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该书由孙颙、叶辛等知名作家领衔,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小白倾情创作,有程小莹、朱大建等知名专业作家、上海作协签约作家加盟,血红、三盅、君天等大神级网络作家、90后新锐作家也加入入其中。作家们发挥擅长融合历史与现实,富有情怀的故事写作能力,创作生动感人、新意迭出的“红色故事”。
目录
001序言
001聂耳、田汉离我们多远/孙颙
011慎成里非同寻常/叶辛
017高桥烈士陵园纪/叶辛
021遥望胜利——记上海浦江饭店/滕肖澜
026一家古董店/小白
030安义路63号寓所旧址寻迹/程小莹
038他真的想组建一支“红队”——多伦路189号赵世炎寓所旧址寻迹/程小莹
046天色正黑暗/朱大建
054勇往直前的女战士王根英/朱大建
063晨烟中的浙江中路112号——记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旧址/寒烈
072墨香传薪火——又新印刷所轶事/寒烈
078闹市里的秘密交通处/简平
086幽静弄堂里的秘密计划/简平
092即将刻在纪念碑上的那一天/张蓉
099红烧肉、白米饭以及浦东枪/张蓉
104三次婚礼——上海局策反委员会旧址/刘迪
109南京路劝工大楼里不灭者精神/沈轶伦
117红色冠华里的摇篮/沈轶伦
123访交通大学五卅纪念碑与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路明
131消息在这儿传递——关于中央联络机关旧址/甫跃辉
136宣传的力量——关于中央宣传部办公遗址/甫跃辉
141抗战时福煦路多福里21号的风云人物/朱蕊
150兴顺里15号的杨先生/马尚龙
156赤色磁石——记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杨绣丽
163潭子湾的星火——记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杨绣丽
170南京路上的面红旗/
176人民之音——新新公司“凯旋电台”/陈思
185冯雪峰到上海——在(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前/陈思
193保卫大上海——记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曾金辉
198风中的勇士——记李白等十二烈士就义地点/曾金辉
205隐秘的地下党——江苏省委机关旧址/胡笛
211中国饭店的秘密会面——与《七月指示》/胡笛
217暗夜火种/郭浏
222桂馥兰芬忠烈门,英魂丹心照后人——夏采曦故居旧址(黄渡特别
支部旧址)/三盅
229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苏浙别动队支队第三大队华漕抗日遗址/三盅
234这里,燃起上海邮政党组织的星星之火/林楣
2411933年,远东反战大会召开/林楣
248石库门里的英雄传说/君天
254宝山路上的枪声/君天
260品鉴真理的味道——记陈望道旧居纪念馆/陈晨
266两千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陈晨
274青年是一国之未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遗址/府天
280斗争和牺牲——记1927年江苏省委旧址/府天
287爱如电波——秦鸿钧金神父路电台旧址/王萌萌
305“春申江畔话中兴”——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王萌萌
316建筑,一座城市历史的缩影——记茅丽瑛烈士殉难处/王瑢
322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殚精竭虑倾其毕生的共产党人——记杨贤江旧居遗址/王瑢
328杨家宅的灯光——记共青团杨树浦部委机关旧址/吴清缘
333无畏的先锋者——记杨树浦发电厂史料陈列室和王孝和纪念设施/吴清缘
340做好准备,走向胜利——四大纪念馆/血红
349五卅运动:从女童工之死到革命巅峰/三三
357百年光明承载与传播者——记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三三
364报童近卫军/哥舒意
369开纳公寓的班主任/哥舒意
374凯歌号角的背后——一个低调的器材供应站点和一名更低调的红色特工/茅捷
383我们就像一颗揿钮……——追忆永安坊一家不知名的揿钮厂/茅捷
390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三山会馆/刘闯
396“五四”以来上海革命群众集会所——南市公共体育场/刘闯
402国际特工的红色电波——记孔秘密电台遗址/倪思瑶
408李公馆的秘密——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密机关遗址/倪思瑶
415小旅馆里的九月来信/于析
422罗亦农的最后一眼/于析
429上海战役在宝山打响——上海解放纪念馆/唐吉慧
434宝山之子——徐克强/唐吉慧
439鲜血发出的怒吼——记嘉定“五抗”斗争烈士殉难地/高彦杰
448摧枯拉朽迎解放——记崇明解放登陆地/高彦杰
456神秘的“红色之剑”/章慧敏
464丽云坊的灯光/章慧敏
471百年曙光——曙光中学与奉贤县委的创立/汤朔梅
482申达大楼的“文萃”和“机关”——文萃社旧址、上海市委联络机关福州路旧址/居平
487历史的丰碑——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居平
