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臧否,曾用笔名臧一民,文化学者,专注于文化心理研究。已出版《过度紧张:国民精神分析导论》、《少有人想的事》、《纠结的中国人》等多部文化心理类专著。
目录
前言 聪明的动物还是愚笨的动物 / 1
第一章 懦弱是种病 / 001
不是别人更强,而是自己太弱 / 002
给自己的付出标个价格 / 008
何为懦弱 / 014
拒绝,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 019
第二章 越舒服,越要警惕 / 023
夸你是为了利用你 / 024
要警惕特别合自己胃口的人 / 029
一个人突然变“好”了,往往隐藏着“阴谋” / 034
像锻炼肌肉一样去锻炼大脑 / 040
第三章 感觉最不可靠 / 045
热衷于理性的人,常会上当 / 046
你觉得好的,未必就是真正好的 / 052
第一眼就觉得可信的人,其实未必可信 / 057
第十一次刷牙 / 063
第四章 人人都是“巴甫洛夫的狗” / 069
先从认识巴甫洛夫开始 / 070
相对于上帝,我们更愿意服从于恐惧 / 075
永别了,巴甫洛夫 / 081
第五章 别人并不可怕 / 087
想好了很多种拒绝的借口,但面对面的时候还是答应了 / 088
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希望里 / 094
他更牛?那是因为他付出的时候你没看到 / 100
第六章 相信直觉的结果往往是被骗 / 105
不要帮别人欺骗自己 / 106
买真酒,不买假酒 / 111
权威也会说谎 / 116
第七章 责任是一种担当,也是操控别人的手段 / 123
警惕他人转嫁责任 / 124
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 129
即使你对,也会让你觉得你错了 / 134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于责任 / 140
第八章 我们购买时,到底是在购买什么 / 145
为什么恐惧也会形成营销 / 146
买产品,不买意义 / 152
让你兴奋是为了让你掏钱 / 157
守住自己的“鸟笼” / 162
第九章 摆脱“松毛虫法则” / 169
人人都说好的未必就好 / 170
我们以为的,其实是别人让我们以为的 / 176
不知不觉喜欢你 / 182
别让情绪影响了判断 / 187
第 十 章 不要迷恋“我们” / 193
夏令营中的孩子 / 194
不要让假想敌影响到自己 / 200
别听人怎么说,要看人怎么做 / 204
虚荣者最容易被控制 / 210
第十一章 认清自己,摆脱控制 / 217
孩子应该像父母还是应该像邻居 / 218
如何改变孤僻的性格 / 223
为什么你不敢去拒绝 / 228
我们想要的,一定会实现 / 233
内容摘要
每个人都可能被他人的言语以及隐藏在言语之中的某种行为摆布着,每个人也可能就是隐藏着的交际操纵者。操纵者们戴着各式面具,潜伏在你身边,以种种手段,将你玩弄于鼓掌之间。
本书就是让你识破情感勒索、心理绑架、隐形操纵等等困境,从而有效地提高警惕,并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巧妙应对人生困境。
精彩内容
不是别人更强,而是自己太弱无意识跟从是一种心理障碍,多是因为个人内心太过封闭,在成长期的时候个人意志未得到发展。这样的人,常常会怀疑自己,将别人或者说别人的意见看得比自己和自己的意见更重要。于是,他们成了一种应声虫,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当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其做法不是去分析两种意见的彼此优劣,而是下意识否定自己去迎合别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度无意识跟从者,是没有自我的。现实生活中,达到心理障碍的人很少,但有类似行为的却很多。有些人永远都是跟随者,有些人则可以轻松让人跟随。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有太多人的自我得不到完全释放,更多时候是因为那些被跟随者总是有能够让人轻易跟随的手段。他们不经意间就可以控制别人。
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谈起。
保罗是名资深心理治疗师,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过一个类似的案例。案例的主角是一个中年男子。据保罗介绍,这个男人算不上特别优秀,但也有些成绩。他有一家不大的公司,收入还不错,而且自身学历等也都说得过去。不过他却极度自卑,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最后变得畏畏缩缩,开始有些交流障碍了。
经过一系列接触,保罗发现,这个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有一个强势的妻子。
其实,他妻子并不很优秀,从事业上讲,甚至可以说有些差。她也有工作,但收入不高,更重要的是,她总是因为喜欢干涉同事,而导致自己人缘很差。公司内基本没有人愿意与她来往。因此她虽然在公司工作了很久,依然是一个普通的职员。
可以说,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不成功。但她却有一个既有能耐又能被牢牢控制的丈夫。她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断打击他。她其实一直在享受凭借自己能力获得不到的生活条件,但她却总是不满足,总是不断给他提出更多的要求,让他去完成。如果他做不到,她就不停打击他,说他能力差,说他不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创造更多的幸福。
