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的革命(精装)97871115594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增长的革命(精装)9787111559474

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4.08 2.4折 59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岳文厚|白津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9474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972065958762496007

上书时间2024-12-23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

 

  创享“人才红利”

 

  面对增长乏力和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呼唤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以迎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关键正从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投资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而是要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是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这恰恰有利于打破旧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动机遇。我们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人才质量。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竞争。

 

  创新驱动发展,亟需加快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提升人才效能。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与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效率是上不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资本的提高,要有更广泛有效的思路引进人才,要有创新型的开放模式育才用才,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聚才借才。人才自由竞争下的垂直流动、自由流动,将有利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中国品牌和中国动力。

 

  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源泉,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增长的革命》一书,尝试着解答这一课题,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长路线图。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是什么?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引领着增长,人才创造着经济的价值和产业的流向。

 

  人才中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新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方略。我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希望绿色创新的人才增长策,能够获得广泛认同,能够成为实践行动,在共建共享“人才红利”的新时期,创造出中国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生态。

 

  ◆序◆

 

  人才增长源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进入换档期,呈现新常态。而知识经济异军突起,文化产业与日俱增,人才资本日益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呼之欲出,倡导“一带一路”,布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掀起了一场“互联网+”创新驱动的产业革命。

 

  每一次产业变革和工业革命都是世界经济版图的一次重组,创新型、开放型国家获得了弯道超车、超前发展的机遇。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称霸全球;美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百年以上的持续增长,挟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潮流。我们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列车。

 

  如今,中国又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新常态”遇上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将带来新的改变。习近平同志在《法兰克福汇报》上撰文指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行必要改革。

 

  改革,如何改?往哪里改?能否梳理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新的机遇,站到世界经济第一梯队。

 

  本书尝试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里,一些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伤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同时,另一些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和地区,如丹麦、瑞士和亚洲“四小龙”同样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学家“意外地”发现在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之外,人力资本,尤其是掌握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获得收益,而且能使其他经济要素也获得效益,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

 

  本书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出发,通过梳理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德国制造的崛起、日本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以及国内以“深圳模式”为代表的经济实践,得出结论,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人才投资的效益增值远远大于房产、股票等其他物质资本的投入。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创新驱动,都必须依靠人才。

 

  既然找到了方向,该如何走呢?

 

  本书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将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分类讨论,企业家、科研工作者、蓝领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主动适应未来工作状态。同时,他们所在的组织(包括企业和国家),也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充分盘活人才资产,增加人才附加值,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落地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早就开始了这种人才探路。本书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讲解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经济发展“后进生”的“求才”之路,从-1到1,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布局大数据战略,出台优厚的人才政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小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软工业”的未来之路。

 

  美国善于引领科技,德国精于精细工业,日本乐于生活品制造,那中国的增长模式是什么?自信的力量在哪里?参与全球治理的资本是什么?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将全部的梳理提炼为一个可操作的模式:结合“互联网+”,从制度到政策,从薪酬到环境,全面构筑全球人才高地。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是什么?我们可以理性、科学地说,在人才!中国转型升级在哪里?也在人才!人才引领着增长,人才创造着经济的价值和产业的流向。

 

  ◆前言◆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面对中国发展新起点,面向全球增长新蓝图,必须供给侧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提高增长的效能,实现增长的革命,关键在人,尤其是人才。

 

  在人才引领的创新时代,“互联网+”日益渗透,生产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消费出现“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竞争表现为“国际化、生态化、差异化”,经济强调“高效率创造、高水平增长、高附加值效益”,发展动力源于知识、智力、技术和人才等要素。

 

  站在绿色和谐的时代高度,以让生活更美好为尺度,结合人的幅度、城的宽度、市的密度、业的维度,我们思辨可能路径,考量战略策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增长的革命,依靠和依托于人才的开发、开放。经过反复的利弊分析、对比思考、价值衡量,综合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我们提出了构建创新生态链的人才增长发展模式。

 

