战役。那么我们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徐晃没死在孟达手里,罗贯中却非要把他写成死在孟达手里?
第一,凸显反贼的罪恶,激起群众的义愤。
第二,给司马懿擅自调兵增加合法性。大家记住,如果事情紧急,你不经领导同意,突然做一个工作,来不及汇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再拉上一个德高望重、领导认可的人,拉着他一起干,这叫“拉赞助”。有了这个赞助,权威性、合法性就会上升。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徐晃加入战斗,是为了强调司马懿擅自行动的合法性。
司马懿借助的第二个人是咱们前面提到的申仪。司马懿发现,孟达是个小人,那么怎么管住小人呢?管理学有个说法,叫做“用价值观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着小人。”对于高人,要用理想、信念、价值观、使命感,给他传达伟大的理想、崇高的人生
境界,这样就可以把他管好,他会自发自觉自愿地去干。对于一个普通人,就得有奖励、有惩罚,定个制度,才能把他管好。对于一
个小人,讲价值观他不听,讲制度他不信,有机会就会钻空子,这时候怎么办?得派一个人盯着他。所以我们管理人,有价值观的手段,有制度的手段,也得有人盯人的手段。什么理想信念、忠君爱国,这些东西根本就管不住孟达,考核、检查、奖励、惩罚,这些东西也管不住孟达,必须找个人盯着他。找谁呢?找申仪。因为申仪也是个小人,也是个叛徒,以前是曹魏的太守,打了败仗后投降西蜀,后来在西蜀混得不得意,又回过头来投降曹魏,就是这么个小人。司马懿采取的方法叫“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着老鼠”,这个和武则天对待身边的小人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同类人盯着同类人,利用他们互相牵制。我们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一个说法“钟馗打鬼”,钟馗也是个鬼,这叫用鬼来打鬼,用狗盯着狗,用耗子来管耗子。所以司马懿就利用申仪盯着孟达,通过申仪随时了解孟达的情况。
司马懿第三个借助的人,一个是孟达的外甥邓贤,一个是孟达的亲信李辅。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开城投降,造成了孟达全线崩溃。所以我们经常讲,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团结问题永远是大问题。司马懿发现了孟达内部管理的弱点,孟达是个反复小人,反复之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越是亲密的人,关系越不稳定,最容易遭到来自身边人的反对。所以司马懿就策反了孟达的身边人,这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战方法。
紧接着司马懿在整个战役当中找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速
度。大家要记住,不等领导指示就擅自行动,动作一定得快。如果慢了,即便成功了,领导也不高兴,要追究你的责任。所以司马懿就决定,一定要速战速决,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亲笔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安抚孟达。信中写道:“将军昔弃刘备,讫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说国家对孟老弟高看一眼,我们人人都很认可你,你长得又帅,能力又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不要到别人家去,我们都喜欢你。接着说,蜀汉政权那帮人恨你恨得咬牙切齿,他们不可能再接受你,你不要听信谣传,我们不相信你会投降。孟达拿到这封信以后心里有底了,一松懈就给司马懿机会了,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二,司马懿加快行军速度,“倍道兼行”,白天晚上都走路。
从宛城到上庸新城,一共是一千二百里路,曹魏大军走得特别快,只走了八天就走到了。
第三,到了新城之后二话不说,立刻组织攻击。《晋书》记载,上庸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孟达又组织人在水边立了好多粗大的木栅栏。司马懿指挥部队渡水破栅,“八道攻之”,整个队伍分成八条线,一起往城上攻,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打县城一样,没有主攻方向,哪儿有敌人哪儿是主攻方向。结果打了多长时间?“旬有六日”,十六天。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出,孟达的战斗力还不错,在司马懿的八道攻击之下能坚持十六天,但打到最后,邓贤、李辅开
城投降,孟达也被斩首了。
我们算一算,司马懿整个战役用了多少天?走路用了八天,打仗用了十六天,加在一起二十四天,不到一个月就干净漂亮地解决了孟达。司马懿消灭孟达,不光是为国家除去了一个大患,而且给司马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权威,整个曹魏政权,原先支持他的人更加支持他,原先反对他、担心他要谋反作乱的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才华和能力了。老百姓有一句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行走江湖的人有一句话叫“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
有本事你拿出来,你拿不出来我们就不信你。司马懿通过这场漂亮的二十四天歼灭战,获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觉得司马懿这个人真的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当朝的栋梁。
消灭孟达以后,司马懿紧接着面临第二战,就是再次跟诸葛亮开战。此时的西线战场曹魏军队已经是一败再败,而且诸葛亮在这次出祁山的过程中采取了新的战法、新的攻击路线。在诸葛亮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曹魏军队内部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司马懿首先得解决士气问题,紧跟着还要解决作战战略、策略问题。那么,司马懿是怎么激励队伍的士气,他又采取哪些策略来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呢?请看下一讲。
P73-7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