他在妻子不断的否定当中,努力工作,然而依然得不到妻子的认可。最终,他开始怀疑自己,于是竟然真的觉得自己很差,从而开始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最后,竟然严重到需要心理干预的地步。这个案例中的女人就是被追随者的典型,男人则慢慢变成了追随者。 女人的手段其实很简单,就是否定别人,树立自己。这是极为常见的做法,却也是极为有效的做法。当然,这对夫妻之间的交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问题出在性格上,女人并不是有意识去控制男人。这点从女人的同事关系处理上就能看出来,如果她真有手段,同事关系就不至于那么差了。但生活中,却有很多有意识的操控者。
有些人仿佛天生就具有领袖气质,总是能够让人跟随他。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使用的手段跟那位妻子的手段相同:否定别人,树立自己。
综观那些看起来天生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强势。他们的强势不仅在于不容许别人否定,更在于敢于或经常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中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两个人聊天时,所谈论的问题,也大多是两个人都不很了解,或都一知半解的问题。这时候,如果一个人总是给出强势的确定结论,那么对方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了解,从而认定他面前这个强势的家伙是真正的专家。不知不觉中,他就会主动放低身段,去敬佩甚至崇拜对方。
之所以如此,在于人们的本性。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人是天生厌恶冲突的。人类祖先所处的环境并不友好,面对身边那些尖嘴獠牙的野兽,人类想要生存,必须结群。这时候,环境会对人类进行一个筛选。热衷于结群的都生存了下来,喜欢单干的,往往会被野兽们杀死。这样,倾向于结群的基因就得到了保存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一个心理特征,太多人天生恐惧“冲突”,我们不愿与别人发生矛盾,而总是想要找一个折中点,达到两者的和解。想要达到和解有两种办法,一是其中一个退一步,二是两者各退半步。两者各退半步的,平安相处。一个退一个不退的,则变成了追随者与被追随者的关系。
那些领袖,靠的就是在不断冲突中让人不断退步。从这次别人的让步中,获得一个追随者,从第二次别人的让步中又获得一个追随者。于是,他身边就有了跟从者。当他有一定跟从者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压力场,让后来者天生怀疑自己是错的,而这个人是对的,因为他身后站着更多人。
于是,被追随者的拥趸群就这样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没有人敢于反抗他,而是敢于反抗的都被他放弃了。他在筛选,永远跟那些服从自己的交往,不服从自己的则马上断绝关系。
这就是被追随者们的手段,这种手段跟案例中的那个妻子所做的一样。通过自己的确定让不确定的人们信赖自己,然后通过更多的不确定来逐步瓦解对方的信心,建立自己的权威。
所以,如果是一个聪明人,当他看到某个人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时候,就要学会去分析、去分辨,这个人是真的行家,还是一个逐步在建立自己权威地位的操控者。
能够分辨出这点,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不能够分辨出这点,便难以摆脱被操控的命运。
然而,分析能力虽然很重要,另一种能力却更重要,那就是自信心。人们之所以服从于被追随者,不仅在于被追随者提供了一种强势的“权威”,更在于追随者本身早已认定自己不具有掌握权威的能力。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些许的自我怀疑,这份自我怀疑被人放大了。因此,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立起这种强大的信心,这样才能够抵抗与生俱来的害怕“冲突”。
在这方面,心理学的一个著名的效应,或许可以给人以启迪。那就是“瓦拉赫效应”。
奥托?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小时候并不出众,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将来的发展方向,让他去学习文学。可是,一学期过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刻苦,但有些拘泥,很难成为文学之材。”父母无法,让他改去学习油画,然而瓦拉赫既不懂得构图,也不会润色,结果成绩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塑之材。
不过化学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瓦拉赫身上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化学实验所必需的,如果学习化学,瓦拉赫应该很合适。于是他建议瓦拉赫的父母,让瓦拉赫学习化学。
没想到,瓦拉赫的天分竟然瞬间被激发了出来,他很快就成了班上人人羡慕的天才。他最终也确实在化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心理学家们根据瓦拉赫的经历总结出了“瓦拉赫效应”,即: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某些方面强,在某些方面弱,只有找到自己强的方向,才能够有所成就。
不过从追随和被追随的角度讲,那些被追随者就相当于瓦拉赫的老师们,他们不断用瓦拉赫的某些不足来否定瓦拉赫,打击他的信心,从而改变他,让他变成一个追随者。聪明人要自己去做瓦拉赫的化学老师,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是强的,有天赋的。
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让自己的心不至于低下去。不低下去,就不会变成盲目的追随者,自然就可以少受很多操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