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9.68 2.7折 ¥ 36 八品
仅1件
作者李若瑄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5996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844790258249093120
上书时间2024-12-23
我的世界的构成
故乡是这样的一个所在:很小的时候,你觉得这里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哪里你都不愿意去,就愿意待在父母身边;长大了,你觉得这里很乏味,任何一处别的地方都比这里要精彩,你渴望到他乡开始一段全新的冒险;然后呢……随着离家的时间越长,你对故乡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居然越来越清晰,过去的细节在你的脑海里,在反复的回忆里越来越历历在目,你开始患上思乡病,可惜的是,也许你再也回不去了……
第一次离家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感伤,因为外面太精彩,也因为相信自己随时能回来。可是,走过的岁月越长,就愈来愈明白,或者从离开的那天起,就注定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其实,所有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每一次告别,每一次分手,我们都相信再次相遇很容易,但有时候一转身就是一世。
每年的春节我都回家,有时其他长假也回去。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足以真切察觉到故乡的变化。父母一天天衰老,小城却一天天变新,记忆中的故乡终于变成深刻于回忆里的原乡,那里有我永远不会变老的父母,还有我所熟悉的场景。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回想,那会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
最近这几年回去,感觉小城的变化很大,尤其是道路,什么环城路的内环外环、什么民族大街,什么拉祜广场、什么老街新修之类的一弄,对于我这个既宅又没有方向感的人来说,立马找不着北了。现在回家跟朋友出去玩,基本都得要求人家来接我,否则我肯定摸不到地方,搞得大家都对我产生了疑问:你真的是在这里长大的吗?每每我都觉得深深汗颜。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心里过去的小城格局反而印象更加深刻,有时梦到故乡,梦中的我还是生活在过去的小城里,那些过去的建筑,一草一木依然那么清晰地印在记忆深处,历历在目。
我的故乡名叫澜沧,得名于澜沧江,这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离开中国境内后便摇身一变成为大名鼎鼎的湄公河,整个中南半岛的母亲河。澜沧县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座亚热带山间小城,北回归线早已在它北边数百公里远的地方穿过,因此这里一年四季总能见到灿烂的阳光,哪怕到了冬天,尽管早晚冷,但中午仍旧是阳光热辣辣。在二十二岁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雪,没见过海,也没见过我的先祖们曾策马飞驰过的草原。我童年的世界,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中的小城,以及绕城蜿蜒的河流。
小城位于一座群山环抱中的小盆地,当地人俗称“坝子”,虽说叫“坝”,但并不平坦,地势颇有起伏。我家住在小城的温泉路,这一块其实已经属于城郊结合部而并非城市中心,可它却是我童年最重要的领土和舞台,至少有十二年,我在这里自由而快乐地生长,充满田野和泥土的气息。
虽然在城郊结合部,但地广人稀,小孩子们可以玩耍的地方也更多。这一区域的孩子截然分为两派,一派自然是车队的孩子,另一派则是马路这边几个单位的孩子联合体,两派以马路为界,各有玩耍的地盘,但是因为车队那边可以玩的地方不多,因此车队的孩子偶尔会跑到马路这边玩。这种行为对于马路这边的孩子而言,无异于挑衅!每当发现车队孩子过界,我们这边必然有热心的孩子挨家挨户拍门组织队伍对抗“入侵者”。每个人都热血沸腾,幻想自己是英勇的游击队员,当然,车队孩子就是可恨的日本鬼子。不过说到“战斗”,很多时候也就是打打口水仗而已——拉开阵势吵架,乃至互相吐口水。本质上我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士——要知道打架弄脏衣服回家会被大人板子伺候,倘若运气不好挂了彩,回家收获的也绝对不会是温柔的安慰,更多的可能是被暴打一顿,然后涂点红蓝药水或者碘酒了事。那时候周围的小孩差不多都是放养型,家庭教育很直接,就是打。比如说,闯祸了,打!跟别的孩子打架了,打!不小心摔跤弄脏衣服,或者去河边玩被河水冲走鞋子,甚至掉进水沟里,不用说,都是先一顿打。虽然看上去简单粗暴,但是很管用,挨打的必然记忆深刻,一段时间内肯定老老实实的。
在十二岁以前,我眼中的世界构成是这样的:首先,这世界有一个核,就是我的家。我家很小,一家四口住在一间大概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用沙发、茶几和床隔成前后两间,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卧室。屋子外倚着东墙是一间大概三四平方米的灶披间,据说是我出生之前加盖的。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又在灶间前面打横盖了座木板柴房,四边围上竹篱笆,装上院门,我家就俨然有了一个不错的前院。我还记得在前院外紧靠着院门位置有一株桑树,是邻居大哥哥小时候种下的。当时枝干已经十分粗壮,可惜长得歪斜盘曲,没骨头一般倚靠在我家和邻居家之间的篱笆和院门之上,十分不符合当年对树木的审美,但却因为适合攀爬而备受附近孩子的青睐。特别是每到养蚕和桑葚成熟的季节,每天下午放学后树上总爬着几个不请自来的小孩,而手持竹竿守在树下驱赶别的小孩也成为我在那段时间最经常干的事儿——没错,我就是这么个小气的孩子。
前院是我家的养殖场,先后养过好几种动物,最壮观的时候,院子北边养着鸡和鸭,南边养着兔子,屋檐下挂着鸽子笼,桑树枝上吊着鸟笼,墙边的水缸里养着鱼,旁边还拴着一条美其名曰“中华田园犬”的土狗,大名“小黑”,朴实而富有乡土气息。前院外面有一小片空地,被我勤劳的父母以秸秆编的篱笆围起开辟成园圃,一半种了一架佛手瓜,一年四季藤蔓郁郁葱葱,瓜瓞连绵。至于另一半,则依时令更替种植各种菜蔬以及葱姜蒜芫荽和辣椒一类的调料植物——甚至还种过花椒和香茅草呢!
