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说9787556709205
  • 先生说978755670920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生说9787556709205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7.05 2.3折 75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虎 / 严敏杰 / 周婧

出版社海峡书局

ISBN9787556709205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551632338600445440

上书时间2024-12-25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大的精神内核就体现在这些先生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本书仿《世说新语》体例,分为授教、懿行、气节、神采、宽和等二十五章,以语录体的方式定格北大先生们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在一则则小故事中,发现先生们的鲜活性情和独特风骨。



作者简介
杨虎、严敏杰、周婧
他们都曾在北京大学求学,深受北大影响,因此热心搜集北大校史史料,分类辑录前辈学人嘉言逸事,合力编著本书,以表彰北大真精神。

目录
序(陈平原)
授教第一
懿行第二
气节第三
神采第四
宽和第五
真趣第六
狂狷第七
乖僻第八
雅号第九
深情第十
师友第十一
忠诲第十二
读书第十三
著述第十四
论学第十五
嘉言第十六
讽议第十七
辩驳第十八
神伤第十九
忧思第二十
自许第二十一
月旦第二十二
谣歌第二十三
风骨第二十四
奋勉第二十五
主要参考文献
“外未名而内博雅”的北大气质(代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历史·趣闻·学识·丰采
北大校园代代相传的趣闻轶事、幽默段子
在前辈榜样的表率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收录一千余条趣闻轶事,编成北大的“世说新语”
本书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收录一千五百多条趣闻轶事,分为授教、懿行、气节、神采、宽和、真趣、狂狷、乖僻、雅号、深情、师友、忠诲、读书、著述、论学、嘉言、讽议、辩驳、神伤、忧思、自许、月旦、谣歌、风骨、奋勉等二十五个主题,将1898年建校百余年以来北大校园流传的小故事和人物的精彩言行汇录成书。体裁采用“微博体”,合成一册段子集,内容精彩,轻松好读,实为一册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前辈们精彩的言行举止,读来使人兴致盎然
书中提及的一百多位智者前辈和知识榜样,言行、举止、学识、丰采均精彩有趣。辜鸿铭拖着辫子讲授英文课程,说是脑后的辫子剪去容易,精神上的辫子“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孤傲之情发人深省。刘半农见了好友钱玄同就要抬杠,他特作有“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的诙谐打油诗记述此情此景。傅斯年身高体胖,抬夫见了怕抬不动,拔腿就跑。此类趣话一一呈现,学人丰采跃然纸上,字里行间,见其风骨,觉其真趣,察其宽和,仰其神采。
◎在知识榜样的表率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书中搜罗的趣闻轶事,浸润了“外未名而内博雅”的真精神。由前哲、时贤与师长言传身教,晚辈们自可从书中领略风趣,明晓使命,学到如何保持劳谦君子之风度,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修炼海纳百川之雅量。会心一笑之余,能够引起思索,多一层对世界的思考,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这也很有意义。
◎陈平原先生作序推荐
本书的出版获得了众多北大师友的帮助和力荐。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特为本书作序。他指出:“正是在这些广泛流传而又无法实证的逸事中,蕴涵着老北大的‘真精神’。……即便说者无心,传者也会有意——能在校园里扎根并生长的逸事,必定体现了北大人的价值倾向与精神追求。”
▎内容简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大的精神内核就体现在这些先生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本书仿《世说新语》体例,分为授教、懿行、气节、神采、宽和等二十五章,以语录体的方式定格北大先生们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在一则则小故事中,发现先生们的鲜活性情和独特风骨。

主编推荐

◎收录一千余条趣闻轶事,编成北大的“世说新语”

本书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收录一千五百多条趣闻轶事,分为授教、懿行、气节、神采、宽和、真趣、狂狷、乖僻、雅号、深情、师友、忠诲、读书、著述、论学、嘉言、讽议、辩驳、神伤、忧思、自许、月旦、谣歌、风骨、奋勉等二十五个主题,将1898年建校百余年以来北大校园流传的小故事和人物的精彩言行汇录成书。体裁采用“微博体”,合成一册段子集,内容精彩,轻松好读,实为一册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前辈们精彩的言行举止,读来使人兴致盎然

书中提及的一百多位智者前辈和知识榜样,言行、举止、学识、丰采均精彩有趣。辜鸿铭拖着辫子讲授英文课程,说是脑后的辫子剪去容易,精神上的辫子“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孤傲之情发人深省。刘半农见了好友钱玄同就要抬杠,他特作有“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的诙谐打油诗记述此情此景。傅斯年身高体胖,抬夫见了怕抬不动,拔腿就跑。此类趣话一一呈现,学人丰采跃然纸上,字里行间,见其风骨,觉其真趣,察其宽和,仰其神采。

◎在知识榜样的表率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书中搜罗的趣闻轶事,浸润了“外未名而内博雅”的真精神。由前哲、时贤与师长言传身教,晚辈们自可从书中领略风趣,明晓使命,学到如何保持劳谦君子之风度,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修炼海纳百川之雅量。会心一笑之余,能够引起思索,多一层对世界的思考,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这也很有意义。

