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与永恒9787567592179
  • 教育与永恒978756759217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与永恒9787567592179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33 2.5折 45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政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592179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173609512755118093

上书时间2024-12-29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
 30年前,我把随手记下的点滴人生感悟汇集起来,整理成一本小书出版,书名叫《人与永恒》。出版不久,赣南师院的一个大学生读到这本书,无比喜欢,一字一字抄录了全书。他描述当时的感觉说:“在一瞬间,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30年后,这个大学生已经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学家,但仍然不忘当年充满喜悦的激动,也用点滴感悟的形式写下他对教育的思考,于是有了这本《教育与永恒》。
 书有自己的道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可能知道他的书会以何种方式与不同的人相遇,灵魂的共鸣会以怎样出其不意的方式发生。人与人之间这种精神交感和影响的奇妙现象,每每令我感动和喟叹。
 由《人与永恒》触发,李政涛教授写了《教育与永恒》,按照我的理解,此书要追问的问题便是: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
 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人的生命却很短暂,在人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无限的距离。但是,人不甘于短暂,要寻求永恒,人类的一切精神生活皆是为了铺设一条超越之路,使人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会成为肩负着人类使命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朝向真善美行进的努力和希望。
 当然,这只是我的回答,而且相当笼统。在本书中,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回答,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对于作者来说,“教育与永恒”这个题目有双重涵义。其一,教育是他为自己选定的永恒的志业。其二,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教育者心中有永恒之目标,在教育的路途上尽管仍然会有迷惘,但内心是明亮的,前程是光明的。
 本书的风格,是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我欣赏这样的风格,随处有真知灼见闪烁,下面仅举几例。
 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是这个世界上*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的成功,就是*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
 关于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教育在时代面前要保持独立性,不向风云变幻的时代妥协,而应该让时代向守护永恒价值的正确的教育妥协;优秀的个体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在没入时代的深水畅游之时,经常伸出头来仰望天空。
 关于教育时间。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贯穿着权力逻辑,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时间设计中极大的弊端是“满”和“精细”,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
 关于学校。正向问: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给学生以欢乐和希望,还是带来恐惧和厌倦的地方,是给学生以生长和发展,还是带来束缚和压制的地方?反向问:学校不是什么?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企业,不是推行行政逻辑的机关,不是让教师无条件服从长官命令的兵营,不是全方位管控师生的监狱,等等。正向和反向的诘问,皆促人反省创立学校的初心,学校遭遇的诸多困境,根源往往在于不把学校当学校。
 读者可以看到,上述种种思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
 如果说,作者把本书当作对我的致敬之作,那么我的这篇序言便是对作者的回敬之言。这个回敬,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致敬,我以此向中国教育界一位有良知和独立思考的学者表达敬意。
 周国平
 2019年5月1日
 自序
 生命永恒,教育永恒
 1
 本书的感发,缘起于《人与永恒》。
 周国平的灵思火花点燃了我对教育和永恒的思索。
 30年后,我依然记得1989年的某个冬夜,那具从未丰腴过的肉身,蜷缩在赣南师院那间凄冷的教室里手抄此书时的场景:
 窗外是茫茫黑夜,沉寂如铁,我的内心交织着澎湃与安宁,这是一种奇妙的矛盾的交融……
 没有什么比席勒的这番话,更能准确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了:
 “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
 从那一刻起,我领悟了什么是动人心魄的语言方式:
 “它有疼痛,但不锋利;有伤感,但不浓烈;有顿悟,但不说教。” 
 在一瞬间中,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2
 此书来自我对“教育”和“永恒”的生命体验。
 从过去之“我”到现在之“我”,对永恒的凝视与求索,从未改变。
 这可能是“青春”的标志之一:
 拥有对永恒的渴盼、痴迷和沉思。
 果真如此,我是幸运的,幸福的……
 我或许会永葆青春。
 3
 本书是一本致敬之作。
