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1.44 2.5折 ¥ 46 九品
仅1件
作者立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5046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972061835191238663
上书时间2024-12-23
前言
何为第一等事
阳明先生12岁时,郑重地请教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曰:“读书登第。”少年阳明却语出惊人:“恐未是,当读书做圣人耳!”
这振聋发聩的一问一答,愧煞了多少读书人!读书人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鲜有人知道何为“第一等事”。
社会固然需要专长技能、辞赋文章,但在阳明先生看来,这多是一些“半截子的事”。一个人即便智谋才略超于众人之上,但若未能致得良知,未能疗得己身之病,就无法疗得天下人之病。《道德经》有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你是否思考过,何为你人生的“第一等事”?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做得个顶天立地之人?三个问题,其本质是一。“第一等事”是人生根本大事。立志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就是此等大事的开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然而,是志于道德,志于功名,志于富贵,还是根本无志可夺?人生该“旷废隳惰”,还是顶天立地?这是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万般烦恼,皆因看不清。我们需要心明眼亮,我们需要算清人生的经济大账,方能成一件大事,传一份美德,以此,度过自利利他的圆满人生。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阳明心学。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前的8年—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此后的8年—1508年,阳明先生发现了“心大陆”。
通过龙场悟道,阳明先生向我们揭示了“心即理”。由此,我们明白,在自己的心上即可以体证原本遥不可及的天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直接感知天理的力量。阳明先生为我们找到了打开圣贤之门的钥匙,找到解决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的钥匙。
一、是非即成败
合乎天理为是,违背天理为非。合乎天理,事成;违背天理,事败。因而,是非即成败。致良知决定人生成败。
圣贤有言,做大事最易。圣贤之心,通达天理,顺应民意,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人生中最怕的是认不清方向。一个人可以走得慢,但不可以走错方向,不能南辕北辙,更不能让生命滑向痛苦甚至罪恶的深渊。学习阳明心学,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些大是大非。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首倡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传习录》中有多次论述。阳明先生反复强调,所为何事?何为真正的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借助这样一张图来看一下。
“∞”,叫作无穷大。它有正的无穷大,也有负的无穷大,如同阳明先生所言:“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一个人既可以攀登良知的高峰,抵达圣贤的境界,也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堕入无底的深渊。这是人生真相。选择善还是恶,就是选择是或非,这直接决定了成与败。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到桀纣之恶的世界,每个人渴望幸福,渴望成功,渴望被人尊重。事实是,有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懵懵懂懂之中已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行本一”: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与“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错知错行,浅知浅行,深知深行,直到正知正行,就是知行合于良知,良知即道。知行合一是指“知行合于道”,这是阳明先生的本意,也是我们一生共同努力追寻的境界,也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回归正心的过程。
对照自己,我在哪里?在浅知还是深知?是错知还是正知?由此,基本就可以断定事情的成败。
徐爱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爱父母,必有愉色,必有婉容。不然,也只是扮演一个孝子的样子,在知与行之间,就掺杂了一个“伪”字。
我们普通人的“浅知浅行”,与圣贤在良知大道上的“正知正行”是天差地别的。如果知是错误的,行就是错误的,结果也就是错误的。如果知得浅,却要行得深,或知得错,还要行得正,这是无法做到的。“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这中间也隔着一个字,就是“贪”。我们希望做一项伟大的事业,传承百年,流芳百世,可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自问一下,我们是否具备成就伟业的心量、能量、智慧和品质?传承百年的伟业是属于圣贤的事业,除非我们朝向良知的高山垂直攀登,否则伟业与我们没有关系。
圣贤教导我们,要在因上努力,也就是提升知的境界,如此,有多高的境界,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为此,我们向优秀企业家学习,学习的不是他们外在的行。行是方法,是果,学也学不会,我们要学的是他们的那颗心。有了那样的心,就有了那样的知,自然就有了那样的行。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圣贤的心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是在错知错行上,在浅知浅行上,还是在深知深行上。你今天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就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是即是成,非即是败,大道至简。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缺少方法,而是走错方向,方向决定战略。确定终点,才有起点,知所先后,则近于道。依道而行,吉无不利。如此,重大颠覆性错误可以避免,人生理想得以实现。是非即成败!