◎陈平原先生作序推荐

本书的出版获得了众多北大师友的帮助和力荐。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特为本书作序。他指出:“正是在这些广泛流传而又无法实证的逸事中,蕴涵着老北大的‘真精神’。……即便说者无心,传者也会有意——能在校园里扎根并生长的逸事,必定体现了北大人的价值倾向与精神追求。”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 林纾平生任狭尚气,性情刚毅,除长于文学撰述之外,还精于武术,尤擅舞剑,曾著笔记小说《技击述闻》,记载平日耳闻目睹的武林实事。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时,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讲授武林故事。言谈之间,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让学生向往不已。

◇ 蔡元培入翰林院时,主考官看到他的试卷大喜,对其文章称赞不已;评价其书法则曰:“牛鬼蛇神。”后来,钱玄同问蔡:“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蔡不慌不忙,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

◇ 1927年,北伐军何应钦部攻克福建,蔡元培、马叙伦等浙江名流代表民众欢迎北伐军早日进浙。何设宴款待蔡、马等人,并介绍苏联顾问蔡列班诺夫与他们相见。苏联顾问当即送上自己的中国式名片:“蔡列班诺夫”。蔡元培接过名片后,笑道:“原来是本家。”

◇ 五四运动以后,每逢5月4日,北大必有一群校友聚会,指点江山,畅谈国事,借以纪念五四运动,名之曰“五四”聚餐会。这个惯例坚持了好几年,而且每年都要邀请老校长蔡元培参加。在某年的聚餐会上,蔡感慨地说:“我们这帮人真是吃‘五四’的饭呀!”

◇ 白化文回忆说:沙滩红楼的老北大文化氛围独具一格。甚至周围的乞丐叫声也很特别,不喊“升官发财”老一套,见了男生就喊:“您行行好吧,您准能当校长!”对女生则喊:“小姐行行好吧,您准能坐大火轮留洋!”校门口卖豆腐脑的也有老北大书卷气,常对青年人灌输:“老年间儿,我爸摆摊儿那会子,鲁迅跟给他拉洋车的肩并肩坐在咱这摊子上,一起吃喝,吃完了,您猜怎么着,鲁迅进红楼上课,拉洋车的叫我爸给他看着车,也进去听课去啦。蔡校长的主意:敞开校门,谁爱听就听,不爱听拍拍屁股走人,谁也管不着谁,那才叫民主,那才叫自由哪!”

◇ 民国初年,辜鸿铭任教于北大,当时大学开始招收女生。辜见校内女生甚多,便问工友:“这些堂客是哪里来的?”当时北平饭馆的习惯:女客称堂客,男客称官客。工友告诉他,以后学校将有女生来上课。辜摇头叹息,以为从此风化将成问题。辜保守顽固,论中国事情常有立异之说,如论新旧婚姻之不同:“中国旧式婚姻,譬诸置水于炉火之上而徐俟其沸,则过程中之温度有增无减;近代之自由婚姻制度,则譬诸已沸之水自炉而委地,未有不冷者。”

◇ 黄侃喜爱美食,在北大任教时,京城饭肆酒楼处处吃遍,在家里吃也是一点马虎不得。据其学生陆宗达回忆,当时黄“一顿中饭,可以从日头正午吃到太阳偏西;一顿晚饭,能从月出东山吃到子夜乌啼。他吃饭并不多,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谈”。他经常对陆说:“要学我这学问,光靠课堂上那点不行,必得到这饭桌上来听,才是真的!”

◇ 陈独秀曾与章士钊共同创办《国民日日报》。20多年后,章士钊在忆及与陈独秀共事的情景时,兴趣盎然地写道:“吾两人蛰居昌寿里之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兴居无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并亦不浣。一日晨起,愚见其黑色衵衣,白物星星,密不可计。愚骇然曰:‘仲甫,是为何物耶?’独秀徐徐自视,平然答曰:‘虱耳。’其苦行类如此。”

◇ 据许德珩回忆:1919年下半年,也就是陈独秀尚在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的时候,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来京看望父亲。他们并不直接去陈独秀家里,而是准备了一张名片投递,上面写“拜访陈独秀先生”,下面写着延年、乔年两兄弟的名字。此事一时传为笑谈,人们说陈独秀提倡民主,民主真的到了他的家里。

◇ 抗战期间,日军在云南狂轰滥炸,西南联大师生每每苦于“跑警报”、钻防空洞。在昆明郊区,很多人为图方便,便在院子里挖一个坑,上面盖上一块厚木板,敌机来时,则钻入坑中。陈寅恪于是作一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因其对仗工整,又切于实情,遂在师生中广泛流传。

◇ 胡适提倡白话文,于课堂上令学生拟一拒聘电报,其中有一最简者为:“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而胡的白话稿为:“干不了,谢谢。”胡论曰:“文之优劣,原不在文白,在于修辞得当也。”

◇ 季羡林评胡适,“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据季回忆,他曾与胡一同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胡匆匆赶到,声明他要提早退席去赶开另一个重要会议。其间,一位与会者发言跑题,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胡便浑身是劲,立即精神抖擞,接着发言者的话茬,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地发表己见,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兴致极高,大有挑灯夜战之势。早把那个“重要会议”忘到爪哇国去了。