  人才引领增长的革命,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要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要打造新的开放平台,要完善新的服务环境,要实现“两个引领”——国际引领和智慧引领。以全球化的视野定位产业、资本、科技、服务,通过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文化链的深度融合。

 

  开启改革发展创时代,迎接人才的美好春天。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的创新崛起、世界的增长进步提供新的视角,发挥知识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由衷感谢支持我们研究、写作、实践的领导和专家。书中有大量案例出自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才科学研究基金、人才港研究院的调研成果。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相关领导对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天津、河北、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宁夏、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或自治区,特别是深圳、珠海等地的组织、科技等部门,以及中关村、前海、浦东等改革先行区都精心安排了调研,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国资委、银监会、澳门人才发展委员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创投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新华网、《中国培训》、星华智本、广东省创新人才促进会、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滴滴出行、福田集团、360集团、湖畔大学、惠普大学、盛世众创、荣盛发展、国美集团、神州长城、北科建集团等单位也启发了本书的创作,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以及秘书长庄亮、刘伟一直关心本书的出版,宁夏工商联主席刘金虎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心血,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星华及赵晖、李小涛、李涛、胥和平、周久才、王通讯、徐晓林、欧阳进、姚丽、沈荣华、桂昭明、李国斌、赵海宽、王凤莲、狄娜、谢日荣、王辉耀、罗旭、郭银星等领导和专家从专业视角对书稿提出了诚恳的建议,王宇、肖赞、袁夏岚(暨南大学)、胡元姣(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建、王真等同志积极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和修订,书中关于日本“诺贝尔现象”的论述参考了孟庆枢教授的观点,郑之杰、徐井宏、孔凡仪、吴伟鹏、耿建明、胡陆军、马书彦、王广发、刘循序、毛大庆、杨柳、宋晔、朱晓波、陈略、王木辉、李新忠、刘永文、李海棠、胡振林、张静、卢大波、曹海涛、刘峰、邵英浩等同志也对本书的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策划编辑马斌女士,是她出众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促成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对大家的无私奉献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时新事异,碍于有限的学识和感知力,以及未来社会的无限可能性,本书还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岳文厚

 

  2017年2月



导语摘要
 面对增长乏力和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呼唤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以迎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源泉,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岳文厚、白津夫等编著的《增长的革命(精)》一书,尝试着解答这一课题,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长路线图。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作者简介

  岳文厚,管理学博士,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才科学研究基金秘书长,致力于人才学理论创新研究和文化经济学实践传播。编著了《人才学》《品牌魅力》《中国人才集聚报告》等图书十余册。率先提出“国际人才港”战略,积极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创投事业发展,身体力行建设引才平台和聚才基地,力争发挥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作用。

 


  白津夫,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巡视员兼副局长、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理论前言》副主编,兼任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参加并主持多项中央经济政策制定、经济改革发展规划,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及其他各类研究课题共80余项,致力于创新驱动和新经济研究,成果丰厚。



目录

推荐序 创享“人才红利”

 

序 人才增长源

 

前 言

 

第一篇 疑惑:钱更难赚了?

 

第一章 日新月异的大时代2

 

第一节 新经济动了谁的奶酪2

 

第二节 从有限到无限5

 

第二章 曾被忽略的资源7

 

第一节 “人口红利”摊薄7

 

第二节 人才增长的牵引力11

 

第二篇 颠覆:投资于人

 

第三章 大国增长的秘密18

 

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18

 

第二节 德国: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26

 

第三节 日本:全球瞩目的诺贝尔现象31

 

第四章 中国人才供给侧38

 

第一节 新常态的远虑和近忧38

 

第二节 人才依旧是第一资源44

 

第五章 从重物到投人52

 

第一节 别让华为跑了52

 

第二节 人才投资:KPI不会告诉你的增长指标57

 

第三篇 思索:路在何方

 

第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64

 

第一节 人到人才的距离65

 

第二节 人才井喷71

 

第七章 显性人才力79

 

第一节 重新定义企业家79

 

第二节 从华大出走说起83

 

第三节 蓝领稀缺说明了什么89

 