二、大道即捷径
大家都很关心自己的时间管理,管理好时间就可以更有效率,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根据圣贤的教诲,我们明白,纠结烦恼最消耗能量,因而没有纠结烦恼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其本质是放眼人生的最终效益,当好自己的CEO。
成功有捷径吗?答案是有的。《道德经》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孔子亦有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能否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要看自己的能量,也要看自己所走的路径。在攀登人生巅峰的路上,走哪条路,怎样走,才是最重要的。
依然画这样一个图,三角形的顶点就是我们希望企及的人生巅峰。是垂直攀登,还是走盘山小路?是以圣贤心为心,还是以自己的心为主?我们可以闭门造车,也可以借着圣贤为我们准备的阶梯垂直攀登。这是人生的大学问、大智慧。在这个世间有一条路径,就是直接临摹圣贤的心,依天理而行,直至抵达天理良知的巅峰。
千百年来,圣贤的经典都在为我们指示这条垂直攀登之路。可惜的是,圣学不明,加上从来没有师友讲习规饬,因不知而误蹈。多数人沿着羊肠小道拾阶而上,几十年生命的时光就这样浪费在了周而复始的盘旋之中。更有甚者,南辕北辙,却浑然不知,跌了跤,吃了亏,才多少总结一些经验。有的人,摔倒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圣贤所讲的道理易知易行,为什么天下人却莫能知,莫能行?因为圣贤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思维,常常是颠覆性的。我们不敢在圣贤廓然大公的明镜前照见自己,依靠自己有限的才华,种了一亩三分地,却荒废了心中的万亩良田。远离圣贤的指引,我们很难看清人性的本质,很难发现天地万物的奥妙,更看不见垂直攀登的大道。
在致良知四合院,我们算过一笔人生大账,方便起见,我们把人分成五个层面:
士人:脚踏实地,忠于职责,可以独当一面。
能人:志存高远,精益求精,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不仅有成就,还有品质,有道德。
贤人:立己达人,胸怀天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伟人或圣人:无我利他,化育天下。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我们可以直接追随圣贤伟人,直奔恢宏的伟大事业。这是为人、为事之第一要义,这是“打蛇得七寸”的最大效率。
圣贤已经在巅峰上为我们树立了良知的灯塔。只要朝向光明前进,我们一定能抵达光明。
三、本立即道生
《论语》第一字“学”者,其本意乃“觉”也。
学,不是由外而内的学,而是由内而外的觉。“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如此,学习才有根,有根则生,无根则死。
阳明先生在《与陆元静书》中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仁、义、礼、智,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图中所示,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它的发用就是质,聪明睿智(“智”,通古汉语语境下的“知”);再往外圈,就是性之气,也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
多数人学习圣贤,不是在心上学,而是“议拟仿象”于气质形迹之间,在德业外现上学习。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意亦是如此。从道上能学得一分,形上就获得百分千分。从心上学习,才是有源之井水。
良知之心,我们与圣人同,只是被障蔽。私欲、客气,一病两痛,病根是一。这些障蔽就把原本活泼泼的、有能量的心包裹起来。离道而言德,是为不德。以己之昏昏,启人之昭昭,世间无此道理。阳明先生当年就很痛惜一种人,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意气用事,激于愤悱,溺于嗜好,厌倦之后,身心疲惫,情随事移,忧愁悲苦随之而作,无寄他方。
从质上讲,就是“聪明睿知”被遮蔽了。“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
从七情上讲,喜怒哀乐不得其正:“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阳明先生说,学是心上学“去私欲,存天理”,习是心上习“去私欲,存天理”。去一分私欲,若洗目中之尘,拔耳中之楔。这即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生命之树长青。至此,我们确信,提升心灵品质就是更新我们的发动机,让心灵恢复澎湃的动力,这是成就人生的第一等事,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事。“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古时四十五十无闻于道,就如下山之日,不复可挽,斯不足畏也。
而今,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或许你已功成名就,然而,你心中还有无量空间等待你去翱翔;或许你事业还不如意,同样,你心中有无量宝藏等待你去开发。
生命,是如此有希望!
序
﹃心﹄为何物
在动笔以前,我多少次眼含热泪。我的心开始苏醒以来,一种深深的负重感,常常萦绕着我。将圣贤的光芒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了我生命中沉甸甸的使命。这个使命让我的生命开始燃烧。我奔走于全国各地,在机场、车站、会场,看到一双双迷茫的眼睛,我的心会隐隐作痛。我开始领会古圣先贤一直以来的牵挂。这个世界需要光明,这个时代需要阳明心学!