既然说到前院,从字面推断,应该还有个后院。那时的平房似乎比较流行前后开门,我家屋子虽小,也有后门,后门外便是农场辽阔的菜地。一条灌溉沟渠从门前大概五六米处通过,形成一道界限,这条沟渠被我们命名为“大沟”,因为附近再没有比它更宽阔的沟渠了。位于大沟和房子间的空地,便自然而然地被各家瓜分,成为人家的后院。我家后院不大,但父母颇懂得利用植物的空间生长特性,高低错落见缝插针地栽满了各种植物:屋檐下是花圃,墙角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花盆,种着仙人掌、万年青、糯米香茶、秋海棠、刺海棠、太阳花、宝石花,檐角吊着几盆吊兰,一串串紫色和白色的花朵倒垂下来,形成优美的弧线。院里还种着一些果树,有芒果、番石榴、柚子、香蕉、木瓜,树下的空地还是菜地——没办法,那个年代收入不高,都讲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着沟渠的位置是一个猪圈,养着三四口猪,通常都是春天买进小猪仔,等过年前卖出去补贴家用,或者杀了过年。
小小的蜗居、前院、后院以及一个园圃,这就是儿时的我眼中的世界核心。而世界的结构正是由此展开:先是大沟对面农场的菜地,跟着是农科站的苜蓿地和蓄水池,然后越过蓄水池,跳下护坎,便是大片的稻田,稻田延伸到河边的沙地时,再变成西瓜田延伸到东卡河边。河对岸是大桥头山,山腰位置有茶厂、酒厂和鱼种场,我的世界构成到此为止,至于山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许就是外国了吧?或者可是大海也说不定。
李若瑄,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
自幼以放养姿态生长在云南边地小城,18岁离家求学,从此开始漂流生活。现供职于某知名杂志海外版,长期奔波各地,所见所闻愈多,愈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生活。
自幼生长于80年代的小城,父母忙于工作,且一直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觉悟,因此与年长三岁的哥哥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十分轻松快乐,虽然时至今日自己没有成为精英型人物,但至少拥有一个开心的童年记忆和一片可以慰藉心灵的乐园。
序/我的世界的构成
Spring 春天里
养蚕记
我的小菜园
翻滚吧猪宝宝
白花开放的时候去郊游
泼水节大作战
Summer 夏天里
西瓜、芒果、酸多依
到山里去
初夏东卡河
摆书摊之合纵连横
屋顶历险记
autumn 秋天里
我的同桌
放课后
星期天该吃什么
去洗澡
winter 冬天里
菩提树下的阿奶
童年的那些不思议传说
小城的新年
过大年
这是关于故乡温暖的怀旧,也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乡愁。谨以此书,写给我们渐渐消失的故乡……午夜细雨,新雪旧房。冬夏春秋四季难忘,18场回忆悠远绵长。这世上美好的风景,始终是回家的那条路!
后来我们终于长大
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都市
可以自由穿梭似乎
自己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故乡这个词变得好遥远
变得不那么重要
慢慢替代它的只剩下怀念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在下着雨的夜晚
你也会像惊醒了一般
回忆起那些从前
记忆中那些稚嫩的脸和那潮潮的南风天
我们也许都注定漂泊散落四方
只期望内心还有一块柔软而干净的土壤
装着我们的小城我们的故乡
这是一部关于故乡温暖的怀旧读物。更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是著名青年学者李若瑄关于童年和故乡的美好回忆,也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乡愁。18段故乡和成长的美好记忆,以春夏秋冬四季作为背景切换,从午夜细雨到新雪旧房,深深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
时至今日,80后一代人已经渐渐步入中年,为人父母,他们如候鸟版迁徙在祖国各地,甚至遍布全世界。我们一路繁华,却注定散落四方,我们可以去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却始终回不到记忆中的故乡。或许故乡的物理距离并不遥远,甚至触手可及,可心理的故乡以及犹如乌托邦,只存在于自己的念想和遥望。
我们需要这样一本温暖,沉甸甸,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书,透过书里每一个熟悉的故事和情感,每一个文字和标点,再次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年代,回到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海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