第八章 强国引擎96

 

第一节 GDP与R&D96

 

第二节 流动的增长力103

 

第四篇 探路:复盘制造业

 

第九章 直面人才短板114

 

第一节 西部“人才家底”114

 

第二节 “大城市”人才欠账131

 

第三节 “国际人才港”突围139

 

第十章 飞跃产业断层146

 

第一节 贵州速度146

 

第二节 断臂求生:从-1到1148

 

第三节 持续增长的关键151

 

第十一章 新工业时代156

 

第一节 触摸2025156

 

第二节 软工业的未来之路161

 

第五篇 重建:创新增长版图

 

第十二章 洗牌全球增长势力166

 

第一节 中国式创新增长166

 

第二节 人才回流170

 

第十三章 构筑高地174

 

第一节 再造硅谷174

 

第二节 良禽择“业”而栖:人才政策哪家强181

 

第三节 激活人才自生内循环187

 

第十四章 几何扩张191

 

第一节 创新加速度191

 

第二节 “互联网+”人才:成就“长板效应”196

 

第三节 精英与平民的和解204

 

后记 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207

 




内容摘要

  增长、创新、绿色、发展,既是政治家的工作重点,也是企业家的核心工作,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本书信息量大,有观点,有做法,有问题,有建议,有方案,有路径,用数字和案例进行说明,具有针对性、quan威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可读性、可操作性。特别是总结了增长模式与规律,是科学定位个人、学习先进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引领企业增长的工具书、指南书。

 

主编推荐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在哪里?

 

  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在哪里?

 

  本书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您寻找答案

 

精彩内容
 第三章大国增长的秘密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美国占据经济霸主地位已超过140年,不但总量第一,而且质量优良,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趋向。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增长动力,控制着世界重要资源的产出和流向,掌握着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制定着高科技的发展标准。
一、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2012年,在美国重要的汽车及运输设备产地俄亥俄州一个废弃仓库里,美国第一家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诞生,专攻3D打印技术。很多人相信,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在制造业内形成一场革命。
随后,奥巴马又宣布将再建造3个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包含15个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在美国爆发”。
3D打印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其中一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大量外迁。次贷危机爆发彻底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占主导,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经济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2010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在新能源、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前沿技
术创新的扶持,进行“互联网+工业”的新科技革命,其重点是大数据与云计算。
再工业化成效初现。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美国总统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美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做出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未来制造业就业机会将会随着大企业回迁而前景更加明朗。
二、持续两个世纪的人才战略任何革命化的技术突破,都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支撑。19世纪初还是殖民地和农业国的美国,通过棉纺织业的大发展,通过北方铁路修建、重工业的起飞,到188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至今,美国仍在持续增长,其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何以有如此能耐?
美国的持续增长、创新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索洛分析了1909~1949年3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资本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1%,其余5l%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库尔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近10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舒尔茨则认为应有40%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作用。丹尼森通过研究1929~1959年美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22.9%来自这一
阶段美国教育发展的推动。莱迪亚通过对1989~1999年欧洲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充分的知识源支撑条件下,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理查德和山姆通过研究1991~1999年美国部分地区的数据发现,工程师与科技人才数量、地区精英劳动力指数和专利技术产出率、完整的社会结构层次划分呈现正相关……这近乎持续100年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科技和人才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原
因。
(一)全球人才的高地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工业界工作的1/3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是外国出生的,外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比率达50%,工程师的比率超过50%。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起至今的800多名获奖者中,来自美国的有300多位,占了近40%。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硅谷约300万人口中,亚裔人数超过60万。其中,近60%成年人的学历超过白人和美籍西班牙人等,拥有大学以上的高学历。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3出生在国外。美国一直以开放的移民体系和包容的多元文化吸引世界优秀人才。
1.利用战争机遇引进创新型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敞开大门迎接欧洲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其中接收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等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精心部署并执行“阿尔索斯”计划,派出数千名随军技术人员前往德国物色人才。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趁机挖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9万多名科技专家。
P18-2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