 致敬周国平先生,致敬仍然与我生命同在的青春岁月;
 致敬我那已至垂暮之年的父母,他们赋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奠基性的教育,也催生了我对生命与教育的连绵不断的感悟;
 致敬我的恩师叶澜先生,她引领我进入教育学的世界,让我从此拥有了属于教育学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教育学的永恒”产生了永恒的希望与盼望;
 致敬我的妻子文娟女士,她的陪伴与爱护,已成为我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致敬所有带给我人生启迪、教育启迪、永恒启迪的人,他们是我的家人、亲人、师长、学生与朋友……
 降落在此世之我,与他们的相逢、相遇、相知,让我的人生增添了美好的意蕴……
 4
 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
 5
 当我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即刻置身于这样的漩涡里:
 永恒的可能与不可能……
 我立即处在一种纠结中:对永恒的渴望和对永恒的绝望……
 6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
 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
 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多言。
 为什么教育可以永恒?因为人生永恒。
 有人生的地方,就有教育。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
 7
 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
 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赘述。
 只要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永恒”就有了依托。
 8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影子。
 9
 当“教育”站出来,和“生命”站在一起,生命的意义得以显现了,得以绽出了……
 当“生命”走出来,和“教育”并肩,教育就有了前行的目标与勇气,它知道,教育必须对“生命”承担责任,必须为这个生命走向美好的人生做些什么,必须对美好的人生有所作为。
 1 0
 世界上有无数幸福或痛苦、长久或短暂、忠诚或背叛的婚姻,只有教育和生命的联姻,是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绵绵无期的。
 虽然这种联姻中同样饱含着各种背叛、痛苦和折磨。
 1 1
 我为什么要书写这样的文字?
 与那些鸿篇巨制,皇皇巨著相比,它们至多是些一鳞半爪的呓语、喟叹和低吟,纯属于我的教育灵魂的私人记录……
 它们没有大时代大思想的力度,与黄钟大吕般的时代之声不相吻合,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琐屑话语,甚至只是一些不着边际、没有实际功用的连篇废话,但它们浸润了我的情感,并因此有了体温,还融入了些许思维和理性,它们汇总为自我生命的留言本与记录本,其中有我的力量和无力,也有我的自信和自卑……
 1 2
 人在,教育在。
 人的生命与教育同在。
 我不敢,也不能说:“我在,教育在”,但可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加上一句:“教育在,我在”。
 然后,长吁一口气,放下笔,默默地备课去了……
 1 3
 今日我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
 此话有三重含义:
 我的灵魂是教育的产物,我的灵魂属于教育,教育就是我的灵魂。
 哦,还有另外一层隐秘的内涵:
 经过多年的流亡漂泊之后,我的灵魂“叛逃”到了教育的世界,并且在那里安顿下来。这种安顿是一生的安顿。
 我的一生,从此成了皈依教育的一生。
 1 4
 教育的路是生命的路,这条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渐延伸。
 经常发生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生命成长停止了,而是在这条路上已经看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了,它持续在走,但已经不是按照生命原本的方式在走。
 这条路越走越弯曲,直到*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踪迹了。
 路还在那里,成了荒凉之路。
 1 5
 网络时代的狂欢,不只是视频、图像的狂欢,更是文字的狂欢,谁都可以进入其中尽情书写,留下自己的文字印记,随之带给我的*的恐惧是:
 我一次次目睹,那些或欢呼雀跃,或嘶吼狂吠,或安宁沉静的文字,一律变成了沙滩上的文字,很快会被后来的潮水席卷抹去……然后,一切重新再来。
 写作,使人永恒?什么样的写作与文字能够永恒?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此刻,自己正站在沙滩之上……
 1 6
 微信时代的新文体?
 没有这样的奢望。还是回到原点,汲取传统的力量。
 复调式写作?
 确实,是我一直想尝试的。
 的确,很难。
 教育式写作?
 罗兰•巴特区分了政治式写作、小说的写作和诗的写作,不出所料,“教育”不在他的眼里。
 教育在我的眼里。
 1 7
 “求不得苦”,是释迦牟尼感悟到的“人生八苦”之一。
 “求不得永恒之苦”,是全体人类共同的宿命。
 1 8
 覆盖,是我们时代的特质。
 所有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技术、器物,无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无论名人、明星,都随时可能被一波波的后来者覆盖,一层层地被后继者覆盖,被涂抹,直至湮灭消亡。
 永恒在哪里?这是悲壮或悲剧性的叩问。
 不管答案如何,有一点足以确信:对永恒的追问,是永恒的。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本书贯穿了作者对人、人生、人性、人类以及教育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并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思想的灵光碎璧。这是作者的第一本随感集,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在捕捉脑中闪过的一个思绪、一点感想的同时,也聆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商品简介