提起阳明心学,就必然说到心。心,到底为何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格局和境界。今天的痛苦或者欢乐并非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多数时候我们没有悉心呵护这颗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丢了,却浑然不知。阳明心学就是帮助我们把丢失的心找回来。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那么,性是什么?阳明先生说:命即性,心即性,尽心即尽性。心即理,良知即道,天理即良知。一语道破天机,良知清澈即能通达天理。
《道德经》有言:“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处,“玄牝之门”在哪里?又何以用之不勤?原来,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即是心门!亦是天地之根。以此,我们豁然开朗,明白了心的本质,也就明白了宇宙人生的本质。良知清澈,即能心生万法,应变无穷。
经由龙场悟道,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天地万物一体。心与物、心与大千世界原本就是一体,我的心就是天地的心,我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说这颗心,就是在说天下万物。心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掌握了这颗心,也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心是万物的起点,我们从一而来,又向一而去。
“圣人之学,心学也。”“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万物互联的时代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我们的心力也严重耗散,于是,烦恼和焦虑与日俱增。如何才能恢复这颗心的澎湃动力?如何才能享受庄严真实而又丰盛富足的人生?
一、时代的需要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圣贤思想正在回归,中华民族将从此大不同。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对阳明心学尚有许多误解。
在《传习录》之“徐爱录”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省。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对于深邃若此的阳明心学,有人只是道听途说,有人只是初探初学,既没有潜心学习原文,更没有深悟笃行切实体证。此时,若妄下结论,必定挂一漏万,于人于己均无丝毫益处。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要体证阳明心学的精髓,领悟龙场悟道的秘籍,我们需要与阳明先生的伟大灵魂直接对话。
五年来,“致良知四合院”的同学们通读了《传习录》,同时对其中涉及的《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论语》等经典章句,进行了深入学习。慢慢地,我们开始明白阳明先生在说什么,也逐渐领会圣贤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讲的是什么。中华文化不是文字,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中华文化是庄严其心的路径,是焕然一新的能量,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我们愿意将自己的切身体证分享给大家。我们希望通过“四合院学习法”这把钥匙,帮助大家打开阳明心学的大门,走进阳明先生的光明世界。
阳明先生与孔子一样,也是“述而不作”。他以自己生命的实践,印证古圣先贤所传承的这颗心的微妙,并为我们展示圣贤智慧的深远。阳明先生探索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径,然后,就如一位持灯者,在黑暗中为迷途的人引航。
阳明心学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如同儒家思想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圣人之学,大道至简,简而易行。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也切实体会到了这一点。所谓“学以明道”,就是明白自己的这颗心,然后将心灵宝藏打开。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从心之本体、致良知功夫和知行合一三个维度来展现这颗心的伟大。以此印证,圣人之心可学而至;以此印证,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我们原本有一颗与圣贤同样光明的心,我们原本可以在世间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和更丰盛的人生。
2015年,在学习了三年阳明心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是有决定权的。致良知可以让自己摆脱命运的束缚,致良知可以让生命焕然一新。
我确信无疑,在天地间有一条通往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
二、若干问题和误解
问题/误解1:我们为什么不能尚未学习就去比较圣贤之高低?
学习圣贤文化,大家会习惯性地讨论儒释道的异同、理学与心学的是非、阳明先生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500年前,阳明先生的弟子中也出现过同样的状况。在阳明先生看来,这样的争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让自己误入歧途。
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我们不看朱、陆是非,只看自己是非。自己尚未窥其藩篱,却去评论圣贤之是非,这是何等的不明智!这样的讨论,足以将我们卷入思辨的泥潭,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
学者苟取而观之,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而顾一倡群和,剿说雷同,如矮人之观场,莫知悲笑之所自,岂非贵耳贱目,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者之过欤!
圣贤面前,放下自己的胜心旧习,开始行动,开始学习,是非同异自能分晓。
问题/误解2:我们为什么不惧怕立志圣贤?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阳明先生说,圣贤相当于纯金,重要的是纯度,而不是分量。圣贤是论此心之纯,不论才力之广。我们不必与圣贤的功业比高低,我们只需要临摹其内心之纯粹。
如果我们看重的是分量,看到圣贤功业巨大而难以超越,难免生出一颗谋计之心。有此富贵利达心肠,就不敢立志圣贤。为了分量而杂于铜铁,则功业渐大,纯色渐少,最后,不复有金了。
因此,立志圣贤是指立志朝着圣贤指出的光明方向坚定行进,朝向太阳,一路向东。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我们原本也有一颗圣贤之心,只是被遮蔽了。圣贤只是致其良知而已,我们与圣贤之间就差了一个字—肯。今天我们立志重新拥有光明,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立志圣贤让自己的生命更纯粹,更庄严,生命也更丰盛。或许我们一生没有机缘企及圣贤那样的功业,但能恢复此心之光明,此生亦足矣。因此,立志即是朝向星辰大海,坚定出发。
问题/误解3:为什么我们不要批判性地学习圣贤?