◇ 胡适因创作和提倡白话诗,被称为“新诗的老祖宗”。海内作新诗者均以能得胡适的评论而荣幸,以致后来以《女神》名噪诗坛的郭沫若,以一直得不到胡适的评论为憾。1923年,两人在一次欢宴上见面,当胡适在酒酣耳热中说起他曾想要评《女神》,并取《女神》读了五日时,郭沫若大喜,竟抱住胡适,要和他接吻。

◇ 胡适因提倡白话文而名满天下,“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当时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有一年,胡和马君武、丁文江等朋友作桂林之游,所至之处,辄为人包围。胡无奈地说:“他们是来看猴子!”胡说他实在是为名所累。

◇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 傅斯年身高体胖,朋友称其为“傅胖子”。抗战期间,傅在重庆,与李济、裘善元赴宴。宴毕,主人替他们雇好三乘滑竿。六个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门前。裘第一个出来,抬夫见他胖,都不愿抬,于是互相推让。第二个走出来的是李,比前一个更胖,剩下的四个抬夫又互相推让一番。等到傅走出来,剩下的两位抬夫一看,吓了一跳,扛起滑竿拔腿就跑,弄得主人分外尴尬。

◇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他曾自豪地说:“‘五四’那天上午我作主席,下午扛着大旗到赵家楼,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 傅斯年的旧学功底十分扎实,早年最喜欢唐代李商隐的诗,后来又痛骂李商隐是妖。罗家伦就问他:“当时你喜欢李商隐的时候怎么不说他是妖啊?”傅回答说:“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是妖!”

◇ 傅斯年一贯反对提倡中医。有一次,在国民参政会上,参政员、孔子后裔孔庚提出一个有关中医问题的议案,傅当场表示反对。两人因此展开激烈的争辩。孔辩不过,气急败坏,就在座位上用污言秽语辱骂傅。傅十分生气,大声说:“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和你决斗!”散会之后,傅在会场门口拦住孔,孔此时已年过古稀,身体非常瘦弱。傅见此,怒气就去了大半,把两手垂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吧。”

◇ 毛子水精于古籍鉴定,好收藏古书。任老北大图书馆馆长期间,每年毛都把绝大部分购书经费用于购买善本古籍,因而无法满足青年学生订阅新报刊的要求。一次,一些同学在图书馆内的大厅遇到了毛,就订阅新报刊问题向毛提出质问,同学越聚越多,质问发展成了斥责。毛异常生气,但又理屈词穷,只倔强地说了一句:“就是不订!”个别同学一时激动,大喊一声“打”(其实并未动手),就把毛吓得楼上楼下乱跑一阵。事后,“学生追打毛子水”的新闻很快就传遍校园。

◇ 1930年,钱玄同43岁时,曾与朋友商谈自编文集,名为《疑古废话》。从44岁起每11年出一本集子,44岁那年编的一本叫《四四自思辞》;55岁那年编的一本叫《五五吾悟书》;66岁时出一本《六六碌碌录》;77岁时出一本《七七戚戚集》。书名都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书虽未编成,却很能见钱氏的性格。

◇ 在北大同人中,刘半农与钱玄同最为友好,但两人一说话就要抬杠。刘说他和钱“我们两个宝贝是一见面就要抬杠的,真是有生之年,即抬杠之日”,并以半农体作“抬杠诗”一首:“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有杠必须抬,不抬何用杠。抬自由他抬,杠还是我杠。请看抬杠人,人亦抬其杠。”

◇ 刘半农生性幽默诙谐,才气横溢。有一次,好友周作人向刘借俄国小说集《争自由的波浪》和一本瑞典戏剧作品,刘的回信却令周吃了一惊。信无笺牍,但以二纸黏合如奏册,封面题签“昭代名伶院本残卷”,信文竟然是一场“戏”:“(生)咳,方六爷(按:指周作人)呀,方六爷呀,(唱西皮慢板)你所要,借的书,我今奉上。这其间,一本是,俄国文章。那一本,瑞典国,小曲滩黄。只恨我,有了他,一年以上,都未曾,打开来,看个端详。(白)如今你提到了他,(唱)不由得,小半农,眼泪汪汪。(白)咳,半农呀,半农呀,你真不用功也。(唱)但愿你,将他去,莫辜负了他。拜一拜,手儿呵,你就借去了罢。”

◇ 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学校要求极为严格。一些“汉学大师”在博士答辩时,喜欢以偏题难倒中国学生,以炫其学。刘半农博士论文答辩时,气氛十分紧张,总共进行了七个钟头。结束时,刘已筋疲力尽,无力走路,只好由朋友搀扶出场。

◇ 有一位青年非常喜欢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便去赵家,请赵介绍他认识刘。恰巧刘来赵家,赵当即对青年介绍说:“这就是你要认识的刘半农先生。”青年原以为刘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一见之下,竟是一位身着半旧长袍,形同乡巴佬的老头,顿感失望,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原来是这个老头啊!”刘闻言,甚为失意,作打油诗以自嘲:“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