《教育与永恒》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从人生中的教育、时代中的教育、空间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到家庭中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终身教育,涉及面广,泛着思维的理性和哲学的碎思。

作者简介
李政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目录
致未知的读者 / 7 

序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周国平) / 9 

自序 生命永恒,教育永恒 / 13 

01 追问教育 / 1 

02 人生中的教育 / 19 

03 时代中的教育 / 31 

04 时间中的教育 / 41 

05 空间中的教育 / 53 

06 自然中的教育 / 69 

07 社会中的教育 / 87 

08 学校中的教育 / 97 

09 家庭中的教育 / 107 

10 职业中的教育 / 115 

11 艺术中的教育 / 127 

12 影像中的教育 / 147 

13 戏剧中的教育 / 173 

14 技术中的教育 / 185 

15 教育中的教师 / 199 

16 教育中的学生 / 213 

17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 223 

18 终身教育 / 237 

后记 不是格言,是迷惘 / 253 

至未知的日子 / 263

内容摘要
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从人生中的教育、时代中的教育、空间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到家庭中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终身教育,涉及面广,泛着思维的理性和哲学的碎思。

主编推荐
?本书是李政涛教授向周国平先生的致敬之作,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情感、对教育的追问。?不同于长篇大论,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短小精悍,易于阅读。?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而作者对每一种教育形式的论述均直击重点,引人深思。每一点都值得读者深入探究。