有人认为,学习阳明心学,要批判性地学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的,但这是圣贤的境界。圣贤之心如明镜,我们普通人如未开之镜,尚处于浅知浅行的状况。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未开之镜,如何照其妍媸?无星之秤,如何权其轻重?
在我们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以前,特别是初学时,不要去评判圣贤。“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必有轻忽慢易之意。”事先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圣贤之学必定难以入门。
《中庸》有言: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道德经》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需要我们批判性审视的不是圣贤,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通过圣贤照见自己,带着批判的心,在自己心上找问题。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逐渐靠近光明。
问题/误解4:为什么我们不能着于“文字相”?
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中,严厉地批评了一种人。有些人把圣贤文化学成了圣贤文章。“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
结果,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带来生命的焕然一新,徒以呶呶于世,徒以长养傲慢之根。只要不是在自己身心上切实用功,心灵品质的大厦就无从建起,道德的光辉就无从展现。因此,学习圣贤思想,不以能言善辩为高,而以体证智慧能量为上。
为什么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切实体证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能解决工作生活的难题乃至当今更大的社会难题,这既是证据,也是结果本身。“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如果自己的生命没有改变,没有超越痛苦纠结,没有磊磊立于天地之间,没有充分燃烧生命,这基本上就是溺僻于文字之相,茫茫荡荡,一无所有。“忧苦缠缚,担阁一生。”除了生命的切实体证,没有第二条验证致良知伟大力量的路径。
其他问题/误解
致良知就是行善,但面对邪恶,常常无能为力;
致良知就是拍着良心做事,我一直这样做,不用学;
古人的学问,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
自己学习致良知,但别人不学,自己会吃亏;
……
这些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表现。阳明心学传承圣贤法藏,直接孟子心法。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致良知直达“美大圣神”,以大仁大义之心,明大是大非之辨,驾大风大浪之势,是“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的大智慧。
观此,亦可以知所学何事。
三、阳明心学的路径
人世间的病痛,其症状千差万别,但病根却只有一个—心。
人们的心是从内部反锁着的。“人言不如自悔之真”,阳明先生给了我们打开心灵宝藏的钥匙,但决定权还在于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打开,没人能帮得上我们。
我们不能做现实的奴隶。心是无量的大海,是生命能量的源泉。目前为止,我们大多数人只发挥了不足自身能量的1%。
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均之水也,有得一缸者,得一桶者,有得一瓮者,局于器也。气质有清浊厚薄强弱之不同,然其为性则一也。能扩而充之,器不能拘矣。
我们多数人看似被外境所限,其实是被自己心中的瓶瓶罐罐所器,如拘如囚,一生被“因循”二字所困,便结果了自己平庸的一生,没有解救的药,只得叹息着离开世界。唯有自己能打破自己的局限,让生命解放出来,这其实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根本问题。
五年来,致良知四合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走入阳明心学的方法论。阳明心学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治病的方子,几百年前的方子如何医治今世之病?五年来的验证表明,人的生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能量智慧是可以提升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若干次地焕然一新。
“四合院学习法”记录了全体同学的心路历程和切身体验,是大家共同成长经验的结晶。其核心是“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读原方,尝百草,深悟笃行,以生命唤醒生命。
这本书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许久,当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把我所见证的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是我这几年来最大的心愿。在四合院做志愿者的三年中,有幸与许多人同致良知,其间,我见证了太多心灵的苦痛挣扎,也体验着他们被圣贤思想唤醒后的感动,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芒。正是一个个焕然一新的生命,给了我巨大的力量,鼓励着我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是我生命历程中最闪光的一段,无限感恩!
作为阳明心学的坚定践行者,我和四合院同学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我们愿意把一路走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少走弯路,甚至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
人们心中的苦与痛,我感同身受。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愿与各位亲爱的同学携手同行,一起去寻找光明,永无疲厌。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
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
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
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阳明先生《睡起偶成》
我是如此平凡,又如此幸运!
生逢盛世,牵手圣贤,为他人奉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愿竭尽生命的全部,以奉我伟大的祖国!
立平
于致良知四合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