内容摘要
《暗夜里的星星之火》一书,从红色起点出发,追寻红色足迹,点燃红色记忆。该书包含71篇上海革命遗址小故事,内容纵向涵盖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二次靠前革命战争时期;横向包括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各领域。该书以文学的手法去发掘、整理和写作这些故事,使读者通过文学阅读的途径,深入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亲沐先辈遗泽,获得深度启迪。该书的出版,旨在用文学的力量,全面、深入和具体地发掘和传播上海的红色基因,使人民更加了解的奋斗历程,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传奇。
主编推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见证者,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红色足迹”丛书,是上海市庆祝的重点内容。它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出发,重点围绕党的初创期和革命斗争历史,沿着红色基因的发展和承续,力邀作家创作、出版革命故事,以此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凸显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优选文化的特质。丛书共分四辑出版,本书为第二辑。
精彩内容
120世纪后半叶,我在上海西区的五原路住了30多年,对附近的街景挺熟
悉。从五原路出去,走常熟路,几分钟工夫,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淮海中路。
沿淮海中路往东,走过幽静的华亭路,会看到几幢二三层楼的法式建筑,楼
前有美丽的小花园,比起附近大型的公寓建筑,例如常熟路转角处的白墙大楼,是别样的风景,也是我少年时代经常玩耍的区域。再往东面走走,便看到沿街一长排仿欧洲风貌的建筑,墙面上,镶嵌着
狭窄的阳台,用铁铸的栏杆围起,仅有半米来宽,那是它们区别于中式风格
的标配。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住在那一带。那时,学业不紧张,放学后常有闲逛的机会。作为学生,每天早上需参加升旗仪式,必然列队高唱雄壮的国歌。老师告诉我们,国歌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不过,老师们没有说及,我也压根儿没有想到,那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旋律,那洋溢着悲壮激情的音符,最早,竟是孕育在我经常玩耍的地方,在那些老旧的欧式建筑之中,在某幢不招眼的房屋的三楼,在一间沉默的斗室的窗台下。
时间,似乎非常非常遥远了。那是前仆后继的严酷岁月,那时候,淮海中路叫另外的名称——霞飞路。1931年,日军在中国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的形势日益紧张。租界内外,气焰嚣张的侵略者不断挑衅,高高扬起血淋淋的军刀;蒋介石当局奉行“不抵抗主义”,镇压民间的抗日活动,夜以继日,押送爱国人士的警车,凄厉地呼啸着掠过大街小巷。1258号三楼,聂耳临时租住的亭子间,难以安顿年轻人悲愤的心——许多并肩战斗的同志已经被投入监狱。他的思维一步步清晰:“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是代替着大众在呼喊。”音乐家举起小提琴,彻夜不眠,一身热血,满腔怒火,战斗的音符,从心底喷涌而出;小提琴拉响激昂的旋律,吵得房东老太太,一
位白俄女子无法入睡,恨不得将房客扫地出门。斯情斯景,与今日淮海中路的繁华和优雅,与大街上俊男靓女的丰采,好像是两个空间维度的故事,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想象。
记忆如此容易消逝吗?不,并非记忆消逝,或许是在和平幸福之中陶醉已久,漫不经心地淡忘了民族曾经陷入的苦难。
2日月如梭。今天,当我寻访历史遗迹,顺淮海路溜达,在沿街的欧式建筑旁徘徊,我突然意识到,它们在此站立的时间,已然百年;青年聂耳活动于此,也是将近90年以前的事情。
这是初夏的一个早晨。我到的时候,沿街一排底层的商铺,尚未开张。
其间,1258号,寂静无声,底楼的店面,被银色的卷帘门挡住了,不识真容。二楼和三楼,也许是民居,狭窄的阳台上,晒着
衣物。我想,彼时的聂耳,只是四处打零工的文艺青年,生活拮据,大约租
不起朝南的正房。2009年,徐汇区政府,在联排建筑的侧墙上,挂出“聂耳旧居”保护铭牌,文字中说明,聂耳曾居住在三楼
。我从外观估摸这类建筑的结构,不由猜想,聂耳可能租了朝北的斗室。
我站在1258号楼下,长久伫立,似乎想倾听历史的回音。连续有大巴士从眼面前奔驰而过,隆隆的马达轰鸣之后,大街对面的景色显露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铁一号线的站台,醒目地标着“2”字,是常熟路站的2号进出口。在聂耳的时代,上海是没有地铁一说的,当时,最通晓世界状况的林语堂他们,才可能在纽约等地见识过地铁这种新式玩意。不过,我的思绪,没有停留于地铁口进出的人群,我突然感受到另外的心灵冲击。
P2-3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