精彩内容
序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30年前,我把随手记下的点滴人生感悟汇集起来,整理成一本小书出版,书名叫《人与永恒》。出版不久,赣南师院的一个大学生读到这本书,无比喜欢,一字一字抄录了全书。他描述当时的感觉说:“在一瞬间,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30年后,这个大学生已经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学家,但仍然不忘当年充满喜悦的激动,也用点滴感悟的形式写下他对教育的思考,于是有了这本《教育与永恒》。书有自己的道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可能知道他的书会以何种方式与不同的人相遇,灵魂的共鸣会以怎样出其不意的方式发生。人与人之间这种精神交感和影响的奇妙现象,每每令我感动和喟叹。由《人与永恒》触发,李政涛教授写了《教育与永恒》,按照我的理解,此书要追问的问题便是: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人的生命却很短暂,在人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无限的距离。但是,人不甘于短暂,要寻求永恒,人类的一切精神生活皆是为了铺设一条超越之路,使人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会成为肩负着人类使命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朝向真善美行进的努力和希望。当然,这只是我的回答,而且相当笼统。在本书中,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回答,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对于作者来说,“教育与永恒”这个题目有双重涵义。其一,教育是他为自己选定的永恒的志业。其二,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教育者心中有永恒之目标,在教育的路途上尽管仍然会有迷惘,但内心是明亮的,前程是光明的。本书的风格,是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我欣赏这样的风格,随处有真知灼见闪烁,下面仅举几例。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优选的成功,就是优选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关于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教育在时代面前要保持独立性,不向风云变幻的时代妥协,而应该让时代向守护永恒价值的正确的教育妥协;优秀的个体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在没入时代的深水畅游之时,经常伸出头来仰望天空。关于教育时间。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贯穿着权力逻辑,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时间设计中极大的弊端是“满”和“精细”,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关于学校。正向问: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给学生以欢乐和希望,还是带来恐惧和厌倦的地方,是给学生以生长和发展,还是带来束缚和压制的地方?反向问:学校不是什么?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企业,不是推行行政逻辑的机关,不是让教师无条件服从长官命令的兵营,不是全方位管控师生的监狱,等等。正向和反向的诘问,皆促人反省创立学校的初心,学校遭遇的诸多困境,根源往往在于不把学校当学校。读者可以看到,上述种种思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如果说,作者把本书当作对我的致敬之作,那么我的这篇序言便是对作者的回敬之言。这个回敬,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致敬,我以此向中国教育界一位有良知和独立思考的学者表达敬意。周国平2019年5月1日自序生命永恒,教育永恒1本书的感发,缘起于《人与永恒》。周国平的灵思火花点燃了我对教育和永恒的思索。30年后,我依然记得1989年的某个冬夜,那具从未丰腴过的肉身,蜷缩在赣南师院那间凄冷的教室里手抄此书时的场景:窗外是茫茫黑夜,沉寂如铁,我的内心交织着澎湃与安宁,这是一种奇妙的矛盾的交融……没有什么比席勒的这番话,更能准确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了:“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从那一刻起,我领悟了什么是动人心魄的语言方式:“它有疼痛,但不锋利;有伤感,但不浓烈;有顿悟,但不说教。” 在一瞬间中,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2此书来自我对“教育”和“永恒”的生命体验。从过去之“我”到现在之“我”,对永恒的凝视与求索,从未改变。这可能是“青春”的标志之一:拥有对永恒的渴盼、痴迷和沉思。果真如此,我是幸运的,幸福的……我或许会永葆青春。3本书是一本致敬之作。致敬周国平先生,致敬仍然与我生命同在的青春岁月;致敬我那已至垂暮之年的父母,他们赋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奠基性的教育,也催生了我对生命与教育的连绵不断的感悟;致敬我的恩师叶澜先生,她引领我进入教育学的世界,让我从此拥有了属于教育学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教育学的永恒”产生了永恒的希望与盼望;致敬我的妻子文娟女士,她的陪伴与爱护,已成为我内在生命的一部分;致敬所有带给我人生启迪、教育启迪、永恒启迪的人,他们是我的家人、亲人、师长、学生与朋友……降落在此世之我,与他们的相逢、相遇、相知,让我的人生增添了美好的意蕴……4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5当我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即刻置身于这样的漩涡里:永恒的可能与不可能……我立即处在一种纠结中:对永恒的渴望和对永恒的绝望……6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多言。为什么教育可以永恒?因为人生永恒。有人生的地方,就有教育。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7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赘述。只要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永恒”就有了依托。8教育是人类永恒的影子。9当“教育”站出来,和“生命”站在一起,生命的意义得以显现了,得以绽出了……当“生命”走出来,和“教育”并肩,教育就有了前行的目标与勇气,它知道,教育必须对“生命”承担责任,必须为这个生命走向美好的人生做些什么,必须对美好的人生有所作为。1 0世界上有无数幸福或痛苦、长久或短暂、忠诚或背叛的婚姻,只有教育和生命的联姻,是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绵绵无期的。虽然这种联姻中同样饱含着各种背叛、痛苦和折磨。1 1我为什么要书写这样的文字?与那些鸿篇巨制,皇皇巨著相比,它们至多是些一鳞半爪的呓语、喟叹和低吟,纯属于我的教育灵魂的私人记录……它们没有大时代大思想的力度,与黄钟大吕般的时代之声不相吻合,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琐屑话语,甚至只是一些不着边际、没有实际功用的连篇废话,但它们浸润了我的情感,并因此有了体温,还融入了些许思维和理性,它们汇总为自我生命的留言本与记录本,其中有我的力量和无力,也有我的自信和自卑……1 2人在,教育在。人的生命与教育同在。我不敢,也不能说:“我在,教育在”,但可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加上一句:“教育在,我在”。然后,长吁一口气,放下笔,默默地备课去了……1 3今日我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此话有三重含义:我的灵魂是教育的产物,我的灵魂属于教育,教育就是我的灵魂。哦,还有另外一层隐秘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流亡漂泊之后,我的灵魂“叛逃”到了教育的世界,并且在那里安顿下来。这种安顿是一生的安顿。我的一生,从此成了皈依教育的一生。1 4教育的路是生命的路,这条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渐延伸。经常发生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生命成长停止了,而是在这条路上已经看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了,它持续在走,但已经不是按照生命原本的方式在走。这条路越走越弯曲,直到最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踪迹了。路还在那里,成了荒凉之路。1 5网络时代的狂欢,不只是视频、图像的狂欢,更是文字的狂欢,谁都可以进入其中尽情书写,留下自己的文字印记,随之带给我的优选的恐惧是:我一次次目睹,那些或欢呼雀跃,或嘶吼狂吠,或安宁沉静的文字,一律变成了沙滩上的文字,很快会被后来的潮水席卷抹去……然后,一切重新再来。写作,使人永恒?什么样的写作与文字能够永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此刻,自己正站在沙滩之上……1 6微信时代的新文体?没有这样的奢望。还是回到原点,汲取传统的力量。复调式写作?确实,是我一直想尝试的。的确,很难。教育式写作?罗兰·巴特区分了政治式写作、小说的写作和诗的写作,不出所料,“教育”不在他的眼里。教育在我的眼里。1 7“求不得苦”,是释迦牟尼感悟到的“人生八苦”之一。“求不得永恒之苦”,是全体人类共同的宿命。1 8覆盖,是我们时代的特质。所有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技术、器物,无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无论名人、明星,都随时可能被一波波的后来者覆盖,一层层地被后继者覆盖,被涂抹,直至湮灭消亡。永恒在哪里?这是悲壮或悲剧性的叩问。不管答案如何,有一点足以确信:对永恒的追问,是永恒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